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期不同耕作对白浆土磷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对磷素的长期试验大多定位在施肥上,而耕作对其影响的研究很少,为探明耕作对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本文对长期定位16年的白浆土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研究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影响远远小于施肥,免耕较深松、常规耕作更有利于土壤全磷的积累,但不利于有效磷的增加,其磷组分除LOP含量减少外,其余磷组分均增加。深松与常规耕作处理土壤磷组分除Ca2-P外,其他磷组分的变化趋势相同。因此我们在改善土壤磷素状况方面除了采用施肥措施外,还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来调节土壤磷素营养。  相似文献   

2.
刘云峰 《种子科技》2016,(10):116-117
铧式犁作业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常见,很多农民每年都利用同样一种方式耕作,尽管短期内可以起到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将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雨水、风等的侵蚀,严重破坏土壤的结构,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深松耕作技术较之传统的铧式犁作业不会对土壤的内部结构造成破坏,同时又可以起到疏松土壤的成效,可以通过土壤种植环境的改善来达到农作物增产的目的,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深松耕作的操作原理,就其优势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3.
国外典型免耕技术的概念是免除播种以外的其它所有土壤作业,包括基本土壤耕作和表土耕作,仅开小沟播种,动土范围缩到最小程度,用化学除草代替中耕,并有残茬覆盖。我圊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耕作制度,既有为世界称赞的精耕细作,也有少、免耕技术。如铁(板)茬播种直接播种,砂田种植,带状耕作等都是少、免耕的传统技术。少耕就是减少一些田间作业环节的土壤耕作技术。覆盖则更加灵活,有秸秆或其它残茬,也有用石砾,杂草等。  相似文献   

4.
笔者分选出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冬水田每种耕作方式下的7个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测定了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及土壤团聚体中脲酶的活性,以试图找到土壤团聚体中脲酶的活性与土壤耕作方式的关系,以及土壤团聚体中脲酶的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主要受土壤结构体的制约,受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中脲酶活性的影响比较明显;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N无显著相关性,说明紫色水稻土中脲酶的主要来源可能不是微生物。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表面粗糙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耕作后土壤表面粗糙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采用3种不同耕作方式(铧式犁、浅松铲、圆盘耙),在耕作后45天内,每隔5天利用激光土壤表面粗糙度扫描仪测量土壤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耕作后45天内两种粗糙度指数(均方根RMS和自相关长度ACL)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以RMS或ACL为土壤表面粗糙度的指标,与耕后天数均为指数模型相关,其中,3种耕作条件下,RMS与耕后天数的相关性在0.88~0.93之间,而ACL与耕后天数的相关性更高,在0.94~0.95之间,通过本实验研究揭示了耕作后短期内土壤表面粗糙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粗细农业的具体实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传统翻耕、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明确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产量性状、单位产量及总收益均高于传统翻耕,且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的出苗率比传统翻耕高3.3%和7.8%,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大小顺序均为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传统翻耕,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分别高9.01%和3.23%,纯收入比CK增加4305元/hm2和1965元/hm2,即分别比CK高出36.98%和17.65%。说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措施最好,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耕作方法又优于传统翻耕。  相似文献   

