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凋落物分解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功能之一。凋落物作为外源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其分解不但会增加土壤中碳源,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且还会增加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加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从而对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研究土壤碳库动态对正确评价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对土壤碳库中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碳矿化及理化性质等影响进行综述,为土壤碳库周转动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碳排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雪  车升国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214-218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化,会引起大气CO2浓度的巨大变化以及全球碳循环的明显改变,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提高SOC储量、减少土壤CO2排放对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国内外文献数据资料,综合分析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并对最近土壤呼吸影响因素的研究热点因子,如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大气降水和耕作等进行分析讨论,指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应重点加强土壤呼吸的机理、土壤呼吸影响因素、土壤呼吸模型、土壤固碳措施、减排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气氮沉降的不断加剧,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间接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而可能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此,弄清氮沉降如何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旨在详细分析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输入和输出的影响,阐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和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进展和作用机制。截至目前,关于氮沉降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多,且国内外诸多学者也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对氮沉降的响应领域开展了较多试验研究,但多集中于碳输入和输出的总量分析,而对输入和输出各个组分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碳库输入和输出各组分对氮沉降响应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其响应机制和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更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对高寒地区的小蒿草原生草地天然群落、多叶老芒麦+冷地早熟禾混播人工群落、小嵩草退化群落的土壤养分的含量进行分析;0~20 cm处土壤全氮水平、有机氮含量依次为原生小嵩草群落(2.6495、1.5905 g/kg)>退化草地群落(2.5490、1.5700 g/kg)>人工草地群落(2.34、1.5015 g/kg);0~20 cm土层中全碳、有机碳的含量依次为原生小嵩草群落(15.6355、14.37 g/kg)>退化草地群落(13.609、11.359 g/kg)>人工草地群落(10.876、10.810 g/kg),植物群落的C/N均为原生小嵩草群落(5.90)>退化草地群落(5.10)>人工草地群落(4.65);本研究表明原生植物群落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具有最高的有机质保持能力维持原生小嵩草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为高寒地区土壤的更新、土壤的恢复与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高寒草甸土壤退化过程中有机碳及相关养分和环境的变化特点,以西藏当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0~10 cm和10~20 cm 2个土层)有机碳分布及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均表现为:正常草甸>轻度退化草甸>严重退化草甸,且0~10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回归系数分别为0.9131、0.9466和0.9701。草甸的退化引起土壤主要养分物质含量的降低,将加速草地退化,不利于退化草甸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6.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人为活动干扰严重但又可在较短时间内调节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入探讨分析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素对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农田土壤利用的可持续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基本问题为核心,对国内外有关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与组成、有机碳固定潜力以及有机碳固定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全球不同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周转机制、有机碳固定潜力,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农田土壤碳循环过程与地球表层过程的耦合机制以及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以达到最大的固碳潜力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C、N、P 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植物体内特别是叶片C、N、P 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测定吉林省姜家甸草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羊草叶片中C、N、P含量,研究了草地退化演替阶段羊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C含量轻度退化草地最高,极严重退化草地最低;N含量极严重退化草地最高,未退化草地最低;P含量极严重退化草地最高,中度退化草地最低;C/N未退化草地最高,极严重退化草地最低;C/P 中度退化草地最高,极严重退化草地最低;N/P重度退化草地最高,未退化草地最低。未退化草地羊草受N和P共同限制,退化草地主要受P限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草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草地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变化趋势对研究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参数本地化的BIOME-BGC模型,对1961—2015 年青藏高原五道梁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碳、凋落物碳、土壤碳以及总碳进行模拟,结果研究发现:(1)五道梁土壤有机碳是总碳的主要部分,占总碳固持量的95%,凋落物碳和植物碳分别为4%和1%。(2)1961—2015 总碳呈微弱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018%/a;植物碳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187%/a;凋落物碳呈下降趋势,但对气候变化有明显滞后性;由于变暖土壤呼吸速率增加,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0.019%/a),因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变幅较小。结果表明,变暖导致植被碳增加,但土壤呼吸增强导致土壤有机碳减少抵消其影响,变暖导致总碳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那曲地区退化草地进行多个点采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研究了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的养分特征及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那曲地区草地土壤的有效氮、有效磷、全氮、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效钾含量先升后降。(2)在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土壤中,有效氮、全氮与有机质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土壤全氮、有效氮和有机质含量可作为衡量藏北高原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有效磷可作为评价草地退化程度的参考指标。有效钾不宜作为草地退化程度评价的指标。最后,对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本文从土壤团聚体、土壤剖面、区域及全球尺度上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论述。土壤新增加的有机碳主要是被固定在?0.01mm的团聚体中,农业管理实践影响到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分布格局;中国大陆土壤有机碳储量大约介于80Gt~100Gt之间,土壤有机碳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受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影响,区域差异明显,其总趋势是东南区大于西北干旱区;而全球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是碳源/汇的大小和位置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草地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量的高低与大气CO2浓度密切相关。