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正交设计对L-色氨酸生产菌TQ2223的发酵培养基进行配比优化,同时对发酵温度、通风条件等进行研究,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佳分批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方法,对马铃薯淀粉发酵生产L-乳酸的培养基主要因子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发酵马铃薯淀粉生产L-乳酸的种龄为12h,培养基碳源质量浓度为120g/L,MgSO4·7H2O含量为0.30%,MnSO4含量为0.05%;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酵母粉5g/L,蛋白胨5g/L,牛肉膏5g/L;在此条件下L-乳酸质量浓度为108.3g/L,得率为90.3%,L-乳酸产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乳杆菌L-110产L-乳酸的碳源、氮源和最适pH值,运用正交试验对摇瓶发酵条件做了初步的研究,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中影响产酸率的主要因子的配比,优化发酵培养基为(g/L):葡萄糖100,豆粉40,磷酸氢二钾2,吐温801,硫酸镁0.1,硫酸锰0.05;培养条件为:一次性添加碳酸钙50g/L,装液量为250mL瓶装50mL培养基,静置培养,温度为37℃。其摇瓶发酵L—乳酸产量可达80g/L。  相似文献   

4.
对米根霉AS3.819摇瓶发酵生产L-乳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80g/L葡萄糖、2g/L(NH4)2SO4、0.3g/L KH2PO4、0.05g/L ZnSO4·7H2O、0.3g/L MgSO4作为发酵培养基组分,在温度为34℃、摇床转速为160r/min的条件下,经72h发酵,L-乳酸浓度平均达到59g/L,对糖转化率接近75.00%。  相似文献   

5.
随着L-色氨酸在食品工业和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开拓,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色氨酸合成酶能合成L-色氨酸,使得色氨酸合成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阐述色氨酸合成酶的性质、作用机理、酶固定化及应用,为进一步色氨酸合成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浓度木糖对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影响;建立木糖为碳源的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木糖质量浓度为100g/L,米根霉在发酵72h时,L-乳酸产量达到最高为51.67g/L;发酵周期延长至144h,发酵132h,乳酸产量最高为71.55g/L。应用Matlab软件对发酵动力学方程关键参数进行求解,建立动力学模型,所建模型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吻合(R2≥0.98)。  相似文献   

7.
L-色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详细介绍了L-色氨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医药、饲料等方面的用途。列举了采用微生物转化法、酶法、直接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为工业生产L-色氨酸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10 L自动发酵罐上,研究了控制不同Kla值和DO值对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色氨酸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得到最佳的分段控氧模式:0~24 h时,DO值为30%,24~48 h时,DO值为20%,48~72 h时,DO值为30%。在此控氧模式下,色氨酸5批罐发酵平均产量达9.73 g/L,比分段控氧前提高了13.4%。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氧化乐果降解菌株L-3发酵培养基碳源和氮源的最优配比,在质量浓度为1.0mg/mL的氧化乐果降解菌株的基础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碳源和氮源,选出适合菌株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出碳氮源的最佳配比,并进一步测定菌株L-3的生长情况和对氧化乐果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菌株L-3发酵培养基中最佳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NO3;最佳的发酵条件为A3B2C3碳源质量浓度0.6g/L,氮源质量浓度0.5g/L,pH值7.0;最适的碳氮质量比为6∶5;菌株L-3在第3天达到生长高峰期,第4天达到降解高峰期,其降解氧化乐果的能力高达86%。优化后的菌种培养基更利于菌体生长,提高了氧化乐果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无载体固定化米根霉发酵葡萄糖清液生产L-乳酸的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首批次发酵工艺主要参数为:葡萄糖120g/L,NHNO33g/L,HPO0.214g/L,ZnSO4·7HO0.22g/L,MgSO4·7HO-224220.25g/L,接种量10%,发酵开始时添加CaCO,装液量20%,L-乳酸产量可达100.8g/L;重复间歇发酵补料培养基3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80g/L,NHNO33g/L,KHPO40.075g/L,葡萄糖单位时间转化率为2.92%/h。42  相似文献   

11.
胡萝卜—番茄混合汁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研制胡萝卜—番茄混合汁乳酸菌发酵饮料。以鲜榨胡萝卜、番茄原汁为原料,以保加利亚乳杆菌为菌种,综合研究了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对混合汁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出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41℃,发酵时间24h,接种量3%;发酵饮料最佳配方为:蔗糖10%,柠檬酸0.05%,稳定剂(CMC—Na)0.4%。  相似文献   

