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ISSR和RAPD标记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分离出的链格孢菌株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比较2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链格孢遗传分析中的优劣,为研究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及烟草抗病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采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来自不同地区的28份烟草赤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10个ISSR引物和10个RAPD引物;ISSR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12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6.82%,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0.53~0.97;RAPD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1.39%,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0.57~0.94。用SPSS 17.0 软件对2种标记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种分子标记结果呈显著正相关,表明2种分子标记方法都适合于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ISSR是一种多态性优于RAPD的标记技术。根据2种标记的结果,利用NTSYS软件按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差异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ISSR标记对32份洋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31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条扩增产物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在32份资源样品中共扩增出39条带,其中31条带为多态性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7.75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79.48%。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52~0.960之间,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聚类分析表明,在L取值为D=0.68时,可将32份洋葱资源分成5类:第一类包括18份种质资源,主要以Yellow Sweet Spanish系统为主;第二类包括1份种质资源,为Bejo Daytona;第三类包括3份种质资源,为Yellow Globe系统;第四类包括9份种质资源,为Yellow globe danvers系统;第五类包括1份种质资源,为Yellow Danvers system系统。较好地揭示了洋葱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可为洋葱遗传育种和杂交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部分烟草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烟草遗传资源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研究,是烟草遗传育种与起源演化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首次应用ISSR标记,对烟草属(Nicotiana)4个种30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7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6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对30个样品DNA共扩增出309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9.31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达93.20%。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26~0.96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系统聚类结果显示,N. glutinosa、N. suaveolens、N. gossei 3个野生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相似系数在0.29~0.52之间;27份栽培品种种内遗传相似性相对较高,在0.54~0.96之间,显示出栽培种内的遗传基础相对比较狭窄,但其中白肋21、台烟7号与其他供试材料有较大的遗传差异。ISSR聚类分析表明,当L1取值为D = 0.475时,可将3个野生种与27份烟草栽培品种明显区分开,反映出种间的遗传差异;当L2取值为D = 0.776时,可将30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3个小类和6个独立的个类,较好地揭示了烟草属种间或栽培种品种类型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可为烟草遗传育种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杂交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还表明ISSR标记比RAPD标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或克隆研究中,可优先使用ISSR标记。  相似文献   

4.
8份剑麻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和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剑麻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8份剑麻种质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后选用的8条ISSR引物和8条RAPD引物,分别产生了53条和66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分别为44条和6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分别为83.02%和92.42%。根据2种标记的扩增结果,用UPGMA法对8份剑麻种质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9~0.80和0.52~0.76。2个标记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但有点差异,可将供试的8份剑麻种质划分为2类群,而且2个标记聚类结果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0。可见,剑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5.
基于ISSR标记的印度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标记分析了36份印度南瓜种质资源,旨在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遗传和育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63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8条,其中共有6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93.38%;36份印度南瓜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2~0.60,在相似系数0.36处,可将36份印度南瓜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印度南瓜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姜伟  朱宏波  何觉民 《棉花学报》2008,20(5):348-353
 采取ISSR分子标记对48份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1条引物,这11条引物共扩增出92个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8.3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带77个条带,多态率达83.70%。UPGMA聚类分析显示,48份材料的相似性系数(GS)变化范围在0.27~0.93之间。聚类将48个种质资源划分为 4个大类(GS=0.55),湛江野生棉、廉江野生棉与其它品种在遗传上有很大差别,属于较原始类型,归为一类;长绒棉与陆地棉品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也单独归为一类;其它不同省份的陆地棉品种在遗传上有较高的相似性,归为其它类型。分析结果表明,ISSR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 是一种较好的遗传分子标记,适宜于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RAPD和ISSR标记分析苎麻野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8个地方栽培品种为参照,应用RAPD和ISSR标记从DNA水平分析了来自于不同生态区域的30份苎麻野生种质的遗传背景.在31条RAPD引物中,共扩增出358个条带,平均产率为11.5条带/条引物;而在18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266个条带,平均产率为14.8条带/条引物.用NTSYs 2.0软件进行UPGMA法聚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0.73的相似系数水平上,均可将38份材料分成8大类群,对两种标记的比较和混合分析得出:RAPD和ISSR标记适用于苎麻野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但ISSR比RAPD标记更适合苎麻野生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这为我们以后的苎麻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裸大麦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筛选得到的16条ISSR引物对收集的国内外102份裸大麦材料和1份皮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分析了裸大麦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3条条带,大小在100~2000bp。不同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在3?15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8.31条,多态性条带为113条,多态性的平均百分率为85.1%,103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2817~6,提示裸大麦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利用NTsys 2.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103份材料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只分布在中国青海,第二大类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第三大类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第四大类仅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表明亚洲,尤其中国地区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裸大麦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裸大麦尤其是青稞起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内蒙古部分地区种植的农家豌豆品种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及甘肃省张掖市的29份豌豆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9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共7个。29份DNA材料共扩增出118条条带,其中116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为16.9条,多态性比率为98.31%。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05 9,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69 6,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370 4~0.928 6,表明本研究的29个豌豆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69为界限,将29份材料划分为5类,聚类结果与豌豆种群地域性分布规律关联性较高,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能够将地理来源相近的居群进行聚类划分,其研究结果可运用于豌豆种质资源保护及育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所收集的55份福建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扩增,并通过NTSYS-pc2.10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7份福建茶树品种为材料,对50条通用引物进行筛选,得到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15条。