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比较胚胎的不同处理方法,不同饲养层对兔胚胎内细胞团(ICM)贴壁和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消化掉外层粘蛋白和部分透明带的胚胎96 h贴壁率(85.29%,29/34)较高,内细胞团生长良好;超排组胚胎的贴壁率和内细胞团(ICM)原代克隆率与自然发情组差异不显著(85.71%vs 88.06%,21.43%vs19.40%,P>0.05);与对照组(12.5%,3.13%)相比,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M EF)和兔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REF)上培养获得的呈聚集状生长ICM及ICM原代克隆率较高(P<0.01),M EF组和REF组差异不显著(54.1%,22.95%vs 51.92%,17.31%,P>0.05),但REF饲养层培养效果不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兔早期胚胎消化掉外层粘蛋白和部分透明带有利于胚胎内细胞团贴壁和增殖;超排处理不影响从兔胚中分离胚胎干细胞(E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能有效支持兔胚内细胞团的贴壁和增殖。  相似文献   

2.
BRL饲细胞及血清浓度对体外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大鼠肝细胞(BRL)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STO)为饲养层.采用含5%、10%及2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培养6日龄小鼠生精上皮细胞,研究饲养层和血清浓度对精原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的第1周内,2个及4个连成串的精原细胞合胞体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大多数精原细胞逐渐退化。培养1周后,大多数精原细胞经短暂的存活及分裂活动后退化消失,培养体系中仅保留下少量单个及由细胞间桥相连的双个及4个成串或成团的A型精原细胞。这些细胞在随后的培养过程中,不表现明显的分裂活动,呈圆球形,表达碱性磷酸酶。不同条件培养体系中的精原细胞及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无明显不同,培养20~30d时均有少量精原干细胞存活。这说明BRL细胞能用作饲养层促进精原干细胞存活,但对其更新性增殖没有明显作用;培养液中高浓度胎牛血清对精原干细胞存活和增殖无明显影响,但能促进睾丸体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影响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分离克隆的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胚龄培养液、细胞因子、饲养层细胞等因素对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分离克隆的影响。以4~13周龄流产胎儿生殖嵴或性腺为材料,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人胎儿成纤维细胞(hEF)、STO细胞和牛胎儿成纤维细胞(bEF)作饲养层,高糖DMEM(Dulbecco's minimum Eagle’s medium)为基础培养液,添加10^-4mol/L 2Me(2-巯基乙醇)、胎牛血清(FBS)或新生牛血清(NBS)、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干细胞冈子(SCF)等为培养液,探讨影响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分离克隆的因素。结果表明7~12周流产儿适于人类胚胎生殖细胞的分离克隆;人类胚胎生殖细胞体外培养以添加15%FBS为宜:添加4ng/mL LIF 4ng/mL bFGF 20ng/mL SCF能明显改善人类胚胎生殖细胞的分离克隆;MEF、STO、bEF和hEF可提高人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贴壁率,能促进PGCs源的人类胚胎干细胞(ES)的分离效率;以MEF作为饲养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寻找一种适合牛胚胎干细胞生长的饲养层对成功培育牛胚胎干细胞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国产丝裂霉素处理的SIM小鼠(Mus musculus)成纤维细胞耐硫代鸟嘌呤和耐鸟苯苷亚系(STO细胞)作为饲养层培养牛胚胎干细胞,为牛胚胎干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用10、15、20、30和40 μg/mL国产丝裂霉素分别处理1.5、3.0和4.0 h的STO细胞;形态学观察不同代次STO细胞生长状态,并对生长在以STO细胞为饲养层的牛胚胎干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AKP)、阶段特异性胚胎细胞表面抗原-4(OCT-4)和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SSEA-1)免疫组化检测、体外分化形成拟胚体等实验.结果显示,当丝裂霉素的浓度为15 μg/mL处理3.0 h可有效的抑制细胞分裂;STO细胞在5~10代作为饲养层细胞形态最好且获得的牛胚胎干细胞AKP染色及OCT-4和SSEA-1抗原表达均成阳性,分别在体外分化培养形成了拟胚体.