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物质能源是贮存在生物质中并以其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世界各国把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选择.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可开发的生物质资源到2010年可达3亿吨,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优化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十分可行且势在必行.对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技术问题和能源效益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总结,综述了国内外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并梳理了当前发展所存在的瓶颈,指出了未来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方向,可为生物质能源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本文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和当前"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背景下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认为生物质能源发展必将转到非粮生产,以非粮植物作为主攻方向;充分论述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提出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非粮"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并对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策略进行了思考;认为,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有利于缓解能源、粮食、环境问题,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山区经济,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凸显国家战略,是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基本特色和战略重点,加强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成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生物质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我省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的发展现状、开发利用等,针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快我省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开权 《中国林业》2011,(12):57-57
生物质能源是石油能源的重要替代,而林业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来源。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能源林培育是基础。所谓"能源林",就是以生产生物质能源为主要培育目的的林木。  相似文献   

6.
辽宁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寻找新能源,特别是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林木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该文介绍了辽宁的林木生物质能源树种,探讨了辽宁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潜力,并提出了辽宁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乌拉特前旗发展生物质能源林文冠果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通过对林木生物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文冠果的开发利用及乌拉特前旗发展生物质能源林文冠果的优势,提出乌拉特前旗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郑畹 《西部林业科学》2006,35(2):132-136
生物质是植物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转化产生的所有产物,是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的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世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以及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与研发目标的论述,揭示了国内外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态势。进而评述了云南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国土绿化》2007,(11):7-8
我们要明确林业在国家能源发展特别是替代能源中的应有作用,抢抓国家重视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大好机遇,既立足实情又高瞻远瞩,精心谋划,切实做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工作,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事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赣南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赣州市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发展现状,提出生物质能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森林健康理念和森林康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森林健康理念和森林康养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森林健康与森林康养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康养产业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森林健康理念继承发展来的,必然会促进森林健康产业的发展。运用森林健康理念指导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是森林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森林健康理念在中国会不断完善和发展,也更有利于中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展望康养产业,会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国民福祉。  相似文献   

12.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在系统剖析广西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经营模式、森林资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影响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分类经营、分级管理的原则,提出了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模式:公益型国有林场应实行"多种经营",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按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森林资源结构应以异龄混交结构为主;商品型林场应大力发展林产工业,实行"林板结合"永续利用经营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造或承包经营或拍卖,按商品生产企业进行管理,进行林种、树种和年龄结构调整,森林结构可以同龄纯林为主。  相似文献   

13.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森林经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崇军 《森林工程》2004,20(3):23-24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天然林 ,森林经营要采取恰当的技术 ,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天然林与森林作业的关系 ,并提出了针对天然林的森林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森林经营单位级的可持续经营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我国当前森林经营亟待研究的前沿课题.以广东韶关华溪国有林场为例,结合广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生态状况调查,探讨森林生态功能上的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指出没有生态上的森林可持续,整个林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5.
阐明了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是国有林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介绍了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国有林权改革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十二五"森工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森林可持续经营背景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我国森林经营管理原则的历史和现状,明确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指出森林经营管理原则应当既明确具体,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不是具体的标准和指标而不失原则性,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进行规划和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约束条件.阐述了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森林可持续性下降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森林等级结构原理,提出了森林经营管理应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森林经营与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就是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科技创新是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来保证和实施的。森林资源是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不仅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也关系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从而必然地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福建省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林区 ,也是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林区。因此 ,如何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上加强森林经营 ,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林场经营方案实施情况为依据,论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科学经营、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的综合效益,就能够不断地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和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北京山区油松林森林发展类型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北京山区不同阶段的油松林特点,规划设计出每个阶段油松林的发展目标类型,并制定出了相应的经营措施。根据林分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的定位,将涉及到的17块油松林样地分为4个阶段,即竞争生长阶段、竞争生长向质量选择阶段的过渡阶段、质量选择阶段和近自然阶段。每个阶段均按照发展目标类型、主要指标、近期经营措施等方面进行设计。本研究期望对北京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近自然化改造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提高我国森林质量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尽管我国森林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森林质量较低、人工林树种单一等问题。由于继续增加森林面积的潜力有限,我国发展森林资源的重点应该从面积的增加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来。起源于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森林经营实践,可以兼顾森林三大效益,平衡林业利益分配,有利于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应该调整和改进我国现有的森林经营模式,对天然林实施择伐经营和结构调控,对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森林质量,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