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利用性诱剂对象山县柑橘园中的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进行了种群动态监测,同时研究了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位置及离橘园不同距离对性诱剂诱集柑橘潜叶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柑橘潜叶蛾虫量在8月开始迅速上升,8月12日达到最高峰,9月到10月间断出现4个小高峰,11月之后虫量很低;性诱捕装置所诱柑橘潜叶蛾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对性诱剂诱捕柑橘潜叶蛾的诱集量无显著影响;在树冠边缘和树冠中心悬挂诱捕器对性诱剂诱捕柑橘潜叶蛾也无显著影响;柑橘潜叶蛾性诱剂的有效诱捕距离应在20m范围之内,超过20m则诱虫效果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科学使用性诱剂可以有效控制象山县柑橘潜叶蛾的危害,为当地带来重要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Ⅲ.性诱测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们自行研究合成的桑毛虫性信息素(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聚乙烯塑料诱芯进行桑毛虫发生期的测报,巳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发蛾进度与田间产卵进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性诱蛾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田间成虫的实际发生情况.用性诱蛾量高峰日预测成虫的产卵高峰和次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解决了性诱测报中预先无法估计50%发蛾高峰期的难题,这对指导测报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测报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的测报方法。  相似文献   

3.
借助柑桔潜叶蛾性诱剂对四川省北部三个柑桔主产区的柑桔潜叶蛾进行了种群消长动态监测,同时研究了8种不同化学药剂对柑桔潜叶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川北地区,柑桔潜叶蛾一年发生约8代,世代重叠。7月中下旬开始柑桔潜叶蛾虫量急剧增多,8月13日到达第一个爆发高峰,11月之后虫量急剧减少;秋稍期药剂防治显示,15%茚虫威EC速效性最好,施药后3d平均防效高达91.5%,20%氯虫苯甲酰胺SC持效性最好,施药后7d平均防效高达93.1%,且保梢效果最好,平均保梢效果为90.8%。因此实际生产中,综合评估药剂速效性、持效性和保梢效果,建议优先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柑桔潜叶蛾,其次是15%茚虫威EC和20%丁硫克百威EC。为进一步降低后期药剂防治压力,减少越冬虫源,可以在6月初借助装有性诱剂的诱捕器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4.
由于棉铃虫对多数农药产生抗性以及生态条件改变等多种原因,很多棉株主茎顶心被虫子吃掉,成为无头棉。近几年,有了抗虫棉,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受到了抑制。但是棉花苗期由于对棉蓟马、小地老虎等害虫忽视适期防治,又使很多棉株顶心被害,而成为无头棉。据调查,受害轻的棉田,主茎顶心受害株率为20%~40%;受害重的棉田,受害株率高达60%~70%。由于棉株主茎顶心受害,棉株无头,再从叶腋间生出很多营养枝(也叫荒枝或疯权),便形成多头棉。  相似文献   

5.
桑蛀虫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浦冠勤  谈忠兴 《蚕业科学》1992,18(3):159-163
采用大田性诱测定及触角电位测定技术,从八种合成样品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响应,这一结构通过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的气相层析而得到确证。触角毛测定结果表明,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其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接受并作出的反应,通常在0.01μg就能引起敏感反应,且这种反应是专一的。性诱测报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蛾量高峰日与全代发蛾50%高峰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性诱蛾量高峰日可作为蛾高峰期的指标发布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6.
洞庭×碧波原蚕羽化发蛾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掌握洞庭、碧波原蚕的羽化发蛾习性,分别用同日同时段老熟的洞庭、碧波原蚕上蔟后,采用合理的蔟中及蛹期保护到羽化发蛾,进行两原种的羽化发蛾习性研究。结果表明:洞庭原蚕发蛾集中、齐涌,高峰明显,♀、♂蛹均为见苗蛾后第2d大批发蛾,旱蛹最大1d羽化率为59.00%,高峰3d羽化率达97.20%♂蛹最大1d羽化率为47.50%,高峰3d羽化率达97.50%;碧波原蚕旱蛹见苗蛾后隔ld大批发蛾,高峰突出,最大1d羽化率为70.35%,高峰3d羽化率达95.70%。♂蛹见苗蛾后第2d大批发蛾,较♀蛹适当分散,有两个发蛾高峰,2d高峰羽化率分别是36.17%和39.83%,高峰3d羽化率仅为88.50%。  相似文献   

7.