12.
用乳酸菌作发酵剂制作发酵香肠,不仅能缩短发酵时间,改善产品的色泽和风味,延长产品的保存期,而且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防止毒素产生,提高营养价值,具有降低胆固醇、抗肿瘤、免疫赋活、保证肉制品食用安全性的作用,因此乳酸菌在发酵肉制品生产中被广泛用作发酵剂。  相似文献   

13.
发酵温度和水分对菜籽粕发酵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酵母菌、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菌种对菜籽粕进行固态发酵,测定温度和水分对菜籽粕发酵品质的影响。发酵温度为30℃、35℃和40℃,水分含量为35%和40%。结果表明,温度和水分对发酵菜籽粕品质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发酵菜籽粕的pH、酸结合力均极显著低于未发酵菜籽粕(P<0.01),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未发酵菜籽粕(P<0.01);温度为35℃,水分为40%条件下发酵的菜籽粕pH最低,粗蛋白含量最高,酸结合力、粗纤维含量均较低,且显著低于未发酵菜籽粕(P<0.01),可作为菜籽粕发酵的适宜温度和水分。  相似文献   

14.
以西昌桑葚为主要原料,经破碎榨汁后,在发酵过程中综合考虑SO2,pH值和菌种等因素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主发酵的主要条件,同时确定因素与水平,以进行主发酵的正交试验,再进行感官评定,最终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后发酵阶段采用超声澄清法和硅藻土澄清剂进行澄清度的正交试验。通过上述试验步骤,制得了含酒精度为12%,色泽呈现紫红色,口感柔和,澄清透明且具有桑葚清香味和酒醇香味的桑葚酒。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为酒酿制造业创造出更科学有效的酿造工艺,使该工艺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酿造出最佳的成品。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以糯米500 g为例,探索糯米泡发时间、酒曲添加量和酒酿发酵温度对酒酿品质的影响。通过实验最终得出最佳的酿造工艺为糯米浸泡时间为10~14 h,酒曲添加量为4 g(8%),发酵温度为29℃,于此条件下可得到最佳品质的酒酿。此工艺流程简单规范,制作出的酒酿口感极佳,同样适用于居家制作,操作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6.
采用保持荔枝果酒典型香气工艺、多菌种协调发酵、果糖促进发酵转化、超低温冷沉及三重过滤杀菌、绿色食品原料的控制技术与措施进行研发优质荔枝发酵酒产品。并着重介绍了优质荔枝发酵酒加工工艺流程中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7.
内生真菌发酵对刺五加异嗪皮啶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生真菌发酵刺五加以提高其活性成分异嗪皮啶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分别选取4株内生真菌对刺五加进行发酵,以异嗪皮啶为对照,采用HPLC法分析发酵样品中异嗪皮啶的含量变化,确定能够定向提高发酵样品中异嗪皮啶含量的目的菌株;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发酵样品中的异嗪皮啶;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AJ14能显著提高刺五加发酵样品中异嗪皮啶成分含量。采用硅胶柱色谱法从刺五加发酵样品中分离到异嗪皮啶;经鉴定,目的菌株AJ14为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采用内生真菌发酵刺五加可定向提高异嗪皮啶的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异嗪皮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黑龙江省早春大棚土壤温度低及设施土壤环境恶化问题,以‘千禧’番茄为材料,研究秸秆+牛粪(NGH)、秸秆+马粪(MGH)、秸秆+羊粪(YGH)、单一秸秆(JG),以未进行反应堆技术为对照(CK),对早春大棚‘千禧’番茄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EC、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经过秸秆生物反应堆处理的20 cm土层温度有明显的提升,其中秸秆+羊粪处理在反应启动后提升土壤温度效果最好;秸秆+羊粪(YGH)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对照的2倍;秸秆+羊粪(YGH)处理土壤中4种酶活性均处于最高水平,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1.9%、220%、18.5%、7.3%。各处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变化规律一致为秸秆+羊粪(YGH)>秸秆+牛粪(NGH)>秸秆+马粪(MGH)>秸秆(JG)>对照(CK);秸秆+羊粪(YGH)及秸秆+牛粪(NGH)处理对糖类、氨基酸类、酯类、醇类、胺类、酸类6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大棚番茄土壤分为4个等级,秸秆+羊粪(YGH)处理为第一级,秸秆+牛粪(NGH)处理为第二级,秸秆+马粪(MGH)及单一秸秆(JG)处理为第三级,对照(CK)为第四级。应用秸秆复合有机酿热物生物反应堆促进了土壤环境的改善,以秸秆+羊粪(YGH)作为复合有机酿热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