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覆盖作物在美国玉米带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美国农学家J.W.Singer等采用通信方法调查美国玉米种植带的3 500户农户种植覆盖作物的情况,大约有18%农户播种覆盖作物,在过去5 a间有11%农户播种覆盖作物,2005年秋8%农户播种覆盖作物,平均每个农场覆盖作物播种面积占总面积6%。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种类是影响覆盖作物应用的主要因素。覆盖作物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如果成本分摊可行,56%农户愿意播种覆盖作物,覆盖作物成本为56.8 1美元/hm2。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生长发育期间的水、热气候生态条件、气候生产潜力及最佳种植面积比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与吉林省西部和东部地区及中部其它主要作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中部地区玉米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明显高于其它区和中部其它作物,因而有发展玉米带的农业气候生态基础;中部玉米最优比例为总耕地面积的48.8%,明显高于其它区和其它作物。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东北地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应用现状,该研究采用问卷调研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272个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养殖畜种与存栏量、粪污产生量、粪污处理技术、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以及粪肥还田参数等数据,总结了东北地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特点。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主要粪污收集工艺为干清粪,占比达94.35%。固体粪便以堆沤肥工艺为主,占所调研养殖场的86.93%,各畜种粪便存储设施面积符合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要求。液体粪污主要处理方式为粪水贮存,占所调研养殖场的68.18%;奶牛养殖场粪水贮存设施小于建设规范要求。东北地区粪肥还田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占所有种植作物的78.13%,现有配套土地面积普遍低于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需求面积。固体粪肥主要施肥方式为人工施肥,占比达88.00%;液体粪肥主要施肥方式为漫灌和喷灌,占比分别为54.17%和37.50%。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主要技术模式为“干清粪+粪便堆沤+粪水贮存”。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广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全量贮存及肥料化还田工艺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推进粪污全量贮存和肥料化还田模式在规模化奶牛场的应用,该研究以存栏500头规模奶牛场为例,分析了粪污收集量、贮存工艺与设施和粪肥还田等内容,提出了粪污贮存池设计容积和粪肥还田配套土地面积等参数。结果表明:奶牛粪污全量收集量为17.33 t/d,全量贮存设施分为舍内贮存池和舍外贮存囊2种。单个舍内贮存池尺寸为85 m×12 m×2 m(长×宽×深),粪污存储期9个月,所需贮存池数量为5个,总容积10 200 m3;舍外贮存囊占地尺寸为90 m×30 m(长×宽),深2.2 m,总容积5 615 m3。粪肥全部还田所需土地面积与种植作物类型和种植制度相关,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和水稻(1年2熟)时,需配套土地分别为248.4、400.6、122.8和127.0 hm2。粪肥还田成本为10.37万元/a,全部还田可节省化肥22.8万元/a,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2.43万元。  相似文献   

5.
为了估算土壤管理模式和地形特征对土壤有机碳(Com)的影响,2000~2003年美国学者J.A.Terra等人在阿拉巴马平原区域进行了4种不同土壤管理模式下土壤特征和地形属性变化对Com固定的相对影响的研究。经过一个轮作周期,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免耕或传统模式+粪肥处理的Com含量增加幅度达50%。免耕+粪肥处理的Com含量增加了157%。对于所有的处理,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与Com变化密切相关。在土壤质量差的试验点,环保模式的Com增量比传统模式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暖温带的退化土壤,利用覆盖作物残余物的种植模式和免耕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固定C和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东北部由于养猪规模的扩大 ,促使人们对沙质土上粪肥 (猪粪水 )施用情况对喷灌区谷物生长的影响进行评价。为了评价谷物喷灌区粪肥的利用情况、沙质土上不同粪肥施用率对谷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施用粪肥和商业N肥条件下土壤剖面中N的移动情况 ,美国学者Al-kaisi等于 1995年在一个种有谷物面积为 14 5hm2 的喷灌沙质土地上进行了为期 3a的试验研究。粪肥和商业N肥均采用对照、低水平、农学水平、高水平 4个水平进行施用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各处理重复 3次。粪肥中全N的 90 %以氨态N形式存在 ,其中干物质的体积分数为 0 1%~ 0 2 %。与粪肥处理相比 ,商业N肥处理在土层 1 5~ 3 0m处土壤N显著增加。粪肥处理中全N、P较高的输移量 ,致使作物根区以下有极少量N累积。随着粪肥施用率的增加 ,植物可利用的N、P的输移量和恢复率都随之增加 ,甚至比推荐的农学施N水平高出 5 0kg/hm2 。粪肥处理中 15cm深土层中可提取P含量有所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 :在喷灌区粪肥管理与商业N肥管理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随着青贮玉米生产增加,牛粪发酵后用作肥料的数量也在增多,其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07—200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中心西部农场面积约65 hm2的2块地上种植青贮玉米,2007年在其中一块青贮玉米收割地上种植黑麦。秋施液态粪肥全N、全P含量每年分别为410 kg/hm2和98 kg/hm2。土壤中的NO3-N和速效磷累积未在研究作物中出现,但是地下排水中NO3-N和可溶性磷(DRP)含量年平均分别为52kg/(hm2·a)和0.8 kg/(hm2·a)。在地下土层15 cm处,未种黑麦的土壤有机C含量不变,种植黑麦的土壤有机C含量增加15%,其增加的15%中包含肥料中的C物质。与冬季休闲地相比较,黑麦地春季土壤NO3-N下降46%,地上覆盖度平均增加4倍。未种黑麦土壤NO3-N地下流失53 mg/L,种植黑麦地土壤NO3-N地下流失39mg/L,而DRP未受影响。黑麦地上干物质量是2 t/hm2,玉米干物质量是2.7 t/hm2,种过黑麦比冬季休闲地的玉米干物质量低16%,其降低原因是由于地下NO3-N和DRP浓度高引起的,可以通过选择水土保持技术来加以补偿。一般来说,冬季黑麦作为覆盖作物的环境效益超过单一种植青贮玉米,但同时也增加了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8.
