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芝麻茎点枯病的有效防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药剂拌土处理和开花结蒴期药剂喷施处理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病效果。结果显示:55%杜邦升可湿性粉剂拌土处理能在芝麻生长前期(如苗期、蕾期、初花期)对茎点枯病起较好的预防作用;开花结蒴期以喷施40%氟硅唑乳油10 000倍液的防效最好,且可增产40.95%。这表明结合2种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适宜在江西红壤旱地的芝麻茎点枯病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茎点枯病是危害芝麻最严重的病害,我省每年都有发生,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80%以上。国内对芝麻茎点枯病药剂防治研究较少,过去防治此病常采用的药剂虽有一定效果,但都不甚理想。为了寻找更有效的田间防治药剂,我们用9种杀菌剂对芝麻茎点枯菌作了室内抑菌试验。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药剂及使用浓度 (1)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四川建湖产)600倍  相似文献   

3.
芝麻叶斑病、茎点枯病的发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芝麻叶斑病(包括叶枯病Corynesporacassicola,叶斑病Cercospora sesami,轮黑斑病Alternaria Sesami,黑斑病A.ses-amicola)和茎点枯病(Macrophominaphaseolina)是芝麻常发性病害。在我国各芝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在很多地区造成较严重的产量损失。国内学者对这些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曾做过一些研究,但对其发生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研究尚少,因而缺乏对这些病害进行经济有效防治的科学依据。为了明确芝麻叶斑病和茎点枯病混合发生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1985年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剂处理对黑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控效果。[方法]在芝麻始花期后,连续2次喷施以72%农用链霉素SP+70%甲基托布津WP不同比列不同用量复配混用的药剂防治黑芝麻茎点枯病,以72%农用链霉素SP、70%甲基托布津WP为对照药剂,以清水为空白对照。[结果]喷施300 g/hm2+450 g/hm2(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300 g/hm2+300 g/hm2(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2个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最好,均达7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增产20%以上。[结论]在芝麻始花期喷施甲基托布津和农用链霉素单剂及其复配混用的药剂对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芝麻茎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芝麻茎点枯病是河南省芝麻产区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 ,菌源存在广泛 ,致病力强 ,以小菌核在病籽、病残体、土壤中越冬。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辅之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6.
芝麻病害主要有疫病、茎点枯病、枯萎病,其对芝麻的产量与品质影响严重,如防治不及时,轻者可减产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通过试验研究表明:7月上旬是芝麻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时期越晚效果越差。应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噻菌铜悬浮剂、56%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防治芝麻疫病;应用25%使百克乳油、25%施保克乳油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应用枯芽孢杆菌、2%宁南霉素防治芝麻枯萎病,其防治效果好,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7.
芝麻茎点枯病又称芝麻茎枯病、黑根病、黑秆病、茎腐病、立枯病、褐斑病.2000年以来,芝麻茎点枯病在怀宁县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一般为6.5%~27.1%,病株矮小,蒴果数减少7%~35.4%,千粒重减少6.1%~67.3%.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在怀宁县部分乡镇发病率高达66.5%和67.3%,造成30.6%和37.8%的减产.为此,我们对该病在怀宁县流行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求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芝麻茎点枯病是河南省芝麻主产区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菌源存在广泛,致病性强,以小菌核在病籽、病残体、土壤中越冬.阐述了该病的发生概况、症状、病原及发生条件等,并指出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9.
对7种农药防治芝麻茎点枯病的药效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g/m2+菌虫三绝1.2g/m2进行土壤处理,苗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用56%铜大师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分别进行喷雾对防治芝麻茎点枯病的效果最好,防效为64.94%。而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效果虽较好,但对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苗期应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0.
芝麻枯萎病和茎点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4种药剂3种方法防治芝麻枯萎病和茎点枯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在盛蕾期和盛花期2次喷施,对枯萎病防效分别达38.5%和69.2%,对茎点枯病防效达36.8%和63.16%。对营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能增加蒴果粒数和千粒重,增产6.32%,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吴桂香李运良(上蔡县五龙乡农技站,上蔡463801)刘世扬*王建华白青牛(上蔡县东洪乡农技站)芝麻茎点枯病主要发生在芝麻花期,其次是苗期。苗期又多发生于子叶期。雨后骤晴,或地面渍水发病更重。苗期发病,病苗根部变褐死...  相似文献   

12.