柑桔潜叶蛾是柑桔以及部分芸香科植物上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本文回顾了有关柑桔潜叶蛾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从病原微生物、性诱剂、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寄生性天敌及捕食性天敌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柑桔潜叶蛾的持继综合治理提供生物防治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我站近两年来,应用斜纹夜蛾性诱剂在桂林地区桑园治虫,预防昆虫与家蚕交叉感染微粒子病的试验工作进行总结。野外昆虫中感染微粒子病最严重的是斜纹夜蛾,这与其低龄幼虫群集为害有关,成虫带毒率可达65%以上。通过本试验,发现斜纹夜蛾性诱剂对本地区桑园治虫有一定的效果,当斜纹夜蛾发生微粒子孢子较严重时,可有效控制微粒子病的扩散,在蚕业生产防“微”上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该性诱剂也有缺点,不宜单一使用,应该以斜纹夜蛾性诱剂为辅,再结合农药防治来对桑园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食物诱剂诱杀成虫是目前防治柑橘大实蝇的最主要措施,但是效果受施药期间的天气制约,周边山林多的橘园防治效果不稳定,5月下旬加挂诱蝇球,能够弥补其不足,提高防治效果。示范区加挂诱蝇球后,大实蝇虫果率显著下降,基本上达到防治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刘杰  李志  王妍  阴平  徐延东 《中国蚕业》2008,29(4):37-38
通过对雌蛾翅采取不同程度的损伤处理后,调查对交尾、产卵、体内残留卵及孵化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蛾双翅正常区交尾、产卵、孵化情况最佳,体内残留卵量最少,交尾率、受精卵率和孵化率分别为90%、87.5%和86.9%,单蛾平均产卵数为256粒,产卵净度达80.0%。采用剪掉1/4双翅、1/4前翅、1/4后翅雌蛾和卷缩翅雌蛾进行制种,交尾率分别为66%、59%、56%和40%,单蛾平均产卵数分别为143粒、140粒、134粒和141粒,受精卵率分别为49.7%、45.0%、46.2%和55.3%;同雌蛾双翅正常区相比交尾率、产卵量下降,体内残留卵量多、受精卵率低。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性信息素在南方梨园中防治梨小食心虫的应用效果,采用悬挂迷向丝和涂抹迷向膏剂在田间开展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效益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悬挂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涂抹迷向膏剂和对照处理,悬挂迷向丝处理后梨小食心虫的全年迷向率和蛀果率分别为71.52%和5.5%;涂抹迷向膏剂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不显著。悬挂迷向丝的不同密度处理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规律影响不明显,但随着悬挂密度的增加,蛀果率降低。梨小食心虫农药防治成本及效益评估结果显示,以每667m2悬挂迷向丝50根收益最高,减少梨果损失金额883元,每年减少3次化学农药的使用。本文明晰了性信息素处理下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筛选出经济有效的性信息素使用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梨小食心虫生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利用性诱剂连续3年对赣东地区梨园中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观察和记载,结果发现该害虫在梨树整个生长季节(3-10月)均有发生,一年中有3个明显发生高峰,尤以3月和7-8月发生最盛,梨果成熟季节危害时间长。此外在5月上中旬和6月中下旬还有二个小高峰期;本监测结果准确掌握了梨小食心虫的在赣东地区的发生规律,找到了防治梨小的合适时期,提出了有效防治梨小的关键技术,为赣东地区乃至全省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高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单种、套种两种种植模式出发,初步探讨天敌、害虫在单种、套种两种基本模式下的发生规律,解决苜蓿种植模式调整后对苜蓿害虫影响情况不清造成苜蓿受害情况不明的问题,为指导宁夏地区牧草种植模式调整,促进苜蓿增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网捕、诱集等方法搜集整理田间害虫、天敌种类和数量,通过典型性相关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苜蓿草地中昆虫种类与个体数的差异很大,单种的苜蓿草地中害虫发生量普遍高于套种的苜蓿草地;单种的苜蓿草地中主要害虫的个体数普遍高于套种的害虫,优势天敌也同样表现出这种分布规律;单种的苜蓿草地生境中昆虫的总个体数、植食性昆虫的个体数以及捕食性昆虫的个体数都明显高于套种的苜蓿草地。套种苜蓿虫害、天敌变动规律较为复杂,除了种植模式之外,还需要采取多种手段防范因外部虫源引入造成的集中暴发。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建立利福昔明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采用WondaSil C18-WR 250 mm×4.6 mm 5 μm色谱柱,柱温:40 ℃,流动相及其比例为:V(甲醇) ∶V(乙腈)∶V(3.16 g/L甲酸铵,浓氨水调pH至7.2)=31.5∶31.5∶37,检测波长276 nm。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的检测限、定量限及其浓度;考察了方法精密度、线性相关性及有关物质专属性,并通过极端条件的破坏、有关物质的含量、分离度等对主成分峰面积降解程度进行了比较。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主成分峰在浓度为40~150 μg/mL的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8),其有关物质浓度对峰面积线性回归方程为y=23 510x+7 182,其进样精密度RSD为0.13%,方法精密度RSD为0.46%,制剂一定时间内经过强酸、强碱、氧化、高温条件破坏后均有不同程度降解,以破坏前的样品主成分含量为100.00%,氧化破坏和高温破坏主成分降解达13%,酸、碱破坏主成分降解在18%左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在以上4种条件破坏前后一致,且主成分峰与杂质峰之间及杂质峰与杂质峰之间分离度良好(主成分峰与杂质峰之间分离度均大于1.5,杂质峰与杂质峰之间分离度均大于1.2)。