依阿华中北部生产的发展伴随着大规模的舍饲饲养经营,产生了粪肥养分在地表如何分布及粪肥管理规定是否足以保护水质等问题。在依阿华的汉密尔顿县 15.54 km2的土地上,有10家经营单位,猪存栏59 700头,每年产N估计811.5 t,其中 70%以上挥发到空气中去。经营者低估粪肥N含量,规划作物产量过高,且给大豆施肥,同时夸大实有土地面积,致使需要施肥的农地面积降到最少。政策的调整可以解决养分管理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效益、肥料利用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比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较单作提高了1.59倍;水分利用效益为3.20元/m3,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59.20%和171.19%; N利用效益为71.55元/kg,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27.02%和73.18%;P2O5利用效益为107.32元/kg,分别增加了24.07%和94.83%;K2O利用效益为134.15元/ kg,分别增加了19.08%和62.36%。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面积非常广阔,但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等条件是不同的。利用玉米套土豆的种植模式,能够提高产量,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基于此,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种植环境,研究探讨玉米套土豆种植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市场上会出现带转基因标识的食 品吗 农业转基因生物,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 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 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目前,我国转 基因作物耕种面积已有100多万亩,继美国、阿 根廷、加拿大之后列第4位,但主要种植的是抗 病毒的烟草和抗虫棉。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 有一例大宗转基因粮油作物获准进入商品化生 产,只有一些科研机构有小面积的转基因作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河南省19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气象和小麦、玉米观测资料,计算1981-2007年作物生长季辐射和年总辐射量、小麦、玉米生长季和轮作系统的作物产能及光能利用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RUE),分析总辐射和作物产能变化对RUE变化的贡献、小麦和玉米产能变化分别对轮作系统产能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轮作系统RUE为0.75%~1.61%,北部的汤阴和西部的卢氏是高值区,西北、东部偏东和南部地区较低。小麦生长季RUE为0.65%~1.63%,北部的汤阴和西部的卢氏最高,东部偏中大部分地区次之,而西北和东部部分地区最低,玉米生长季RUE为0.85%~1.81%,除西部的三门峡RUE在全区最低外,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较高,而西北和东部、南部地区较低。1981-2007年,卢氏、汝州、西平、新乡和驻马店5个站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RUE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在轮作系统RUE变化显著的站点中,除卢氏站点因年总辐射升高对RUE变化呈负贡献外,其余站点的贡献率为4%~31%,系统作物产能变化对RUE变化的贡献率为69%~96%。卢氏和汝州站点小麦产能变化对系统作物产能变化的贡献率(65%和90%)大于玉米(35%和10%),而西平、新乡和驻马店站点小麦产能变化对系统作物产能变化的贡献率(49%、28% 和35%)小于玉米(51%、72%和65%)。未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能仍是提高区域RUE的有效方法,且不同地区应着重提高不同作物的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的华北平原农作物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年时空变化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也是开展农业减灾、地下水保护的重要依据。为了解华北平原主要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过程,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数据提取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分析了华北平原主要作物近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数据提取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提取精度较高,结果可靠;2冬小麦?夏玉米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前平原、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引黄河灌区,单季玉米在河北平原北部分布最广,水稻集中分布于天津、河北唐山地区和黄河沿岸,蔬菜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林果分散分布于几个产果区和京津周边地区,棉花主要集中于华北平原中部地区。3华北平原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林果和蔬菜)则显著增加,其中林果、蔬菜和水稻的面积变化率较大,分别为56.45%、35.76%和23.16%,蔬菜和水稻的位置转移明显。