笔者综述了近几年有关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气候条件,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人为干扰等3方面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阐明了研究影响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因素的重要意义,为研究如何增加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参考,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which is a ratio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to evapotranspiration (ET), is an important index represen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and water cycle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global grassland WUE from 2000 to 2013 to reveal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of each grassland type to climate variations.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climate variables are also investigated to reflect their dependence on climate. The average annual WUE of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follows an order of: closed shrublands > woody savannas > savannas > open shrublands > non‐woody grasslands. Although the NPP of all grassland types has increased from 2000 to 2013, 37.89 %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globally experienced a decreased WUE, in which 3.34 % ha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WUE of open shrublands, woody savannas and non‐woody grasslands shows an overall descending trend because of the exceeding increasing rate of ET. By contrast, the decreased ET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ascending trend of the WUE of closed shrublands and savannas over this period. Moreover, the WUE of each grassland type reacts differently to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The grassland WUE dynamic is more controlled by precipitation than temperature at a global scale.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的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区域某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可以了解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并为进一步制定符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划,尤其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运用遥感软件ENVI 4.8对崇明岛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速率及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岛总面积不断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不断变化,表现出耕地及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林地降幅最大;建设用地、水体及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幅最大;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不断提高。引起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包括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及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等;表现为碳源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减少,而表现为碳汇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则增加。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牧草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群落,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因此,牧草生长动态及其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一直是草原管理及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归纳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和成果,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资料密度和序列长度不够;单一气候因子及其多因子协同影响选择方法困难;缺乏系统的集成方法,机理模型较少或半统计半机理模型共存。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重点任务,深入研究站点资料转化成面域资料技术及多源资料融合或资料同化技术;集中力量研究多个因子综合影响牧草生产技术方法;建立能完整反映气候要素对牧草生长发育综合影响的机理模拟模型;制定科学的、开放性的、动态的草原管理方案。为草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壤侵蚀是重要的环境公害,侵蚀造成土壤有机碳的大量迁移、转化和流失,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相关机理研究尚不清楚。本文阐述了水蚀和风蚀两种主要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侵蚀和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介绍了林地转为农田、草地以及草地转为农田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免耕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提出了控制侵蚀,减少土壤碳流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modifying grassland ecosystems for a long time, few studies on grassland ecosystems have focused on large‐scal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Hence, grassl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from 1981 to 2010, as well as its variations in China,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Australia, was assessed and compared using a synthetic model in this study. Subsequently,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PP of each grassland type and climate factors were evaluated to reveal the responses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rth America, which has the largest area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exhibits maximum grassland NPP of 4225.30 ± 215.43 Tg DW year?1, whereas Europe, which has the least area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among the four regions, exhibits minimum grassland NPP of 928.95 ± 24.68 Tg DW year?1. Grassland NPP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China and Australia, but decreasing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from 1981 to 2010. In addition, grassland NPP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but demonstrates notable differences with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 conclusion, climate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and the variations in grassland NPP in the four regions.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于草地土壤中氮素循环的研究更加迫切和重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在土壤中主要来自硝化反硝化过程,都由相应地微生物功能群所驱动。为了揭示土壤N2O产生的微生物机制,笔者从近年来草原硝化、反硝化过程相关微生物功能群入手,归纳了全球不同草原生态系统中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功能群的数量,组成及相应的影响机制和地理格局,总结了N2O产生过程的研究进展,分析指出了未来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的热点方向,并对草地N2O产生的微生物机制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