结果证明使用国产丝裂霉素能有效地处理STO细胞且在以STO细胞作为饲养层培养的牛胚胎干细胞能保持未分化状态,可以作为常规饲养层培养牛胚胎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研究鼠胚成纤维细胞系STO (SIM-6-thiogunanie-oualiain)诱导为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STO-iPSCs).通过磷酸钙法将连接有Oct4、Sox2、Klf4和c-Myc 4个转录因子的慢病毒载体FUW-OSKM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然后用病毒感染STO细胞,以干细胞培养条件培养.挑取诱导15d的克隆并在有饲养层和无饲养层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对获取的STO-iPSCs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具有典型胚胎干细胞的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qPCR结果表明,表达很高的原癌基因Nanog和Oct4 mRNAs;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表达胚胎干细胞特异性标志Nanog和Oct4,并且能够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实验获得了STO-iPSCs,建立了STO-iPSCs无饲养层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猪胚胎干细胞培养、分离和传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利用五指山小型猪近交系不同发育阶段的早期胚胎为材料,探索猪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培养、分离、传代的影响因素,以选择猪胚胎干细胞建系的适宜条件。收集五指山猪第5~10 d胚胎(配种当天记为0 d),以 STO细胞[STO细胞是来自SIM小鼠(S)胚胎对硫代鸟嘌呤(thioguanine,T)和乌本苷(ouabain,O)有抗性的成纤维细胞系]为饲养层,分别采用两种培养液: 杜氏培养液(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 + 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 10 %新生牛血清(newborn bovine serum,NBS)+1 000 IU/mL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 30 ng/mL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growth factor , SCF)+2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或DMEM + 10% NBS + 10% FBS + 1 000 IU/mL LIF + 30 ng/mL SCF。比较发现,培养液中是否加入bFGF对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无显著影响;实验共收集胚胎124枚,其中D5~6胚胎18枚,胚胎贴壁率为68.8% ,内细胞团出现率为6.3% ,未能传代;收集D7孵化囊胚27枚,贴壁率为100% ,内细胞团出现率为38.9% ,传代1次失败;D9胚胎18枚,贴壁率为100%,传代后ES细胞生长较缓慢;收集D10胚胎52枚,胚胎贴壁率为100%,传代率为100%,传代后可出现ES细胞克隆点;实验过程中比较了胚径对干细胞培养的影响,发现胚径越大,培养效果越好,胚径大于100μm,分离ICM后出现干细胞集落成功率达100%,并得到了AP染色呈阳性的传4代的ES细胞集落。  相似文献   

7.
摘要:采用4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消化山羊胎儿睾丸组织,其中0.1%的胶原酶Ⅰ处理15 min后, 用0.25%胰酶处理5 min,经3次洗涤,睾丸细胞分散较好。用不同的培养体系体外培养,结果显示:原代培养山羊胎儿睾丸细胞培养120 h左右,获得桑椹状雄性生殖系干细胞(mGSCs)集落和单层支持细胞,mGSCs集落呈半悬浮式隆突生长,mGSCs集落和支持细胞分区明显;传代培养显示,在小鼠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 mGSCs集落和mGSC单细胞被同质化程度较显著,而含有支持细胞的mGSC单细胞和mGSCs集落被同质化程度较弱;传代mGSCs集落和支持细胞共培养体系中,mGSCs集落正常生长,而且集落中细胞间隙紧密,mGSCs分化较慢。  相似文献   

8.
由鸡Ⅹ期胚盘获得的类囊胚包含禽类胚胎干细胞,且具有较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体外培养12、24、36 h的类囊胚细胞S tathm in基因的表达高于Ⅹ期胚盘细胞,证实增殖的细胞为禽类胚胎干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类囊胚细胞在早期增殖过程中以卵黄蛋白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卵黄蛋白消耗殆尽,则细胞出现大量死亡。胚胎干细胞培养液(ESM)能够促进类囊胚细胞的增殖却不能减少死亡。在ESM基础上添加5 mm o l/L 6-磷酸葡萄糖(G 6P),不仅各期细胞增殖显著,且24 h细胞死亡数的比例(D/T)由23%下降到5.6 7%(P<0.0 5),3 6 h细胞D/T由3 0%下降到1 5.6 3%(P<0.0 5)。结果表明,在ESM基础上添加5 mm o l/L G 6P可促进类囊胚细胞的增殖,并明显改善能量匮乏导致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9.
10.
