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磷肥种类和用量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磷肥不同用量对土壤磷素、棉花全生育期磷素的有效性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能增加棉田土壤速效磷、全磷含量、磷素活化系数以及棉花产量,土壤速效磷和磷素活化系数平均比对照处理增加302%和180%。同时,也能增加棉花对磷素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但过量施用磷肥并不能显著增加棉花产量、吸磷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棉花对磷素的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以施磷量150kg.hm-2最优。两种磷肥比较显示,重过磷酸钙对棉田速效磷含量和磷素活化系数的贡献高于磷酸二铵,分别比磷酸二铵高244%和325%。  相似文献   

2.
膜下滴灌棉花对3种水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和产量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品种在棉花上的肥效及其利用率的差异,以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提高磷肥利用率和效益。【方法】2015―2016年连续2年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磷肥(P0)、施用磷酸一铵(MAP)、施用磷酸二铵(DAP)和施用重过磷酸钙(TSP),磷肥全部基施。各处理的氮钾用量相同,氮肥除了磷肥所含的氮外,其余以尿素施入,其中10%氮素在播种前作底肥基施,90%氮素作追肥随水滴施,钾肥全部基施。于棉花成熟期测定棉株生物量、皮棉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有效磷。【结果】与不施磷相比,MAP、DAP和TSP处理的皮棉产量分别增加11.01%、6.97%和8.51%,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分别增加10.96%、4.86%和8.36%。MAP比DAP显著增加了棉花干物质质量和产量,分别增加5.82%和3.78%,但与TSP没有显著差异。施用磷肥显著增加棉花的磷素吸收量,MAP、DAP和TSP的磷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26%、22%和24%。施用磷肥能够提高植棉效益,其中施用MAP的收益最高,比施用DAP和TSP分别增加1 261元·hm~(-2)和580元·hm~(-2)。但施用MAP、DAP和TSP的土壤有效磷(收获后)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施用MAP、DAP和TSP都能够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增加植棉效益,其收益大小为MAPTSPDAP。  相似文献   

3.
缺磷型稻田土壤施磷增产效应及土壤磷素肥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不施肥(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 %,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 %,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 %;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 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著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著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而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著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著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而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陈晓影  刘鹏  程乙  董树亭  张吉旺  赵斌  任佰朝 《作物学报》2019,45(10):1565-1575
采用大田试验与土柱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距离地表-5 cm (P5)、-10 cm (P10)、-15 cm (P15)和-20 cm(P20)施用磷肥处理,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研究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及磷肥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施用深度显著影响夏玉米根系干重及根长,表现为P15P10P20P5CK。与常规磷肥施用深度(P5)处理相比,P15处理玉米籽粒产量两年平均提高23.1%,根干重及总根长两年平均提高13.1%、22.9%; P15、P20处理均增加了-20 cm以下土层的根干重比例及根长比例,土柱试验分别达到35.4%和36.4%、58.7%和59.3%,大田试验根干重两年均达到19.0%,根长比重分别达到39.8%和39.9%。根系分布的优化促进了植株磷素积累与转运, P10、P15、P20处理较P5处理磷积累量2年平均提高10.6%、25.2%和14.7%,磷转运量平均提高46.9%、76.6%和57.6%,籽粒产量相应增加12.9%、23.1%和10.6%。P15比P5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提高19.1 kg kg~(–1)、19.1 kg kg~(–1)和25.2%。磷肥深施能够增加深层土壤根系的分布比例,提高植株对磷肥的吸收、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用在-15 cm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作物磷肥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两个主要元素。国内对氮肥的利用率已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主要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物的磷肥当季利用率和磷肥的累积利用率、影响磷肥利用率的因素、施用磷肥对作物磷素吸收的影响,施用磷肥对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以及施用磷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建议选择适合当地的磷肥种类、适宜的磷肥用量,轮作中合理分配磷肥、合理灌溉。  相似文献   

8.
