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葡萄霜霉病 病叶最初为细小的不定形淡黄色水渍状斑点 ,在叶片正面出现黄色或褐色的不规则病斑 ,边缘界限不明显 ,常数个病斑合并成多角形大斑 ,病斑背面产生白色的霜状霉层。最后叶片焦枯 ,卷缩脱落。病菌以卵孢子在病叶或土壤中越冬 ,待环境条件适宜时 ,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在芽管顶端形成孢子囊 ,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借风雨传到葡萄叶片上 ,从叶背面气孔侵入。病害蔓延速度很快 ,可在 3~ 4周内使 90 %以上的叶片发病。霜霉病在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气候条件下发病严重。葡萄园中发现霜霉病后 ,立即喷保护性杀菌性 ,如喷 1∶…  相似文献   

2.
1 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发生原因 1.1 温、湿度 黄瓜霜霉病的孢子囊在温度15~20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时极易发生,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 h以上孢子囊萌发和侵入.日均温15~24 ℃潜育期5 d;17~18 ℃4 d;20~25 ℃ 3 d.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保护地黄瓜栽培面积的扩大,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威胁着保护地黄瓜生产的发展,因此,要想搞好保护地黄瓜生产,进一步提高保护地黄瓜的生产水平和效益,必须下大力量,做好黄瓜霜霉病的防治工作。1发病症状黄瓜霜霉病属于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真菌,主要危害叶片。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潮湿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全叶卷缩干枯,甚至全  相似文献   

4.
霜霉病发生时期现已打破常规,大棚春茬、日光温室早春茬、大棚秋茬、节能日光温室秋冬茬均可发生且受害重,成为水果型黄瓜生产上年年发生或茬茬发生、危害颇重的常发病害。1发病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  相似文献   

5.
正1霜霉病症状:属真菌性病害,其发病部位在黄瓜中上部叶片,在田间观察时应掌握以下要点,每日上午8时左右,看叶背面是否有水浸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上是否有灰色霉层,若具备这三点可确诊为霜霉病。适宜发病环境是温度16~22℃,相对湿度在83%以上。该病病菌有两怕,即怕干燥、怕高温。干燥时病菌3~5天自然死亡。在棚内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把温度控制到45℃2小时,在喷施适当的药剂防治,很容易控制此病。  相似文献   

6.
正霜霉病是葡萄栽培中的主要病害,对植株茎、叶、花、果均能造成危害。西安地区春、秋两季多雨,气候条件适合霜霉病菌繁殖扩散,尤以2014、2017年发生严重。1发生规律病原为葡萄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进行初次侵染。经过7~12天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  相似文献   

7.
1 发生特点 1.1 霜霉病病原为莴苣盘霜霉,属假菌界卵菌.主要危害叶片,生长中后期发生较重.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叶面出现淡黄色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稀疏的霜状霉层,病斑相连可使叶片干枯.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种子或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病害初侵染源.温度15~20℃、阴雨连绵等均可诱发和加重病害.  相似文献   

8.
<正>灰霉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瓜、叶片、茎蔓。病菌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长出灰褐色霉层,进而向幼瓜扩展,使小瓜条变软、腐烂和萎缩。病部先发黄,后长出白霉并逐渐变为淡灰色,严重时,瓜条腐烂脱落。茎蔓发病后,茎部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病花如果落在叶片上,则引起叶片发病。1发病规律由真菌侵染引起,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适宜湿度为持续90%以上的高湿条  相似文献   

9.
正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栽培中常见的两种病害,会在田间混合发生,病斑比较接近,有时容易混淆,从而延误防治时机。尤其是黄瓜霜霉病,病情来势猛,发病重,传播快,如不及时防治,将造成毁灭性的损失。1症状不同1.1黄瓜霜霉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发病,子叶上起初出现褪绿斑,逐渐变成黄色不规则形斑,潮湿时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随着病情发展,子叶很快变黄枯干。成株期发病,  相似文献   

10.
单洪友  单平 《西南园艺》2001,29(2):18-18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 ,重点为害叶片 ,特别是幼叶 ,同时也为害新梢、花穗、果实。严重者 ,病叶可全部感病、落光 ,新梢灰褐 ,乃至全株死亡 ,给葡萄的长势和产量造成极大影响。  症状表现为叶正面有黄褐色水渍状斑点 ,叶背面呈一堆堆白霜状。霜霉病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 ,翌年当气温达到 1 1℃时开始生长。夏秋季节 ,气温达到 1 8~ 2 4℃时 ,其游动孢子最宜萌发 ,侵害葡萄。我所经多年观察 ,一般在“立秋”前后 ,当土壤和空气湿度较高 ,昼夜温差加大时 ,是霜霉病发生旺季 ,此后会经常发生。故自“立秋”前后对葡萄霜霉病应特别…  相似文献   

