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的建立及抗性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番茄颈腐根腐病(Fusarium crown and root rot,FCRR)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并对番茄种质资源及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分析,挖掘和丰富可利用的抗性资源,为培育抗颈腐根腐病番茄品种打下基础.[方法]以尖镰孢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  相似文献   

2.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设施番茄冬春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我国设施番茄的安全生产。近年来番茄颈腐根腐病在我国番茄主产区发生日益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试验采集典型症状的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方法,确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radicis-lycopersici,Forl)。之后利用分离的病原菌通过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合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方法,对32个番茄商品种进行抗颈腐根腐病鉴定分析,结果显示有18个表现抗病,与分子标记Frl-ZL的鉴定结果一致,可用于番茄抗颈腐根腐病育种或生产。  相似文献   

3.
番茄颈腐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品种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甘肃省番茄颈腐根腐病病原菌,为其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于2016年对甘肃省番茄颈腐根腐病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结合其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鉴定,通过盆栽法测定各菌株的致病性及筛选抗性品种,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番茄颈腐根腐病的病原.【结果】共分离得到6株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其致病性较强,发病率85%左右,病情指数为63左右.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精品红美女’‘花绣球’‘元明粉玉女’和‘红色樱桃’ 4个抗性品种.【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引起番茄颈腐根腐病的病原,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番茄颈腐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甘薯根腐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薯根腐病是由甘薯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 sp. batatas McClure,简称FSB]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山东、河南等北方薯区,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近年有向长江流域以南传播的趋势,对甘薯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本文对甘薯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发病机理、危害及对甘薯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抗性遗传规律和综合防治作了综述,并展望了甘薯根腐病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用早疫病菌粗毒素在种子发芽期鉴定番茄品种的抗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个番茄品种分别在种子发芽期用番茄早疫病粗毒素和在苗期用病原菌孢子人工接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和抗性植株筛选。结果表明,不同番茄品种对粗毒素的抗性与对病原菌的抗病性明显相关,用粗毒素鉴定的成活率与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的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为r=-0.845,其绝对值大于r0.01=0.834,达极显著水平。用粗毒素筛选出的抗性植株经人工接种病原菌孢子进行抗病性鉴定表明均属抗病。因此,可用致病毒素在种子发芽期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抗病植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6.
从番茄根腐病的病原菌、发病诱因及症状3个方面介绍了番茄根腐病,并提出了相应的番茄根腐病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菜农更好地防治番茄根腐病、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番茄尖孢镰刀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农业科学》2019,(12):78-81
本研究以山东省单县番茄枯萎病及临淄、寿光、胶州、即墨、海阳、莱阳等地区的番茄颈腐、根腐病发病植株为主要试验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培养,并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山东单县番茄枯萎病的致病菌为番茄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其他地区番茄颈腐、根腐病致病菌为番茄枯萎病菌生理小种3。  相似文献   

8.
番茄斑枯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番茄斑枯病的研究动态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番茄斑枯病的病症与识别、生物学信息、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番茄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及寄主抗性遗传规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番茄颈腐根腐病菌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山东温室大棚中番茄发生大面积颈腐根腐病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影响严重。文章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柯赫氏证病法分离鉴定病株病原菌,证实这一病害为番茄颈腐根腐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采用单因素变量法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病原菌生长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致死温度为63℃,菌丝生长最适温为28℃,最适pH为9,最适光照为12h光照12h黑暗,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甘氨酸。产孢最适温为25℃,最适pH为8,最适光照为24h黑暗,最适培养基为PDA,碳源为葡萄糖,在PDA基础上添加不同氮源不利于产孢。研究可为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番茄疮痂病病原菌T3小种是严重威胁我国番茄生产的优势小种,采用抗病品种防治该病害是唯一经济、有效而又安全的途径,而抗性遗传研究和抗病基因的鉴定是利用抗性资源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利用感病材料Super Sioux与野生醋栗番茄材料LA1589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分析了LA1589对T3小种的抗性遗传,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EM原露防治小麦全蚀病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EM(有效微生物群 )原露防治小麦全蚀病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全蚀病发病区 1hm2 用 15kgEM原露对水 75 0kg拌腐熟农家肥 75 0 0kg翻入土中 ,在拔节、孕穗、抽穗、成熟期喷 4次 1.5kg/hm2 EM原露对水 75 0kg/hm2 ,能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抑制全蚀病菌发展 ,比对照增产 85 .71%,增收 2 80 0 .0 8元 /hm2 。  相似文献   

1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抗利富平水稻基腐病菌株Ech7,研究了病菌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侵染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基腐病菌可以在种子萌发阶段侵入,造成烂种和烂芽,而且病菌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均可侵入,其中以水稻生长的前期侵入更为重要,对产量的损失较大。研究还发现,水稻基腐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土壤相关因素对毛竹基腐病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基腐病是目前毛竹的最主要病害。该文对毛竹林基腐病与土壤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越大,土壤孔隙度越小,毛竹基腐病的发病率越高;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使得毛竹基腐病的发病率最低,为7.7%。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甘薯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菌与发病原因,2015—2017年开展甘薯病害调查取样、病原菌鉴定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台州甘薯基部腐烂病主要由甘薯茎腐病菌( Dickeya dadantii)与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等复合侵染引起。简述了2种病害的分布情况、症状识别、病原菌形态、入侵途径及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建立健康种苗制度、水旱轮作和薯田淹水、清洁田园和化学药剂预防等防控措施,以及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甘薯主要病虫抗性基因筛选、培育抗性品种和新入侵病害致病成因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白术根腐病症状类型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年生和二年生白术的不同发育阶段,对病株根茎进行解剖观察,明确了根腐病有干腐型、湿腐型、基腐型3种主要症状类型。通过对白术根腐病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研究,明确了根腐病是由尖孢、茄病、燕麦、半裸、木贼等多种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复合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葡甘聚糖浓度下魔芋软腐病病菌的生长曲线变化,研究葡甘聚糖与魔芋软腐病病菌两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葡甘聚糖在魔芋软腐病病菌生长的稳定期,随着浓度的提高抑菌能力逐渐增强,但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省中山市一串红茎基部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对一串红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纯化,研究了其形态特征、致病性、主要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结果]该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最适生长温度为加~25℃。在供试碳源中,病原菌对葡萄糖利用最好;在供试的氮源中,对硫酸铵利用最好;菌丝在pH2—9均可生长,生长的最佳pH值为3~6;同时筛选出几种对病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杀菌剂。[结论]引起一串红茎基腐菌核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核盘菌,这在中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