通过短期和长期试验相结合,研究减施磷肥对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的影响。短期试验设置常规基施磷肥(P1)、磷肥减半基施(P2)和磷肥减半且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P3)3个处理,以常规稻粤晶丝苗2号和杂交稻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进行早晚两季试验;长期定位试验包含不施磷(M0)和常规施磷(M1)2个处理,采用9年18季试验数据。短期试验结果表明,磷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磷素积累量与利用等性状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1、P2和P3处理间土壤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并且田面水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在全生育期内无显著差异。P1、P2和P3处理的磷素盈亏率分别为8.7%、-35.3%和-31.8%,P1处理可达到土壤磷素表观平衡。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M0处理的产量随种植季节数增加而下降,3年6季内M0与M1处理产量相当。根据目前稻田土壤磷含量情况,在生产上3年内磷肥减半施用,既不影响水稻产量,又可降低稻田磷素损失风险,是兼顾产量和环保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磷肥不同用量对棉花干物质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磷肥不同用量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磷钾吸收、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可以增加棉花干物质量、产量和氮磷钾素的积累量,但过量施用磷肥增加效果并不明显。当磷肥用量(P2O5)为75~150 kg.hm-2时,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棉花各器官氮磷钾素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棉花花铃期干物质积累和棉花各器官氮磷钾的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了24.6%、30.7%、55.9%和36.4%;吐絮期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棉花各器官氮磷钾的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了33.4%、39.9%、49.1%、47.7%和53.0%。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磷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减磷加炭、提高磷肥利用率提供理论参考。本试验磷肥(P2O5)设4个水平,生物炭设3个水平。比较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磷素积累分配、磷素利用率、产量与磷肥利用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减量施磷15%(102 kg/hm2)配施生物炭22.5 t/hm2(P3B2)处理下各指标综合效果最好,在该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量最高,为4.07 g/株,较对照增加8.24%,该处理下植株磷含量增加,且主要分配在穗部,较对照增加6.21%;茎部磷素转移在磷肥配施低炭时增幅最高,磷肥配施高量生物炭时增幅最低;叶部磷素转移在磷肥与生物炭配施时对植株叶部磷素的影响大于单施磷肥。本试验条件下,施磷102 kg/hm2同时施加生物炭22.5 t/hm2对提高茎、叶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升了磷素利用效率与磷素生理效率,并且达到最好的增产效果,为北疆灌区磷肥减施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s for extraction and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Hedysayum polybotrys Hand.-Mazz.,and to observe it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Methods] Polysaccharides were extracted by hot water.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was performed at wavelength 490 nm with phenol-sulfuric acid as a chromomeric agent. [Results]The content of HPS was 4. 94% in same batch of radix hedysari slices,while that reached 45. 30% in refined radix hedysari samples. HPS inhibited the xylene-induced ear swelling in mice.[Conclusions]The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is simple,rapid,and accurate,and HPS ha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相似文献   

12.
为初步探讨怀地黄干物质增长过程与有效积温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对怀地黄品种皇后的干物质增长状况进行分析,应用生物统计方法,配合干物质的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怀地黄植株地上部干物质(Wt1)以及地下部干物质(Wt2)的增长动态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符合或基本符合Logistic 方程所描述的曲线,Wt1 和 Wt2 增长盛期的转捩点(起止点)所对应的有效积温值范围是:981.6~1745.0℃ 和1655.4~2381.0℃,最大瞬时增长速率(Vmax)分别为 0.01862 g/(d ℃·株)和0.05976 g/(d ℃·株),分别出现在有效积温达1363.31 ℃和2018.22 ℃ 之时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立枯病的病害分析及生防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Radix pseudostellariae)在每年3月~5月份都会发生严重真菌病害,经实地调查、组织分离和显微鉴定,得到主要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其导致的病害为太子参立枯病。同时还在病土中分离纯化得到对太子参种苗有致病能力的病原菌互隔文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生防实验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F18菌株对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多种菌株对病原菌互隔文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草药尤其是丹参的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深入而广泛。