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对不同果桑品种在桑椹菌核病抗性方面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为:不同果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抗性有显著差异,其中:红果2号桑椹菌核病感病率56.8%,抗性最差,川7637桑椹菌核病感病率0%,抗性最强。研究表明,果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抗性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果桑盛花期是否与菌核病分生孢子发生期同步有关,建议不同地方栽植果桑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桑树的主要病害,随着广西果桑种植面积的扩大,桑椹菌核病发生逐年严重,已成为制约广西果桑生产的关键瓶颈。通过对广西桑椹菌核病的病原传播侵染过程、病症以及发病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论述,为桑椹菌核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桑椹菌核病是严重影响桑椹质量的病害,对果桑产业造成严重危害。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总结近年来桑椹菌核病的相关文献,发现引起该病的主要致病病原菌的种类为桑实杯盘菌、白井地杖菌和肉阜状杯盘菌,其生物学特性及侵染机制存在差异;通过查阅文献和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对桑椹菌核病的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进行分类阐述,并对桑椹菌核病今后的绿色防控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为防控桑椹菌核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果桑是近几年新兴的经济林新品种,叶果兼用。危害桑果的菌核病主要有三种: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和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由于桑椹菌核病危害面大、危害程度重,严重阻碍了果桑产业的发展,给果桑产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果桑产业的发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举"的防治方针,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园区管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桑椹菌核病发生的机理,认为桑椹菌核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菌源积累、气候条件、桑园管理不到位、防治不及时等因素。提出了清除病原、深翻土壤、覆盖地膜的农业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为广西控制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为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轻者造成桑椹品质低劣,重者使桑椹腐败,由紫红色变白而破碎脱落,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发生桑椹菌核病将会影响桑树种子的收获和桑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本文就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发生规律进行详细介绍,并以此提出了以农业、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果桑发展迅速,桑椹菌核病成为影响果桑收成的最主要病害。桑椹菌核病共有三种病原,均属真菌类子囊菌亚门。3种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侵染循环与发病规律基本一致,其发病范围广,难根治,传染性强,危害严重。生产中结合耕种处理、除草、化学防控等措施可有效防控桑椹菌核病的暴发,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不同果桑品种菌核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结合近年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就不同果桑品种菌核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病原因,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义乌市于1998年引进粤椹大10试种,2016年义乌市全市暴发桑椹菌核病,义乌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16年冬季组建专业技术队伍,邀请多位桑树病虫害防治专家前来系统传授专业技能,并结合防治桑椹菌核病的实践经验,采取轮换使用农药、及时翻耕果桑园、覆盖地膜、大棚栽培果桑花期及时掀膜等技术措施防治桑椹菌核病,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多数农户桑椹菌核病的发病率控制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新常态下,奉节县蚕桑产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果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桑椹菌核病是果桑产业的毁灭性病害,结合奉节县近几年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控措施,只要准确掌握用药时期及用药品种,能够有效防控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桑椹的食用品质和安全性,采用泰诺木霉菌2×10~8CFU/g可湿性粉剂和哈茨木霉菌3×10~8CFU/g可湿性粉剂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筛选高效的生防制剂及最佳使用量。在桑树初花期、盛花期和谢花期分别用2种木霉菌制剂的不同稀释液喷施桑树,对桑椹菌核病均具有防治效果,但2种木霉菌制剂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其中泰诺木霉菌2×10~8CFU/g可湿性粉剂300~800倍稀释液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为69.76%~84.02%,可作为桑椹菌核病的生防药剂。  相似文献   

12.
危玲 《四川蚕业》2009,37(4):32-33
南充市近年来桑椹菌核病发生越来越严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探讨了桑椹菌核病暴发的原因和防治对策,以期望在果桑栽植中起到减少损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桑果常见的病害,是桑果生产潜在最大的威胁。桑椹菌核病是真菌性病害,试验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等真菌杀菌剂在田间试用防治桑椹菌核病,并检测农药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洒,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53.22%和61.18%,达到显著防治桑椹菌核病效果,腐霉利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在使用各种农药中,多菌灵的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值,而甲基托布津和腐霉利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限量值,食用安全可靠。在桑果生产中,合理利用有效药物,并结合配套一些技术管理措施,既有效减少桑椹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桑果产量,也达到保证桑果食用安全目的。  相似文献   

14.
桑椹菌核病是由病原真菌孢子在桑椹开花期间侵入雌花引起,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为生产中常用的杀菌剂,近年来广泛用于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据调查,不同农药防治效果差异明显,而且农残含量高低不一,影响了桑果产量和质量,为了找到既有较好防治效果,又能确保产品安全,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5.
<正>桑椹菌核病,俗称白桑果病,也有人称之为桑果的癌症是严重为害桑椹的一种真菌病。该病一旦发生,不仅直接影响桑果收益,而且菌丝入侵桑枝易造成冬芽干枯不萌发,春梢齐基部断裂,使桑叶减产,对养蚕收入也带来较大影响。2011年,该病在我县大面积发生。1桑椹菌核病的发生1.1发生时间与症状据我县多点调查桑椹菌核病,桑树表现症状之  相似文献   

16.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为了确保果桑生产的安全、高产、优质,在田间条件下以树龄15年的果桑品种大10供试,将生防真菌木霉菌和甲基硫菌灵交替使用防治桑椹菌核病,调查防治效果及桑椹中的农药残留.木霉菌和甲基硫菌灵交替使用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可达到99.49%,比单独使用木霉菌的防效提高24.56%;桑椹始熟期抽样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桑椹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桑椹菌核病是桑果生产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为筛选安全高效的桑椹菌核病防治药剂,提高桑椹品质,采用生物制剂10.4%~ 11.8%脂肪酸乳油、6.5%茶黄素悬浮剂、木霉发酵液、6.5%茶黄素悬浮剂+木霉发酵液混合制剂及化学抗真菌药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80%代森...  相似文献   

18.
选择桑椹菌核病严重的桑园,利用套袋法进行病菌入侵期与药物防治效果调查。结果表明病菌入侵期主要是桑椹盛花期,在此时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对桑椹菌核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调查数据还显示进入3月后,喷洒药物对此病的防控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桑椹菌核病发病区田间自然感病及相对抗病程度评价的方法,调查21个果桑品种资源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能力。21个果桑品种资源基于相对抗病指数的田间抗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1个品种(台湾长果桑)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表现出免疫性,相对抗病指数为1.00;有8个品种表现出抗病性,其中红果1号、12-1的相对抗病指数均为0.94;有7个品种属于易感病品种,相对抗病指数0.16;有5个品种为中感品种,相对抗病指数在0.24~0.35之间。另在调查中发现,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发病率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桑树开花期及开花期前1个月的多湿条件会导致发病率上升,环境气温也会影响到果桑的开花期,特别是中感、易感病的早生果桑品种花期延长,会使发病率明显上升。初步鉴定筛选出的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能力强的果桑品种,可在桑椹肥大性菌核病高发地区种植,亦可作为抗病果桑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春季,德清农联桑果合作社的果桑园爆发菌核病,损失惨重。桑椹菌核病俗称"白果病",是果桑栽培的主要病害,直接影响桑椹的产量和质量,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桑椹绝收。该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果桑开花期间,遇适宜条件时,菌核萌发抽生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孢子随风传播侵染桑花,导致桑椹发病。在实地查看和请教有关专家的基础上,分析桑椹菌核病爆发的原因,提出后期管理的措施和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