芝麻茎点枯病又称芝麻茎枯病、芝麻黑根疯等。主要危害芝麻茎秆、根部及幼苗。芝麻苗期、盛花期阶段最易感病。病株可产生分生孢子再传播侵染。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偏施氮肥、种植过密和连作地为害加重。1.芝麻枯萎病。又称半边黄或黄化。病菌多从苗的根尖、伤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介绍了河南芝麻主产区的主要病害茎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叶枯病、青枯病、病毒病的病原种类、危害及防治,为提高芝麻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介绍了河南芝麻主产区的主要病害茎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叶枯病、青枯病、病毒病的病原种类、危害及防治,为提高芝麻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防治芝麻病虫草渍害,实现芝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等生产目标,2010—2016年连续进行了芝麻病虫草渍害的系统调查,同时2014—2016年对集成的芝麻病虫草渍害轻简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南阳市芝麻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枯萎病、茎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和疫病,立枯病在苗期发生,其他病害在盛花中期及以后发生;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甜菜夜蛾、棉铃虫、蚜虫和蟋蟀,苗期害虫主要是小地老虎,蟋蟀在盛花期后进行危害,其他害虫全生育期都可进行危害;芝麻田普遍发生的杂草有马唐、牛筋草、铁苋、马齿苋、狗尾草、小麦实生苗、稗草、小蓟、反枝苋,分区域发生的杂草有香附子、田旋花、苍耳、青葙、野西瓜苗、马泡瓜、苘麻,这些杂草随芝麻出苗而发生;芝麻生育期间降雨多、田间长时间积水时,易引起渍害发生,抗病耐渍性品种对渍害抵抗能力强。针对芝麻病虫草渍害发生规律,通过优化防治药剂和技术集成,研究出芝麻轻简化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后比不防治的增产25.58%~52.17%,比常规防治的增产7.17%~13.51%,且一般年份产投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皖北芝麻生产现状及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皖北地区芝麻生产现状,并总结了芝麻病害(芝麻茎点枯病、芝麻枯萎病、芝麻青枯病)和虫害(小地老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蟋蟀)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以供当地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芝麻NBS - 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和分析芝麻抗、感茎点枯病材料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s,RGAs),可以为芝麻抗茎点枯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NBS - LRR类保守结构域,合成了1对简并引物和2对特异引物,对6个抗茎点枯病芝麻品种中的抗病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得到11条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连续三年选用防治芝麻枯萎病、茎点枯病、青枯病、细菌性叶斑病、渍害和虫害的新型农药10~15 d喷雾防治一次,苗期、初花、盛花及生长后期连续喷雾4次,使芝麻亩产迅速提高,从而总结出一套芝麻病虫害综合防控集成技术,在芝麻主产区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连续三年选用防治芝麻枯萎病、茎点枯病、青枯病、细菌性叶斑病、渍害和虫害的新型农药10~15 d喷雾防治一次,苗期、初花、盛花及生长后期连续喷雾4次,使芝麻亩产迅速提高,从而总结出一套芝麻病虫害综合防控集成技术,在芝麻主产区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实时荧光PCR分析茎点枯病菌诱导下芝麻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和基因表达,以探讨POD在芝麻抗茎点枯病过程中的作用。酶活变化分析表明,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下抗病品种豫芝11POD活性比感病品种冀9014升高快,感病品种在病原菌诱导36h后,POD活性才明显上升且高于抗病品种。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后,抗病品种豫芝11中POD基因的表达从开始就有上调表达趋势,而感病品种冀9014在24h后才上调表达,且表达量前者高出后者5倍多。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下,POD活性和基因的表达在芝麻抗病品种豫芝11和感病品种冀9014中有明显差异,可以推测,酶的活性变化、基因上调表达时间及表达量上的差异与芝麻的抗病反应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