7.
晋西旱塬地覆盖耕作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多年农田试验和定位观测的结果,在分析旱塬农田土壤水分曲线特征的基础上,从耕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两个层次研究了覆盖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包括有效水含量、速动易效水与缓动易效水。结果表明:免耕覆盖量10500kg/hm^2的处理耕层土壤总有效水含量最高,免耕覆盖量7500kg/hm^2的处理次之,常规耕作最低;深层土壤有效水量的变化趋势也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常规耕作和免耕无覆盖差异不大,免耕覆盖量10500kg/hm^2比常规耕作高34.5mm;耕层和深层土壤速动易效水与缓动易效水整体上均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增加,速动易效水较缓动易效水含量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和常规耕作5个处理,研究旱作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处理对燕麦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燕麦生产实施免耕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留茬覆盖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耕层中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燕麦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免耕留茬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免耕留茬覆盖处理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高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低覆盖,免耕高留茬高于低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处理对提高燕麦产量作用显著,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kg/hm 2,较常规耕作增产18.6%,其产量表现为:高留茬高覆盖>低留茬高覆盖>高留茬低覆盖>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9.
旱地玉米免耕系统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4-1995年对旱地玉米没耕作系统土壤磷、钾进行了研究,并对6年的玉米产量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在6年的试验地上,免耕覆盖后,0-20cm土层速效磷比常规耕作玉米种植区平均低63.88%,加大磷肥用量是免耕覆盖持续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土壤速效钾玉米种植区免耕覆盖0-20cm土层比常规耕作平均高25.64%,20-50cm土层基本无差异速效外的增加既是高产的基础,也是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试验区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SS)、免耕(MG)及常规耕作(CK)],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样,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渗透速率及土壤孔隙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及含水量均表现为SS>CK>MG;土壤入渗特征表现为初始入渗率>平均渗透率>稳定入渗率;土壤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表现为SS>CK>MG;土壤孔隙度以SS处理下最高且随着月份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初始入渗速率和渗透总量对不同耕作方式最为敏感,可以作为考察东北黑土区农田耕作效应与缓解黑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由综合得分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性能优劣表现为SS>MG>CK。综上,深松耕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渗透能力;免耕更有利于水分的保持,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植烟地水土养分流失和实现烟叶产质量最大化,试验研究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3种耕作方式对深丘山地烤烟土壤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均能减少水土流失,径流量分别减少9.54%,26.01%;不同耕作方式养分流失量不同,全氮和全磷流失特征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的全氮流失量分别减少13.68%、39.59%,全磷流失量分别减少9.72%、27.57%。免耕栽培能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和化学成分协调性,并以免耕+稻草覆盖效益最好,增加收益5822.85元/hm2。研究表明,免耕、免耕+稻草覆盖对减少地表径流作用明显,是遏制土壤养分流失的有效途径;免耕+稻草覆盖增产增值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细菌生理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能有效提高不同耕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其中尤以5~20 cm显著,生物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以及含水量依次比对照增长了58.33%,68.93%,67.06%,16.19%;与常规旋耕(CK)相比,各土层中免耕(T1)和生物耕作(T2)2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可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且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数量远远大于下层(5~20 cm)。T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量(P<0.05);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以及无机磷分解菌等生理细菌数量得到显著提升(P<0.05)。在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培育土壤有益动物生物数量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改善农田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整地机械是作物栽培的基础作业机械。随着精准播种技术和棉花高密度宽膜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整地质量要求愈来愈高。现有的整地机械采用的是由拖拉机牵引的工作部件,对土壤的打击力不大,作业效果不够理想,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动力整地机是通过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带动万向节传动轴和齿轮箱驱动整根刀轴刀片高速旋转,进行松土和碎土作业;同时,后面的限深镇压辊控制耕作深度并对土块进一步破碎和压实,一遍作业即可形成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的种床结构,对粘重土壤的作业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亚麻生长期间土壤耕层水分含量、纤维和籽粒产量、种植成本和麻农收益的影响,在光热丰富但干旱少雨的云南宾川县开展了亚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处理相比,研究中设计的9种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均可以显著提高亚麻生育期间农田耕层土壤的含水量,并在一定水平上提高亚麻的株高、茎粗、工艺长度、分枝数、单株蒴果数、单株茎质量;与常规耕作处理相比,不同保护性耕作处理对亚麻籽粒和纤维的增产效果不显著,但是在综合产量上看,完全免耕、不开沟、用厢沟边碎土盖种厚度不大于0.5 cm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常规耕作籽粒增产272 kg/hm2,纤维增产123 kg/hm2。因此,在光热丰富,但是干旱少雨的宾川及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保护性耕作可以作为亚麻种植的良好选择,适宜的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亚麻纤维和籽粒的产量,并可以降低亚麻种植成本,从而提高麻农种植收益。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表层土壤对耕作方式的响应,阐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通过研究西北高原干旱区6种不同耕作方式下(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小麦→豌豆轮作长期的试验中0~5 cm、5~10 cm、1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处理的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NT、TS、NTS处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P、NTP处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T处理下,土壤容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T、TS处理下土壤孔隙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NTP有利于土壤中较大粒径结构体的形成,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粒径逐渐增大,TS、NTS有利于表层团粒结构的形成,TP、NTP处理对于5~10 cm土层中土壤团粒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6种耕作方式中,总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和NTP处理总有机碳的含量均相应高于T、TS和TP,其中,NTS处理下总有机碳含量在0~5 cm、5~10 cm、10~30 cm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78、10.36、9.83 g/kg,相对于T处理分别提高了4.46%、14.98%、11.83%。综合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方式对于维持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及总有机碳高效利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环境和质量重要的因素;土壤微生物是土壤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有机质分解营养转化中最活跃的部分。目前,前人开展了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田耕层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但是因为土壤类型、气候、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其研究结论各异。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在免耕、旋耕、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免耕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翻耕和旋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不同耕作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季节变化、耕作年限等变化而改变,微生物数量总体趋势呈现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3)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高于翻耕、旋耕等耕作处理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本文总结了目前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深入分析了对所出现差异的原因,其结果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我国南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依据,为完善我国南方双季稻田土壤耕作方式、保护稻田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秸秆还田技术就是将玉米秸秆粉碎后通过深翻、耙压等机械作业后直接还田。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作业成本,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是农业生产上应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部分农民或农机手对这一技术掌握不够全面,耕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现将其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众所周知,耕犁不是绝对需要的了。由于使用除莠剂控制杂草,常常使得耕耘成为不必要,从而以化学能代替了机械能,这一方法现广泛用于种植业的耕作作业。已使用于文献中的术语:“免耕”“无耕”“零位耕作”“化学休闲地”等,都是同一个意思,是说明土壤处于没有耕耘的状态。将种子直接播入这种没有耕过的、预先喷雾灭草的地里,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高产稳产适宜耕作措施,将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耕作技术作为一体,设置了10种耕作措施,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时空变化和产量的影响。耕作试验(一周年)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总体上表现为玉米拔节期土壤全氮含量较高而灌浆期较低,土壤速效钾为玉米灌浆期最高。不同耕层土壤氮、钾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各耕作处理土壤浅耕层0~20 cm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深耕层20~40 cm土壤,与深耕层土壤相比,土壤浅耕层全氮含量受耕作措施影响更明显。各耕作处理中,传统耕作和A3B3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秸秆还田)较更有利于增加玉米浅耕层土壤全氮含量,而传统耕作深层土壤全氮含量最低;A4B2R(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较有利于增加浅耕层和深层(0~4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对照处理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耕作处理,而其他耕作处理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新疆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在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烘干称重测得新疆旱地农田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值及小麦产量数据。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三相比R值和产量表现出一定差异。相比于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改善了土壤三相比例,尤其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显著改善。小麦产量以深松处理最高,分别比传统耕作、免耕增加20.71%、24.28%。因此,深松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