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志国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57-261
粮食问题是中国重大战略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省耕地的变化引起了众多关注。此文用剩余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波动分析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1978-2008年这31年中,耕地面积总体上经历了“下降-增加-平稳”的过程,目前保持平稳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耕地面积波动属于古典波动,波动周期属中短期,振幅小。耕地面积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因素和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应成为下一步学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研究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特征对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农民增收、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6年的新疆棉花生产数据,使用区位商、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影响程度,揭示了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经历了持续增长(1988—1999年)、缓慢减少(2000—2004年)以及波动增长(2005—2016年) 3个阶段, 2016年已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5,其专业化集聚水平自1992年起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区域特征明显,南疆棉区的变化主导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变化;新疆棉花种植业的集聚水平自1988年起呈现出波动中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其高值集聚区由喀什地区转移至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新和县等地,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及低低集聚变化不大;推动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性土地面积比重、棉花比较收益、机械化水平以及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既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大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对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该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度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从时序和空间两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黑龙江省粮畜生产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大体分为3个阶段:(1)1985-1993年波动频繁期;(2)1994-2003年持续下降期;2004-2009徘徊上升期,粮畜生产一直处于相悖模式,具体又分为:极度相悖区、中度相悖区和低度相悖区。最后指出,为协调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应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确定合理种植结构,优化畜牧业养殖结构,积极发挥粮食生产与畜牧业互促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淑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265-274
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我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古都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中国粮食生产受经济发展挤占的过程。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粮食主销区广东省为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SDM回归方法对121个县级区域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探讨近20年粮食生产变化与区域演变。结果表明:广东省粮食产量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呈现出逐渐增强的空间集聚性。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受到劳动力转移与资本化的双重驱动,一方面,粮食生产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出水平的支撑仍然是目前广东粮食主产区得以存在的主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本进入农业通过推拉作用使粮食产业发生转移。本研究认为要重视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特征对粮食生产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方面要科学划定粮食产销县,另一方面要审慎划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  相似文献   

6.
李明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6):152-158
研究粮食生产波动的规律、特征及成因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性过程,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其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既能明确其发展规律,又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不断增长的粮食的需求。根据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剩余法分析了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高,波动指数在-20.13%-15.82%之间;波动幅度较大,平均波动幅度为19.01%。(2)根据波动周期理论,把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划分为11个波动周期,平均波动周期为3年,且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属于明显的古典型波动;并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1985-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回归结果,得出粮食产量波动是由粮食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共同影响造成的,其中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明显,而有效灌溉面积、机耕面积及上一年粮食收购价格对其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1)积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粮食播种面积。(2)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3)优化施肥投入,实现粮食产量质的提高等稳定粮食生产、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粮食产量及粮食作物结构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516-516
根据山西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相关调查与统计资料,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粮食产量和作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与单产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的增加,其中玉米单产的增加对粮食平均单产的提高作用最大,其次是小麦。并提出如下建议:依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粮食单产;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满足人们对小麦口粮消费的需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兼用的高产高效作物,今后的种植面积应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回顾、分析,说明中国已经具备667m2产出300kg、总产5亿t的粮食生产能力,中国人对粮食丰欠和粮价波动的承受力大为增强,但是粮食生产进一步取得新突破的难度增加,粮食生产效益下降的趋势不可忽视。同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的四条对策,即以年人均380kg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线,立法保护足量、优质的耕地,逐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粮食生产者要自强自立争取平等的市场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9.
宝鸡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要:根据宝鸡市1995-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宝鸡市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口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7年,宝鸡市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其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变化率高度一致,而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年变化率趋势并不完全同步,粮食单产的提高抵消了因耕地面积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产,而且可以使粮食总产量出现较大增长,但耕地数量仍是稳定粮食总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Inspiration from Food Production in the Past 26 Years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回顾、分析,说明中国已经具备667m2产出300kg、总产5亿t的粮食生产能力,中国人对粮食丰欠和粮价波动的承受力大为增强,但是粮食生产进一步取得新突破的难度增加,粮食生产效益下降的趋势不可忽视。同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的四条对策,即以年人均380kg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线,立法保护足量、优质的耕地,逐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粮食生产者要自强自立争取平等的市场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麦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决定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笔者分析了中国大麦生产的时序变化特征以及大麦生产格局的总体变化。研究表明,1996—2010年,中国大麦生产重心由华北部向西北部及西南部转移,黄土高原区、蒙新区和西南区在全国大麦生产中的地位上升;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全国大麦生产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华北区大麦生产在全国的地位逐渐减弱。影响大麦生产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种植大麦的比较利益变化;大麦的茬口优势是否存在;大麦收购商是否存在、饲料加工企业是否积极采用大麦原料等。建议制定有利于提高农民大麦种植比较利益的政策;关注饲用大麦的发展,着手解决饲用大麦生产—销售—饲料加工—畜牧养殖—畜产品消费等饲用大麦产业链的各环节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四川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1988-2008年四川省21个市州区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该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多年平均粮食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市州区粮食单产总体呈增长趋势。(2)各市州区粮食单产水平差异显著,最高的是德阳市,最低的是甘孜州,前者为后者的2.5倍,市州区间单产水平差距逐渐减小。(3)粮食单产水平显著上升的市州区个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除资阳市粮食单产略有减少外,其他市州区稳中略有增加。(4)化肥用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是影响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因。笔者提出增加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改良中低产田是挖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量和增强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到确保中国粮食稳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在对中国粮食生产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推动粮食“十一连增”的具体动因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中国支持粮食产业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种植业结构的高产替代模式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粮食连续十一年增产。但是,中国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粮食生产面临着资源约束加剧、比较效益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等挑战。因此,本研究提出要从财政、科技、环境、经营主体以及粮价视角出发,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许宁  赵霞  王蕊  张慧  李春喜  张昭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33):158-164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所以系统分析国内外粮食生产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非常重要。从世界粮食生产科技特征及发展趋势、世界典型农业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科技的成功经验、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科技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粮食生产管理及研究领域相关科研人员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植物保护减灾对粮食生产产值、农民收入、粮食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保护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经济影响日益增强,植保减灾水平也不断提高。植保减灾的挽回粮食产值对农村居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均大于有害生物危害造成的负面影响。植保减灾成效还与当年的和上年的粮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后就增强植保减灾能力,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