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茶文化视域下,为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笔者从前言入手,结合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影响,对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落实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茶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基础日语课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除了要把基础日语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茶文化的作用意义非凡。为促进茶文化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本文从引言入手,对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茶文化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应用现状,探究了茶文化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3.
对于高校日语教学活动来说,不仅承担了学生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承担了日本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但是从整个高校日语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看,文化元素不足,缺乏教学经验的必要融入等等,都成为制约高校日语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拟从当前高校日语教学活动的实施问题分析入手,结合对日本茶文化价值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高校日语教学活动的实施诉求,进而探究在高校日语教学活动中对日本茶文化的具体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中国与日本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然而,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国语言表达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从我国传入世界各国,茶文化里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日语教学的引进有很大的益处。本文主要从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特征以及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日语课程中融入茶文化存在的问题,探究分析出大学日语课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不仅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将茶文化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作用。为充分发挥茶文化在高校商务日语教学中的价值作用,从而拓展日语教学的内容,丰富日语教学的内涵,提高日语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对茶文化在高校商务日语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了实现茶文化在高校商务日语教学中作用与价值的策略,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日本茶道属于传统的日本文化内容,它与我国的茶文化有着不能分割的联系。中国的茶文化通过东传日本成为其茶道的重要内容。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很多的禅宗思想,并且与日本民族的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日本茶道文化。时代的进步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日语的教学也在我国兴起。作为中日文化的桥梁,茶文化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也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将茶文化融入到日语的教学中,能够帮助我国的学生更好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理解日本茶道精髓,从而不断的掌握日本的词汇,增强日语的语感和语句的应用。所以在日语教学中引用茶文化,就是推动日语普及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就对茶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找到中日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中日茶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决定了茶文化在日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将茶文化渗透到口译课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丰富文化知识库、提升学生日语语言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研究在高级汉日口译实务PBL教学模式中融入茶文化,为更好的改善大学日语口译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往来也更加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日语教学热潮也悄然兴起,而作为中日文化的桥梁--茶文化在日语教学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日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学生更好的了解中日茶文化的差异,深刻体会日本茶道的精髓,而且还能够掌握很多日本词汇、语句,增强日语预感。日语教学与茶文化的结合,是推动日语普及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日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与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日本茶类词汇文化也以迅猛态势获得了我国众多日语学习者的青睐,通过了解茶类词汇文化内涵也成为他们普及日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茶文化是中日文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因此,现阶段在日语教学中,多数高校已将茶类词汇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让中国学生深刻的了解到中日两国在茶类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掌握各种日本词汇、语句的巧妙用法,了解日本茶文化的精髓。但中日两国茶类词汇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影响它们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在日语教学中应怎么学习,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中国和日本民族文化交往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因社会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两国人在语言表述中存有极大不同。茶文化源自于中国,并从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所传输,其蕴藏着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对引入日语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茶文化起源和茶文化思维含义进行解读,明确日语和日语文化导入的价值意蕴,分析高校日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思维存在的问题,而后总结出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校日语专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培养了许多日语优秀人才。但是就目前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解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日语语法,没有注重将日本历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鲜少提及日本文化,更少对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有所涉及,这样导致日语教学课堂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在日本文化中,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底蕴的体现,将其与日语教学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对日本文化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日语学习能力,使其更好的学习日语,进而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交流文化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现象与行为越来越频繁,日语学习者跨境文化素养的养成亦引起了日语教学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日语教学有机结合,探索茶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策略,从而促使日语学习者有效掌握日语词汇和语句,深刻体会中国茶文化精髓,培养文化自信;同时养成跨文化交流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语感,拓宽日语学习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文化导入对于提升语言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日本茶文化导入高校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日本茶文化导入高校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的关键时期、导入原则以及导入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诸多学者展开对文化自信视域研究。基于文化自信领域内的高校思政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教学的核心元素,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更是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重要作用。对此,本次研究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为研究切入点,针对茶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为类似研究及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可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友邦之国,两国间的文化交往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两国人民的语言表达以及思维方式的区别越来越大。本文在论述了日语以及其文化导入的相关内容后,又就高校日语教学中的茶文化导入现状进行了简要探究,并最后以茶文化为例对高校的日语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阐析。  相似文献   

16.
在中日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茶文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桥梁,基于高校日语双向文化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其目的在于促进中日文化进一步交流发展,提高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就以此为内容,对高校日语双向文化教学模式进行几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茶舞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当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采茶舞,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还能够弥补当代体育文化教学的不足,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文本就以采茶舞为内容,对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其带动了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也是世界各国茶文化的源头。日本作为亚洲茶文化体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融入了本国特色,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日语文化教学中中西茶文化差异性探讨也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就以此为内容进行几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文化的故乡。早在神农时期,茶叶就以药用饮品的形式而存在了,随后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茶文化也开始渐渐形成。本文在简要论述茶文化的基本内容后,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最终结合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思路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跨文化交际现象和行为日益频繁,国内也悄然兴起日语教学的热潮,并将茶文化融入在日语教学之中,使之与日语教学相链接和整合,极大地提升了日语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不仅掌握了日本语言的相关词汇、语句,还更为深刻地体悟到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差异,较好地感知茶道文化精髓,培养了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感,更好地拓展了日语学习者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