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厚壳贻贝俗称"壳菜""淡菜",可人工养殖的海产贝类。2005年养殖面积约为85公顷,产量4900吨。近年来,厚壳贻贝的市场价格看涨,经济效益高于紫贻贝2~3倍,为追求更高的养殖经济效益和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养殖单位纷纷开始转向养殖经济效益更高的厚壳贻贝,这对该种贻贝的苗种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厚壳贻贝的苗种供应主要来源为海区半人工采苗,但近年来,由于滥捕以及保护不力,  相似文献   

2.
为利用海洋中贝类幼虫资源,优化虾夷扇贝、紫贻贝采苗技术,在旅顺黄海沿岸虾夷扇贝采苗海区投放贝类采苗器,位置距离水面分别为2、3、4、5、6、7、8、9和10 m,共设9组;贝类采苗器投放40 d,观察2~10 m水层虾夷扇贝及紫贻贝附苗数量,研究贝类采苗器投放水层对虾夷扇贝和紫贻贝附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设定水深范围内,虾夷扇贝附着数量随着水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多,6 m以下水层虾夷扇贝附着数量多,差异不显著;贻贝附着数量随着水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在5 m以上水层附着数量多,差异不显著,5 m以下水层附着数量急剧减少。因此,采集贻贝苗种利用5 m以上水层效果好,尤其是2~3 m水层,如果采集虾夷扇贝苗种可以利用6 m以下水层。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秦皇岛市1977年大抓了紫贻贝的人工采苗,经过努力,做到贻贝苗种不但自给有余,还支援了省内外养殖单位。  相似文献   

4.
北塘公社沿海渔业大队,从75年至76年连续两年引进贻贝在盐田汪子进行了人工筏式试养。能通过低温越冬和高温渡夏关,但成活率低,不能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为了了解贻贝耐高温情况、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和半人工采苗的可能性,以便在今后继续试养时掌握浮筏下沉时间,防止雨季大量排淡造成死亡和解决苗种问题,我们于今年进行了紫贻贝半人工采苗、耐高温极限和稀释海水对贻贝的影响试验,其结果如下:一、半人工采苗试验半人工采苗是解决贻贝苗种来源的一种途径,是国内成功经验。我们利用引进的34,000斤贻贝集中于饲养池进行筏式垂养,池内设有棕榈绳、贝壳、聚氯乙烯绳三种采苗器进行采苗。吊绳长1米,栓在贻贝浮筏上,设杆插在池内岸边四周,有的挂在排注水口处。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秦皇岛市1977年大抓了紫贻贝的人工采苗,经过努力,做到贻贝苗种不但自给有余,还支援了省内外养殖单位。过去几年,这个市的水产科研人员在“四人帮”的“唯生产力”论大棒挥舞下,不敢进行紫贻贝半人工育苗试验。沿海养殖社队,为了发展贻贝养殖事业,年年都要从外省运进贻贝苗种。打倒了“四人帮”以后,这个市的水产干部和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紫贻贝半人工育苗工作。1976年,山海关  相似文献   

6.
贻贝人工养殖是水产战线上的新兴事业。它产生于我国大跃进年代,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过去,因苗种不足,一度生产发展缓慢。1973年以后,推广应用了海区采苗技术,贻贝养殖在全国沿海就获得蓬勃发展。现在,除辽宁、山东生产贻贝苗种以外,南方有些省、市也开始生产一些贻贝苗种。近四年来,辽宁贻贝苗种已达到自给有余,向外省提供的贝苗数量,每年超过1,000吨。大连湾海区是辽宁贻贝苗的主要产地,年产量超过3,500吨,可供4~6万台浮筏养殖用。  相似文献   