本研究比较了层粘连蛋白(lamin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胶原蛋白(collagen)以及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4种不同培养系统对鸡(Gallus gallus)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体外增殖的作用效果。采用三酶两步消化法分离SSCs,细胞经明胶差速纯化后培养,将传至3代的SSCs重新接种于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胶原蛋白包被的培养皿中以及睾丸支持细胞制备的饲养层上,通过形态学、5-乙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qRT-PCR技术检测不同培养系统对鸡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鸡SSCs的碱性磷酸酶(AKP)阳性克隆数在睾丸支持细胞组最高,达到每视野(32±3)个,层粘连蛋白组、纤维连接蛋白组和胶原蛋白组分别为(26±3)、(24±2)和(23±2)个,三组差异不显著(P0.05);EDU检测睾丸支持细胞组细胞增殖率为(92.82±2.15)%,显著高于三组基质蛋白组(P0.01);qRT-PCR结果显示,增殖标记基因原癌基因(myconcogene,c-myc)、Kruppel样因子4(kruppel-like factor 4,Klf4)、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睾丸支持细胞组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层粘连蛋白组,c-myc和Klf4在纤维连接蛋白组中的表达要高于胶原蛋白组,PCNA则相反。实验结果表明:三组基质蛋白及睾丸支持细胞都能够促进鸡SSCs的体外增殖,其中睾丸支持细胞作用最佳,其次为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胶原蛋白两者作用效果差异不显著。该结果为进一步优化鸡胚SSCs的体外培养体系,阐明生殖细胞增殖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肌肉卫星细胞是源自中胚层的肌源干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融合成肌管并形成肌细胞的能力.在体内条件下,肌肉卫星细胞不可能跨胚层分化为内胚层来源的胰腺细胞.本研究从牛(Bos taurus)胎儿肌肉中分离培养得到肌肉卫星细胞,并在体外条件下将其诱导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在诱导过程中,分析了与胰腺发育相关的胰十二指肠同源基因盒1基因(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1,PDX1)、神经原素3基因(neurogenin 3,NGN3)、淀粉酶基因(Amylase)和胰岛素基因(Insulin,INS)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DX1作为决定胰腺分化发育和胰岛功能的主要调节基因,在诱导分化的第2天能够检测到其mRNA的表达,在第3天表达量达到了最大,第4天以后维持在较低水平.NGN3是内分泌细胞形成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是能够将胰岛素分泌到胞外的关键基因,其mRNA在分化诱导的第3天开始表达,第4天达到最高水平,之后逐渐下降.Amylase是胰腺发育中细胞外分泌相关的基因,Amylase mRNA在第6天才开始表达,8d后达到最高.INS mRNA表达量在11~12 d最高,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发现,诱导形成的胰腺细胞能够正常分泌胰岛素,培养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在诱导的11~12 d达到最高值.向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后,可使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显著提高,说明诱导得到的细胞类似于成体胰岛的功能,其胰岛素分泌受外界葡萄糖浓度的调节.上述结果表明,肌肉卫星细胞可以被诱导转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对培养环境中的葡萄糖刺激做出应答反应.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昆明小鼠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 EG cells)建系效率,以怀孕8.5~12.5 d小鼠胎儿为材料,比较了胎儿后1/3部位的组织共培养、生殖嵴共培养、差速贴壁和穿刺生殖嵴4种分离胚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方法以及不同传代方式对EG细胞克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殖嵴共培养和差速贴壁方式获得了较好分离EG细胞的效果,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手工传代方式与连同成纤维细胞一起消化的传代方式相比获得了较高传代比率。对所分离EG细胞经形态观察、AKP染色和体外分化能力检测,证实其符合小鼠EG细胞的集落状生长、细胞未分化特性及细胞多能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自PGCs分离克隆哺乳动物ES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原始生殖细胞(PGCs)是哺乳动物各级生殖细胞的祖细胞。PGCs在体外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可自我更新,形成具有ES特征的多能干细胞系,称作胚胎生殖细胞(EG细胞)。EG细胞高度类似于ES细胞,PGCs可作为哺乳动物ES细胞分离克隆的一个有效替代途径,本研究对自PGCs分离克隆哺乳动物ES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包括从胚胎内细胞团中分离出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外胚层干细胞(epiblast stem cells,EpiSCs),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分离出的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这些细胞都具有向各种类型细胞发育的潜能,因此,PSCs为再生医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异种器官移植和高质量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迄今为止,PSCs在小鼠(Mus musculus)模型和人类物种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同时,家畜的ESCs和iPSCs也取得了有效的进展,表明其不仅可以应用于特定家畜优良品性的稳定遗传和优育,而且可以以家畜为载体生产人类需要的化学药品和抗体,甚至应用在人类疾病的临床前应用中.然而,家畜的ESCs相对来说是难分离和富集的,体外培养建立稳定的ESCs系具有更大的难度和挑战.