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白山乌杆天麻的林下仿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路  包海鹰 《人参研究》2011,23(4):37-40
本文对长白山道地药材乌杆天麻的林下仿生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介绍了乌杆天麻萌发菌和共生菌制备过程及乌杆天麻在长自山区林下仿生栽培过程.可为长白山地区乌杆天麻人工栽培的规范化及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玲 《人参研究》2008,20(2):31-32
本文介绍了天麻的地沟栽培技术,为从事天麻栽培研究与生产提供依据,促进长白山地区中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2013、2014、2015连续三年试验,采取种发、扦插的方式在长白山地区引种新疆伊犁地区的狭叶薰衣草,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薰衣草种发出苗率在40%,成活率在97%;薰衣草在长白山地区长势良好,一小部分薰衣草当年抽穗开,大部分薰衣草第二年抽穗开花;采用埋土加盖稻草莲子,保证薰衣草安全越冬;扦插生根的成活率为46%;扦插生根的幼苗在移栽后,生长态势良好。通过试验研究分析:长白山地区引种栽培薰衣草是可行的,但是大面积栽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长白山人参业空前大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产大于销的问题,人参产业陷入低谷.参农赔本了,宜参资源浪费了,适合种植人参的地枯竭了,人参产业遭到严重的生态危机.历史是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在困境中,广大参农瞄准市场,自发地培植大货、园参移山栽培,尤其是承包山地在林下开始播种.  相似文献   

5.
人参是"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野生人参资源逐渐枯竭,林下栽参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可以保证人参药用价值,本文对生态环境对林下参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包括海拔高度、土壤环境、光照、温度及水分等生态因子对林下参生长的影响,并对林下参栽培技术及现状以及人参差异蛋白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林下参生态种植进行展望。提出了林下参栽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研究策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林下参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对林下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下参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简述了国内近年来林下参的栽培历史、鉴别方法、质量标准的制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林下参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良好地保护朝鲜淫羊藿野生资源,提高药材品质,强化药材的市场地位,提出淫羊藿林下栽培基地建设.本文从药材基原物种特点、现状及市场前景、收益及风险预测等方面分析了朝鲜淫羊藿林下栽培生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几种有栽培价值的长白山野生植物的形态、分布、资源、用途、栽培方法等做以简略综述,以利于它们的资源保护及开发。  相似文献   

9.
人工栽培长白山特有的食、药兼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寒葱,有效地开发利用长白山天然药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设林下附生、林下悬挂、林下床栽、大棚床栽4种栽培模式,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的光合能力和品质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下栽培的铁皮石斛实际量子产量(Effective Quantum Yield of Photochemical Electron,Y(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lative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Rate,r ETR)、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q P)、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半饱和光强(Ik)等光合能力指标均显著高于大棚床栽(p0.05),而大棚床栽的Y(NO)极显著高于3种林下栽培(p0.01)。说明林下铁皮石斛的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均高于大棚床栽植株,且光保护能力更强。采收时,虽大棚床栽铁皮石斛的单株净重和茎长均极显著高于林下附生(p0.01),长势良好,但多糖含量低,品质不及林下附生栽培植株。这说明栽培模式显著影响铁皮石斛光合产物的分配且对其品质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