7.
贻贝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的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贻贝(Mytilus edulis)是瓣鳃纲、异柱目、贻贝族、贻贝科的软体动物,俗称淡菜。贻贝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珍贵海产食品。浙江省舟山市自1973年开展试养以来,至1993年和1994年产量已超过万吨,约占全市海水养殖产量的1/2。但是,由于贻贝养殖苗种要从我国北方长途采购运输,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贻贝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制约了贻贝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于1993~1994年进行贻贝自然海区采苗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贻贝人工养殖是水产战线上的新兴事业。它产生于我国大跃进年代,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过去,因苗种不足,一度生产发展缓慢。1973年以后,推广应用了海区采苗技术,贻贝养殖在全国沿海就获得蓬勃发展。现在,除辽宁、山东生产贻贝苗种以外,南方有些省、市也开始生产一些贻贝苗种。近四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情报》1977,(1):27-32
贻贝人工养殖是水产战线上的新兴事业。它产生于我国大跃进年代,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过去,因苗种不足,一度生产发展缓慢。1973年以后,推广应用了海区采苗技术,贻贝养殖在全国沿海就获得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紫贻贝南移在平潭县自然海区采苗和渡夏的成功;表明贻贝已在平潭海区“安家落户,传种接代”。采苗绳的下海时间出眼点幼虫出现前一个月为适,粗糙,多毛和松懈的苗绳附苗多,水流愈急,附着愈牢,不易脱落。沉台渡夏效果好,水层愈深渡夏成活率愈高,遮光渡夏比暴光渡夏成活率高,小贝渡夏比大贝渡夏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虾夷扇贝增养殖生产的发展,亲贝资源量逐渐增加,在繁殖季节海区出现大量虾夷扇贝浮游幼虫,为充分利用浮游幼虫资源,获得优良虾夷扇贝苗种,协助采苗业户及相关苗种收购业户对特定海域采苗进行技术支持。技术路线如下。一、海区采苗预报及采苗时机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
贝类半人工自然海区采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类的半人工自然海区采苗,就是在贝类的繁殖季节里,通过人工手段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材,生产贝苗的一种技术。它较室内人工育苗具有得苗数量多,苗种生长快和投资小、效益大等特点。近年来,辽宁的长海、山东的长岛、烟台等地沿海,扇贝、魁蚶、贻贝等贝类的海区采苗蓬勃发展,每台采苗筏效益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不仅为生产者带来较大经济收入,也方当地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刺参海区采苗是新兴的采苗产业,开展海区采苗不仅为刺参增养殖业提供了大量体质健壮的苗种,同时也可为采苗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通过人工采苗的方式得到的野生苗种,有效提高了人工苗种抗病力的问题,防止苗种大规模的死亡,为海参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连海洋大学科研小组在大  相似文献   

14.
厚壳贻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我国贻贝的主要养殖品种,其苗种主要依靠天然苗种和半人工采苗获得。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于嵊泗县石柱育苗厂,首次突破了厚壳贻贝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稚贝海区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亲贝通过室内强化培养,经人工催产可获得成熟受精卵,受精率可达95%。在水温16℃时,受精卵在受精后25min出现第一极体,受精后39h50min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期,胚胎孵化率达92%,在水温15.8~21℃的条件下,经39d室内人工培育,获平均壳长0.694mm的附着稚贝1304.7×104ind;附着稚贝经102d海区中间培育,获平均壳长13.95mm的稚贝404.46×104ind,海区保苗成活率达31%。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厚壳贻贝大规模苗种生产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海产贝类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的主要养殖品种有牡蛎、贻贝,缢蛏、泥蚶、蛤仔和珍珠贝,近年来还试养扇贝和鲍。苗种生产以海区自然附苗为主。为提高天然采苗率,在我国有些海区对牡蛎、蚶、蛏进行过(或仍在进行)附苗预报,平畦预报工作,对生产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组织,  相似文献   

16.
台山县下川镇在传统的插桩式养殖翡翠始贝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共投资200多万元,在独湾、略尾等海区,开拓浮吊式养殖翡翠贻贝1000多亩。用浮吊篾缆绳、旧轮胎、旧胶丝绳等各种采苗器近30万吊。目前,各种采苗器全部附上了翡翠贻贝苗,每吊采苗多达1500粒,少的也有几百粒。  相似文献   

17.
翡翠贻贝[Mytilus(Chloromya)Smargadinus Chemnitz],是热带、亚热带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海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地。从1965年开始,我场进行了翡翠贻贝的养殖试验。1968年前后,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养殖单位也陆续进行了试养。它是一种重要的养殖贝类。翡翠贻贝种苗的有计划生产和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该种贝类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海区自然采苗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台风和暴雨季节,贝苗的附着量变动很大,采苗器材易受损失,采苗成本高。因此,用人工育苗法生产种苗,便成为发展这项生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虾夷扇贝味道鲜美、肉质丰满、产量较高,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虾夷扇贝养殖生产技术的发展,亲贝资源量逐渐上升,在繁殖季节海区里出现大量虾夷扇贝浮游幼虫。近年来我区相关企业和养殖户每年都在旅顺海域开展"自然采苗",我们在多年采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采苗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对充分利用虾夷扇贝浮游幼虫资源、获得优良苗种有很大帮助。一、虾夷扇贝海区采苗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玮  薛真福 《水产科学》1992,11(2):18-20
魁蚶海区采苗是新兴的采苗产业。1990年长海县魁蚶采苗489万袋,获蚶苗6亿枚,不仅为魁蚶增、养殖业提供了大量苗种,同时也为采苗企业带来了较大经济效益。我国黄海北部及渤海大部海域均有广泛的魁蚶自然资源分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技情报》1976,(11):40-4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毛主席的革命科研路线更加深入人心。几年来,我们在科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与山东省胶南县有关单位一起,针对紫贻贝养殖发展中的苗种供应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并已在紫贻贝幼虫、幼苗的生物学、生态条件与培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结果,使紫贻贝人工育苗提高到了中间生产规模。现将所得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