近年来,得益于对家畜ESCs和相关iPSCs相关的持续研究,已初步揭示了家畜ESCs的独特生物学特性.PSCs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高科技农业和生物学一个创新的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本文综述了家畜PSCs的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植物叶表面的气孔保卫细胞是研究信号转导的模式实验系统,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而准确,采用蚕豆叶面气孔保卫细胞,研究了铝(AlCl3)对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1~10 mmol.L^-1范围内,AlCl3可使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部分细胞死亡,且随着浓度的增高细胞死亡率增高;死细胞呈现核固缩、核降解、凋亡小体等典型凋亡特征。凋亡抑制剂Z-Asp-CH2-DCB或TLCK与AlCl3共同作用时,保卫细胞死亡率显著降低;一定浓度的抗坏血酸(AsA)或过氧化氢酶(CAT)以及Ca2+螯合剂乙二醇四乙酸酯(EGTA)或Ca2+通道抑制剂LaCl3与AlCl3共同作用时,细胞死亡率降低。研究结果表明,铝诱导的蚕豆保卫细胞死亡可能是一种细胞凋亡过程,由胁迫诱发的活性氧介导,通过激活质膜钙通道,引起胞内Ca2+水平改变,进而介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指位于曲精细管基膜上的一类原始精原细胞,近年来因其在生产转基因动物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胚胎发育前期,一小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并迁移至生殖嵴,PGCs随后增殖分化形成生殖母细胞并迁移至睾丸基底膜,随着雄性动物出生,生殖母细胞迁移至细精管并转化成SSCs。本文概述了近年来SSCs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SSCs的分离、鉴定、体外培养体系以及SSCs诱导精子。此外,本文重点阐述了SSCs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从胎猪胰腺分离得到一株细胞,该细胞经免疫组化检测表达PDX-1,GLUT-2,PCNA,Glucagon,somatostatin,polypeptide,弱表达nestin,目前细胞已传至58代。其在体外的生长行为有类似间充质干细胞样生长形态,经诱导后可分化为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类胰岛细胞团。成团后细胞强表达insulin、ck-19等标志,放免测定显示诱导成团后细胞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显著高于未诱导细胞(P<0.05)。说明胰腺内存在着多潜能干细胞,本方法分离到胎猪胰腺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可形成有功能的胰岛样细胞团并释放胰岛素,有望为进一步研究异种胰腺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第19期(孵化68~72h)鸡(Gallus domesticus)生殖嵴分离到原始生殖细胞(PGC),通过PGC-体细胞共培养进行了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PGC做了c-kit免疫组化鉴定。通过改变PGC的体外培养条件,诱导PGC分化成了神经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骨骼肌样细胞,并分别通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角蛋白(keratin)免疫组化进行了分化细胞的鉴定,均呈阳性。结果表明培养的鸡胚PGC在体外可分化成神经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骨骼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岩藻黄质对人红白血病HEL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及其诱导凋亡机制,以岩藻黄质处理人红白血病细胞(HEL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细胞周期,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岩藻黄质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L细胞增殖(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岩藻黄质作用24 h后,HEL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的比率极显著增高(P<0.01),G0/G1细胞比例增多,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岩藻黄质通过上调促凋亡基因和下调抑凋亡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凋亡,Bcl-xL蛋白的表达变化不显著(P >0.05),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由此可见,岩藻黄质能诱导HEL细胞凋亡,这为新型抗白血病功能食品的开发及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缺乏供体细胞制约着胰岛替代疗法在Ⅰ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本研究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胎猪胰腺干细胞(fetal porcine pancreatic stem cells,FPP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以及移植治疗裸鼠糖尿病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探讨该细胞株作为异种供体细胞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该细胞体外增殖活力旺盛,其形态及表面抗原表达特征与间充质干细胞极其相似,除表达胰腺干细胞相关标志外,FPPSCs还表达一些胚胎干细胞的相关标志。采用无血清诱导方案诱导2周后,FPPSCs形成DTZ染色阳性的胰岛样细胞团(islet-like cell cluster,ICC),该细胞团表达胰岛素、Glut-2等胰岛素分泌细胞功能相关的蛋白。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胰腺干细胞相关标志表达减弱,而成熟胰岛素分泌细胞相关标志表达增强。葡萄糖刺激实验结果显示,诱导后,FPPSCs合成、分泌胰岛素和C-肽的能力显著增强(P<0.05)。将诱导2周后的细胞移植到糖尿病裸鼠腹腔内,可缓解其高血糖状况。结果提示,FPP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体外能够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具有改善糖尿病裸鼠高血糖症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