4景观格局AWMPFD和SHEI指数值表明,河北平原以南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规模化程度提高,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豫北以北地区由于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区域作物种植多样化指数增加。该结果可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有关流域内磷素管理措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存在的水质问题已经引起对减少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这一课题的重视。评估 3种关于减少流域内动物粪肥施用的磷管理方案的结果表明 :如果使用 5 0mg kgMehlich - 3磷的农学临界值 ,则所研究流域中 5 5 %的土地将不能施用化肥或粪肥态的磷肥。超过 190mg kgMehlich - 3磷这一环境临界值 ,流失到水中的磷量会增加 ,因而将来在此流域 32 %的面积上要限制磷的施入量 ,使其少于作物收获带走的那部分磷。最终采用一个能说明磷的可能来源和转移危险的数值评估磷指标管理措施。它表明此流域中没有一个地区属于磷流失高危区 ,而且表明处于磷流失中等危险状况的地区 (在这些地区应采取保护措施 )也只是位于水流渠道附近的地区。在所研究的流域内 ,磷指标管理措施是指把磷流失量减到最小值作为目标的最好的管理方法 ,而且与其它策略相比 ,它影响的土地面积更少  相似文献   

15.
坡耕地间作作物群体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云南山区坡耕地作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水土等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对不同作物搭配间作方式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合理可行的保护性作物种植措施。试验选用玉米、辣椒和混播草带搭配成不同间作方式:玉米间作辣椒(行比为2∶2,2∶4,2∶6)、玉米间作草带、辣椒间作草带,研究不同间作群体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间作群体总水土流失量均低于作物单作,玉米间作草带总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7.52%,总侵蚀量最多比辣椒单作减少99.49%;玉米间作辣椒群体中,行比为2∶2,2∶4的水土保持效果好于2∶6处理。随着降雨强度增加,间作处理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均显著小于辣椒单作及玉米单作(p0.05),在高强度降雨下,玉米间作草带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8.25%,侵蚀量最多减少99.96%。玉米间作辣椒、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均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下,该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有利于山区坡耕地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种植结构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针对白洋淀上游水资源紧缺、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当前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现状,本研究以作物种植面积为优化变量,以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需求等为约束条件,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及总灌溉耗水量最小为目标,构建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的作物种植结构多目标调整模型,并提出了针对白洋淀上游平原区、山区等不同水资源限制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情景下的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区现状机械化水平下,在不限制用水的情景下,可以通过调减一年两作的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和绿豆-鲜食玉米等的种植面积,达到提高经济效益12.6%的目的,而生态效益和节水效益都有所降低。在限水情景下,小麦-玉米调减比例增加,调增绿豆-鲜食玉米、春季甘薯、蔬菜和果蔬的面积,实现经济效益和节水效益的提高;而要达到节水20%的目标,所有作物的种植面积都要缩减,高耗水种植制度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缩减比例达21.5%,同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下降。在未来提高机械化水平的情景下,调整优化后的经济效益相比现状机械化水平提高或下降减少。在山区所有情景下,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随着对水分限制水平(不限水—小于现状水资源—节水20%)的增加调减比例增加,同时增加果树的种植面积。在山区可以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达到既节水20%,同时经济效益提高的目标,这是平原区所不能达到的。总之,无论是平原区还是山区,均是在不限水情景下优化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对较高,而节水越多,优化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增幅越小、降幅越大。并且在平原区如果在节水要求不高的情景下应适当增加蔬菜面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在节水要求高的情景下应削减所有作物包括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在山区应该适当削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果树的种植面积。该研究不仅可为研究区未来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在类似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和水资源优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情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晨  林艳  周华 《水土保持通报》2022,42(3):188-198