本研究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别中的突出优点,分析了RAPD、AFLP、SSR、ISSR、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在丹参种质资源中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提出了目前分子标记在丹参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丹参种质资源研究等方面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赤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和细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赤芍水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及细菌毒力因子(α-溶血素、肠毒素)分泌的影响,在体外以不同浓度的赤芍水煎剂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记录细菌的生长曲线;用Western-blot 方法检测经赤芍水煎液处理后的细菌培养液上清中细菌主要的毒力因子α-溶血素、肠毒素A、肠毒素B的含量。结果表明赤芍水煎剂在0~10 mg/mL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和ATCC43300 菌株的增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赤芍水煎剂在不抑制细菌增殖的浓度下,能够降低金葡菌ATCC29213 和ATCC43300 菌株毒力因子α-溶血素、肠毒素A、肠毒素B的分泌表达。本研究结果提示赤芍水煎液中具有抗细菌毒力因子的药物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不同采收期黄芪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5种成分含量,确定采收期对宁夏六盘山冷凉地区黄芪质量的影响,以乙腈甲醇混合液-醋酸缓冲盐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建立黄芪药材HPLC指纹图谱,以DAD检测器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刺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含量;以乙腈-水等度洗脱,ELSD检测器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结果显示,14批不同采收时间黄芪药材HPLC指纹图谱有15个共有峰,5月采收的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与刺芒柄花苷含量较高,10月采收的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与黄芪甲苷含量较高,5月与10月采收的黄芪指纹图谱共有峰总峰面积较大。在宁夏六盘山冷凉地区,黄芪宜在5月或10月采收,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不同采收时期黄芪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清热解毒类中药体外联合抗菌协同指数(SI)判定标准的适用性。采用微管-平板法测定甘草(Radix glycyrrhiza)、黄连(Rhizoma coptidis)、金银花(Flos lonicerae japonicae)、黄柏(Cortex phellodendri chinensis)和秦皮(Cortex fraxini)的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抗菌活性,用棋盘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这五味药不同提取物两两配伍的协同指数,然后将其组方,分别水煎煮和醇提取,并测定其对猪链球菌Ⅱ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黄连和秦皮配伍SI为0.5,甘草和秦皮、甘草和金银花的SI都为0.75,甘草和黄连组方后醇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MIC为7.81 mg/mL,甘草和秦皮组方后醇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MIC为1.95 mg/mL,黄连和黄柏组方后的水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MIC为0.98 mg/mL,黄连和秦皮组方后水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MIC为1.95 mg/mL。由此表明,黄连醇提物和秦皮水提物的体外联合的协同作用明显,黄连和黄柏药对的水提物对猪链球菌Ⅱ型的抑制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8.
麦冬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及分子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莆田、泉州、福安等地及浙江崇寿、湖北襄樊、四川三台等地34个自然居群的麦冬类植物为试材,以80 条 10 碱基随机引物进行RAPD 分析,研究百合科植物麦冬及山麦冬不同自然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筛选出15条有效引物,共扩增获得 1566条DNA多态性带,通过聚类分析,构建DNA 分子系统树图,确定了其居群及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自然种群间麦冬类植物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野生资源比栽培类型遗传多样性更大;不同自然居群间遗传差异与地理分布联系并不紧密,而与形态差异联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9.
以板蓝根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泡制白酒,制得板蓝根多糖保健酒。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得泡制酒中板蓝根多糖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泡制时间、温度、料液比有正比关系。用自然干燥的板蓝根粉粒室温下泡制7~28 d,酒中板蓝根多糖质量浓度为40~60 g/L;适度加热处理的板蓝根比未处理或处理不当的板蓝根粉粒的室温下泡制酒中的多糖含量高;在适度加热条件下泡制板蓝根白酒,多糖溶出快、含量高。试验表明,泡制板蓝根多糖酒可用100℃下加热3 h或自然干燥的板蓝根粉粒直接进行,用石油醚和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充分浸提后的板蓝根粉粒泡制白酒,虽然多糖含量降低,但该工艺模拟了用板蓝根制药残渣泡制多糖保健酒的技术路线,可充分利用板蓝根生药资源,并有效地保持多糖活性。适宜条件下泡制的板蓝根多糖保健酒橙黄清澈,具有板蓝根特有的清香和微苦滋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板蓝根种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蓝根是防治病毒性感冒的核心药材.目前我国栽培的板蓝根种质较多,归纳有大叶板蓝根、小叶板蓝根和四倍体板蓝根三大类型.针对这三种形态特征明显不同的板蓝根种质.进行了生物学特征、种子形态特征、农艺性状以及药用成分含量等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发现.小叶板蓝根优于四倍体板蓝根.而四倍体板蓝根优于大叶板蓝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