11.
正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春季大棚平均气温升至15℃、相对湿度80%以上利于该病病菌孢子囊的产生,但孢子囊只有在水滴(或露珠)中才能萌发并侵入植株,因此棚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温差过大、夜间结露等均会加重病害。赣榆区黄瓜霜霉病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5月底为第1个发病高峰期,对棚室黄瓜产量影响较大;6月中旬~7月初(梅雨季节)为第2个高峰期,对露地黄瓜产量影响很大。现将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瓜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靶斑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以30℃左右最适。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以25~30℃最适;同时要求90%以上的相对湿度,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对孢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紫外线对孢子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天气条件下黄瓜日光温室温湿度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研迷你2号"黄瓜品种为试材,采用了普通克里格插值法,研究了模拟温室内不同时间点温湿度分布,并利用温室内温湿度测量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温湿度测量值与模拟值的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为0.96和0.95,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为1.35℃和1.45%,平均偏差(Mean Bias Deviation,MSD)为-0.16℃和-0.14%。不同天气条件夜间温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维持在10~15℃;湿度值在83%~98%,晴天白天温室内温度最高可达31℃。温室温度分布为冠层中央向四周逐渐降低,最大温差为6℃。最大湿度差值为5%,与温度分布规律相反。根据黄瓜霜霉病萌发和侵染条件,可利用温室冠层温湿度分布情况,判断黄瓜病害发病位置,以期为病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1柿树炭疽病的发病特点一是主要危害果实和枝干,病原菌产生的孢子能随降雨和气流传播到很远处。二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条的病斑内越冬,也有在病果和枝条上面的叶痕和芽片上越冬的。三是炭疽病菌发病和传播的最适温度是25℃左右,低于9℃和高于35℃都不适于菌丝生长发育。在本地5月份随降雨就可萌发侵染,发病在6—7月,8月后降雨偏多,条件适宜时常交错侵染成灾。  相似文献   

15.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纯寄生性真菌类病害。其发生最大特点是入侵、发病、流行、成灾速度快。病菌孢子,在适宜温度及相对湿度饱和条件下萌发、入侵,到呈现病斑,再产生病菌孢子,只需5~7天时间;由单个病斑形成发病中心到扩展为病源基地、本田全面流行,只需10~15天时间。气温在25~30℃,病菌潜育期延长至10天以上。超过32℃伴随干旱天气,潜伏期更长,病斑干枯暂不产生病菌孢子。一旦出现雨水,温  相似文献   

16.
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是两种常发性黄瓜病害。发病初期症状均呈退绿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出现多角形病斑;但有时也混合发生。由于症状相近,常给防治造成混乱,下面介绍两种病害的主要区别及防治方法。 角斑病叶上病斑初期较小,淡黄至黄褐色,中央呈油纸状,后期常开裂成孔,果实及茎上病斑初期呈水浸状,表面可见乳白色细菌菌脓。霜霉病叶上病斑较大,黄褐色至褐色,后期不穿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着生灰褐色至紫黑色的霉层,不侵染果实及茎。 角斑病的病菌是以种于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当条件适合时,靠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后可用301OD…  相似文献   

17.
日光温室黄瓜易发生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二者可混合发生,且症状相似,现总结出两者的异同点。 1 相同点 1)两种病害危害叶片后,叶背部均呈水浸状,且有褪绿斑。 2)病斑都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 2 不同点 1)黄瓜霜霉病在叶背处有黑色霉层,细菌性角斑病是当棚内湿度大时叶背有乳白色混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  相似文献   

18.
1 越冬茬黄瓜在什么时期预防霜霉病效果显著?
答:越冬茬黄瓜霜霉病的发病时期多在11 月中
下旬,根瓜已坐住,浇膨瓜水后,遇到阴天、雾天易导
致霜霉病的发生或发展。黄瓜幼苗期对霜霉病有一定
的抗性,但品种之间有差异。到了结瓜期,植株长到
10~15 片叶,浇水后遇到阴天,再加上昼夜温差较小
(白天温度不高,24 ℃左右,夜间温度不低,16 ℃左
右),极易发生霜霉病。在栽培管理上,首先是壮苗移
栽,在定植后结瓜前进行2~3 次中耕,由浅到深,以
不伤根、引根深扎为原则,当外界温度低于0 ℃时将
地膜盖严。地膜过早盖严,膜下湿度大、温度高、透气
性差,不利于根系深扎,导致黄瓜形成地表根,不利于
安全越冬。其次是温度的管理,植株缓苗后要加大昼
夜温差,早晨控制在8~10 ℃,中午26~28 ℃,下午
22 ℃关风口,18 ℃放草苫,应保持15 ℃以上的昼夜
温差,不但能减少霜霉病的发生,还能防止植株徒长,
有利于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9.
黄瓜霜霉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病源菌主要随气流传播,一定要在叶面上有水滴的情况下,孢子囊才能萌发和侵入,所以空气湿度大是导致发病的主要环境条件。保护地内由于其特殊小气候条件,往往空气湿度比较大,所以黄瓜霜霉病很容易发生。苗期发病使叶片褪绿变黄,严重时枯死。成株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暗黄绿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开黄褐色斑块,潮湿时在叶背病部长出灰黑色霜霉状物,随病情发展,病班连片,严重时全叶变黄褐色,干枯卷起,严重影响黄瓜的品质和产量。 根据国家提出的“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  相似文献   

20.
墨兰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洋  刘爱媛  冯淑杰  张荣 《北方园艺》2010,(24):170-171
以墨兰炭疽病菌为试材,研究墨兰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产生孢子最适温度为30℃;菌丝生长最适pH为7~8,产生孢子最适pH为7~9,孢子萌发最适pH为7;26℃下连续光照产孢量最多;相对湿度低于81%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