[目的]开展多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为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综合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空间约束多元聚类和空间统计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定量刻画分析了多作物种植土地综合适宜性。[结果](1)随机森林算法能定量精准实现多空间要素数据驱动下作物种植空间布局,且能识别出对玉米和油菜种植土地适宜区选择具有关键影响的因子;(2)研究区内玉米和油菜种植适宜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玉米适宜区占种植土地总面积的91.23%,但油菜适宜区仅占69.64%;同时适宜于二者种植的主要区域占13.08%,主要分布在凤冈县中部及北部、湄潭县北部和余庆县西北部。[结论]数据挖掘能够为种植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提供最优方案的可能性,这一方法用于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8.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行﹕6行(M6S6),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5种种植模式,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单、间作模式作物总产量表现为M>M6S6>M4S4>M2S2>S,间作模式中作物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玉米>大豆,玉米贡献率为79.0%~87.3%,大豆贡献率为12.7%~21.0%;M6S6和M4S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3~1.19和1.06~1.07,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小于1,表现为间作劣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50cm土层间作玉米与大豆存在水分竞争,60−100cm土层玉米和大豆存在水分互补;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除M6S6间作模式外,M4S4和M2S2间作模式均降低了大豆水分利用效率;M6S6和M4S4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分别为1.18~1.21和1.05~1.06,水分生产力提高5%~21%,均具有间作水分利用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为0.99~1.01,间作水分利用优势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M6S6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资料和土壤数据,计算了吉林省不同区域的春玉米土地生产潜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的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吉林省各区域的太阳辐射均呈显著减小趋势(P0.05),≥10℃有效积温均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太阳辐射和≥10℃有效积温呈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趋势,降水量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加趋势。春玉米土地生产潜力由西向东呈低-高-低的趋势分布。西部和中部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呈减小趋势,东部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呈上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均不显著。西部、中部和东部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7544.5、12346.4和11878.0 kg hm~(-2)。土地生产潜力利用率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中部和东部区域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74.2%、61.1%和47.5%。降水量是西部和中部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10℃有效积温是东部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基于自2006年在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开展的长期玉米/大豆套作定位施肥试验,选择2010—2014年监测数据,探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作物高效施肥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4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有机粪肥替代30%化肥氮(C7M3,按氮素计算,不足30%的PK用无机肥补充,肥料总量与NPK处理相同,有机粪肥为牛粪,下同)、有机粪肥替代60%化肥氮(C4M6,按氮素计算,不足60%的PK用无机肥补充),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2010年、2012年、2014年大豆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处理,其中C4M6处理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有机粪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4.15~4.36倍、2.47~2.58倍。不同施肥处理的增产效果为C4M6NPKC7M3,但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长期不施肥CK处理玉米产量随着试验年限推移呈下降趋势,降幅为5.45 g·m~(-2)·a~(-1),大豆产量却表现出增加趋势,增幅为1.50 g·m~(-2)·a~(-1)。长期施肥处理中,玉米和大豆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4)施肥处理中,玉米季表现为钾素亏缺(NPK处理除外),大豆季表现为氮素亏缺。综合两季作物,只有C4M6钾素表现亏缺,亏缺量为7.9 kg·hm~(-2)。磷素在各施肥处理中盈余量较大,分别为81.2 kg·hm~(-2)(NPK)、83.4 kg·hm~(-2)(C7M3)和74.8 kg·hm~(-2)(C4M6)。综上,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玉米/大豆套作制度下,基于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特征提出有机粪肥可以代替部分化肥施用,在玉米季适当"减氮、稳磷和增钾",大豆季"稳氮、减磷和减钾"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