15条引物共扩增出213条条带,20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所占比率为97.65%。55份茶树资源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4~0.91之间,表明这55份茶树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并根据ISSR扩增图谱构建了遗传聚类图,明确了各茶树品系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茶树培育新品种奠定科学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ISSR标记研究鹅观草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了解鹅观草属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拓宽牧草育种的遗传基础,科学指导鹅观草属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利用,利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标记对鹅观草属20个种,6个变种,共60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发现,被测材料间ISSR标记的多态性较高,在20个引物中,有16个引物可扩增出清晰且重复性好的DNA片段,共产生125条DNA片段,其中104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3.20%;每个引物可扩增出6~10条DNA片段,平均7.81条,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188~0.879,平均值为0.375;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41的水平上,60份材料可以聚为5类,属于同种、同组、同系的不同材料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其他种的材料聚在一起,此外,材料的聚类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不同山茱萸种质资源形态和I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形态特征和ISSR标记对35份山茱萸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2.11F软件分析遗传相似系数,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结果表明,35份山茱萸在9个性状上差异明显;分子标记中9条引物共得到条扩增条带179条,其中有164条呈现多态性,占91.6%,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O.575-0.877。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后聚类,35份山茱萸材料可划分为2个类群6小组,材料的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形态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棕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开发利用中国油棕种质资源,从DNA分子水平上对海南和云南油棕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应用ISSR技术对海南和云南的85份油棕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23个引物对所有85个新引进油棕种质及原有油棕种质材料进行ISSR扩增,23个引物共扩增出20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78.6%。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采自海南、云南的新选育油棕种质及原有的油棕种质材料基本上能按不同的采集地点或不同的来源途径而分别聚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应用SSR和ISSR标记分析栽培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研究利用24对SSR引物和36个ISSR引物,分析33份来源于亚洲10个国家的香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别获得93条和181条多态性片段,每个SSR座位可检测3~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23个;每个ISSR引物可检测3~8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5.03个。根据SSR和ISSR标记计算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294~0.884之间和0.595~0.867之间。聚类分析表明,利用两种标记所得的聚类结果基本上一致,与品种所处的3种气候类型变化基本相符。进一步证实SSR和ISSR标记是研究水稻种质资源分类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桃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有效地鉴别桃苗木优良品种或类型,为桃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利用ISSR标记对28份桃种质进行了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检测。结果发现:23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88条DNA片段,其中96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51.06%;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84~0.97,平均为0.92。获得28份供试材料的指纹图谱,鉴定出9条特异出现DNA片段和11条特异缺失DNA片段。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发现,供试材料中地理来源及部分农艺性状相近的品种或类型聚为小类,但大的聚类群没有明确的划分标识,可能与桃种质在地区间互换及所选择的ISSR标记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湖南省饭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促进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本研究利用RAPD和ISSR标记分析了源于湖南省各地36份古老饭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UPGMA方法进行了遗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RAPD引物和4个I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产生81条带型清晰的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产生5.06个条带;其中59个为多态性条带,占总扩增条带的72.84%,具有多态性引物的PIC值在0.397~0.968之间;通过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05~0.877之间,供试材料被分为4大类,且聚类结果表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本省饭豆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Ficus genu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all the climatic stages and great diversity. The explor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s a pre-requisite for genome organization in the wild species and the related domesticated ones.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arker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identification of 23 important Ficus accession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accessions. Out of 21 ISSR primers tested, five primers produced 116 detectable fragments, of which 106 (91.3%) were polymorphic across the accessions. Each of the five primers produced a fingerprint profile unique to each of the accessions studied, and thus could be solely used for their identification. Thirteen unique bands specific to nine species were detected. These may be converted into species-specific probes for identification purposes.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accessions were evaluated by generating a similarity matrix based on the Dice coefficient and the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 (UPGMA) dendogram. The results showed a clear cut separation of the 23 Ficus accessions and were in broad agreement with the morphology. Both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s will be useful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Ficus germplasm.  相似文献   

18.
菠萝17份种质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7份菠萝种质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6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6个多态性引物用于PCR扩增,共扩增出70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4条,所占比例为62.8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条带的数目为11.67条。6个品种具有特异性的扩增带,可作为种质鉴定的依据。根据ISSR扩增结果建立的UPGMA聚类图,在距离系数约0.1处可把供试的17份菠萝种质分为3大类。同时对供试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determine genetically diverse parents for the generation of mapping populations segregating for resistance to ascochyta blight in wild Cicer species, the genetic diversity between a selection of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accessions was assessed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Twenty Cicer accessions — comprising eight C. reticulatum accessions, six C. echinospermum accessions, five C. bijugum accessions, and one C. arietinum accession — were compar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even RAPD primers and seven ISSR primers. A total of 231 polymorphic bands were scored and used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accessions using Jacc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The most genetically diverse parents for the generation of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populations segregating for resistance to ascochyta blight are report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