本试验建立的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有关物质检测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和重复性好,可适用于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有关物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was aimed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rifaximin related substances by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detector. The instrument methods was WondaSil C18-WR 250 mm×4.6 mm 5 μm column, mobile phase was methanol∶acetonitrile∶3.16 g/L ammonium formate (concentrated aqueous ammonia adjusted to pH 7.2)=31.5∶31.5∶37, with detection wavelength 276 nm.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limit of detection,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rifaximin uterine injectant; The precision of the method, linear correlation and related substances specificity were explored. And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the peak area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was compar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xtreme conditions, the content of the related substances and the separation degree. 40 to 150 μg/mL concentration of rifaximin, peak area and concentration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R2=0.9998), the related substances concentration on peak area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y=23 510x+7 182,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fter preparation of acids, alkalis, oxidation, high temperature degradation damage in varying degrees, in the main ingredient content in the sample before the damage was 100.00%, after oxidative damage and heat damage the main component was 13%, acids, alkalis destruction of the main component degradation was about 18%, the main component peak retention time was consistency before and after the destruction. The retention time and resolution of rifaximin and related-substance were good.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main component peak and the impurity peaks were greater than 1.5, the degree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impurity peak and impurity peaks greater than 1.2). The substance detection methods of rifaximin uterine injectants was simple and had specificity and good repeatabilit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which could b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substance of rifaximin uterine injectants.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昆虫信息激素的种类。着重就桑蚕信息激素(桑蚕醇、桑蚕醛)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信息激素的感受机制,电生理反应和嗅觉感受的学说,以及对桑蚕信息激素的扩散和雄蛾最终找到雌蛾的机制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江永县夏橙采前褐污斑问题,笔者于2010-2013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橙褐污斑形状主要有6种、颜色主要有6种;病原主要是缺素、低温、早衰,少部分是病虫害;田间发生有3个高峰期,发生危害程度与品种、果实品质、温湿度高低及变幅、管理水平、成熟度相关;选择适宜品种、产地环境、脱毒苗木及接穗,防止果实早衰,适时采摘,可控制夏橙褐污斑。  相似文献   

18.
以家蚕纯种“秋白”为实验材料,调查家蚕雄蛾的交配能力和受精效果.结果表明:在同等交配时间内,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受精效果呈下降趋势.认为这与雄蛾体力的消耗、雄蛾生殖系统分泌物成分的变化以及雄蛾一次射精量的变化等有关.鲜雄蛾交配1小时和再交雄蛾交配次数在6次内、交配时间3小时的受精效果能达实用水平,交配次数为9次的受精卵率仍为90%以上,这对实际应用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雄蚕蛾营养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高效提取雄蚕蛾的营养活性成分,在比较不同方法提取雄蚕蛾营养活性成分的效果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乙醇提取雄蚕蛾粉营养活性成分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饲养雄蚕品种获取的雄蚕蛾为原料,采用乙醇浸泡30 d的提取方法,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总酚和总黄酮的溶出率最高;自制雄蚕蛾粉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30 min后,上述营养活性物质的溶出率次之,而用乙醇直接提取的溶出率最低。优化乙醇提取雄蚕蛾粉营养活性成分的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5%,原料质量浓度50 g/L,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70℃。虽然采用乙醇浸泡雄蚕蛾的方法溶出的营养活性物质最多,但以雄蚕蛾粉为原料,采用优化的乙醇浸提工艺技术更适用于规模化生产雄蚕蛾营养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