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滋养层系统和无细胞培养系统成功地培养了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开始建立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时,从第6天起每日补种少量滋养层细胞系统培养的虫体,于3周内逐步建立了适应于无细胞培养系统的锥虫群体。长期连续培养两种系统培养物的虫密度均可稳定保持在7—10.O×10~5/ml左右,虫体有规律地呈岛屿状密集分布。培养液内2—ME和马血清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3mM和20%,添加0.1mM次黄嘌呤可使培养物虫密度增加1倍左右,用烛罐可取代CO_2培养箱。体外连续培养120天。锥虫仍保持细长形态,具表面被膜,对小白鼠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2.
用小鼠治疗试验和体外药敏试验观察了4个布氏锥虫伊氏亚种虫株在长期体外培养条件下药敏性的稳定性.各虫株的原始群体、连续培养30d和90d的群体对贝尼尔、苏拉灭、安锥赛和硫胂聚氰胺的敏感性基本相同,说明连续培养90d各虫株对上述4种抗锥虫药的敏感性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以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布氏锥虫伊氏亚种(Trypanosma brucei subsp.evansi,简称伊氏锥虫),可见其有规律地形成集落.在每日混匀换液后8h开始虫体向局部聚集,形成集落;随着聚集过程的进展,集落范围缩小,虫密度增高,与周围境界愈加明显.12h集落大小趋于稳定,而虫密度仍持续上升至18h其表现为集落内虫体向多层立体分布发展.虫体不附着于培养器皿,运动活泼.在集落虫密度不断增高的同时,集落内单个虫体逐渐减少,而由分裂态虫体形成的小虫簇相应增多.集落实际上是旺盛分裂增殖的虫体群落.从培养8h起,每2h把培养物混匀1次,其前12h虫密度增长情况与始终静置培养的培养物基本一致,但12h后不再增殖,而后者则持续增殖至18h致使前者的最高虫密度仅为后者的约3/4.结果说明,集落的形成和保持有助于生长繁殖,是伊氏锥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本文还讨论了其形成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按改良Baltz无细胞培养系统的培养方法,将盛有300mL伊氏锥虫培养物、容量1700mL(11.0cm×28.5cm)的培养瓶置于10r/min的细胞培养旋转装置上,在37℃培养箱中培养。在接种虫数为1.5×105~10.0×105/mL时,其群体增倍时间为12h。接种虫数为10×105/mL的培养物培养24h,每瓶收获约1.2×109锥虫,可满足一般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用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伊氏锥虫经体外培养增殖,再等量混合,制备多价伊氏锥虫灭活苗。疫苗免疫接种小鼠后,再分别用强毒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伊氏锥虫攻击,结果3组小鼠均获12/12保护。免疫保护鼠于免疫后105d时,再作第二次攻虫,结果湖北、广西和江苏组分别获得1/5,3/5,4/5保护,对照组小鼠均100%发病死亡。结果表明多价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多种虫株均产生了良好免疫保护作用,免疫期达3个月,从而为大面积推广伊氏锥虫病苗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按改良Baltz无细胞培养系统的培养方法,将盛有300mL伊氏锥虫培养物,容量1700mL(11.0cm×28.5cm)的培养瓶置于10r/min的细胞培养旋转装置上,在37℃培养箱中培养。在接种虫数为1.5×10^5~10.0×10^5/mL时,其群体增倍时间为12h。接种虫数为10×10^5/mL的培养物培养24h,每瓶收获约1.2×10^9锥虫,可满足一般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应用质粒PTK探针鉴定锥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2P标记质粒探针PTK1、PTK1.1和PTK1.2,对12株中国伊氏锥虫的斑点杂交试验显示,3个探针均能与8株具有正常动基体的伊氏锥虫杂交,而不与其余4株异常动基体伊氏锥虫杂交,对正常动基体株的敏感度为10^2虫体。探针PTK1亦能与马媾疫锥虫杂交,敏感度为10^2个虫体。但PTK1与布氏锥虫仅发生微弱的杂交反应.敏感度为10^5个虫体。试验表明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是同源的,伊氏锥虫与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的kDNA微环存在着共同序列。  相似文献   

8.
作者观测不同保护剂、稀释液、PH值、降温方法、复苏温度、冻融次数、液相气相交替以及解冻后在普通冰瓶中存放时间对伊氏锥虫浙江虫浙江虫株的感染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此试验基础上,又对伊氏锥虫的6个不同虫株、媾疫锥虫、铡果锥虫、布氏锥虫等4个种的9个早株,进行了超低温保藏试验和长期保藏效果观察。已测定的有效保藏期伊氏锥虫达574-3200天,媾疫锥虫达2866天,则果锥虫达763天,布氏锥虫783天。通过  相似文献   

9.
用一株抗伊氏锥虫、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共同抗原(与泰氏锥虫等抗原无交叉反应)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伊氏锥虫循环抗原(TcA)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用以检测人工感染兔,于感染后8~10天TcA转阴;如不治疗直至观察期结束持续阳性;治疗后一周即转阴。用以检测疫区36份虫血症阳性水牛血清,25份阳性(69.44%);16份虫血症阴性、IHA阳性水牛血清,3份阳性;25份虫血症和IHA阴性水牛血清,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伊氏锥虫的无动基体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的东洋界,无动基体伊氏锥虫与有动基体虫并存。单虫克隆化的虫体,无动基体株的后代均无动基体,有动基体株的后代均具动基体;作者用电镜和核酸探针技术验证了这一事实。作者认为:我国的无动基体虫株是天然存在的,并认为:中国的无动基体伊氏锥虫可能即南美洲的Trypanosomaequinum。  相似文献   

11.
将伊氏锥虫在体外与人血清一起培养,虫体出现渐进性水肿,由蝌蚪形变成环形,最后崩解。将人血清注入感染鼠体内,可以清除体内虫体,使感染鼠得到保护。人血清对接种103个锥虫感染鼠的最小保护剂量为0.2mL,感染后5d注入人血清,血中虫体数量逐日下降,至第10天全部消失。对体外伊氏锥虫不同变异株,人血清均有同样的溶虫效果。经DEAE层析和SephadexG-200过滤后,人血清中只有富IgM的F-1有溶虫活性,而富IgG的F-2和富HDL的F-3均无溶虫活性,表明人血清对伊氏锥虫的溶虫活性与IgM类天然抗体有关。另外,去补体的人血清体外溶虫活性明显减弱,而体内保护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2.
伊氏锥虫单一或混合抗原免疫小鼠保护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广东克隆(广东水牛伊氏锥虫单虫克隆)、安徽克隆1(安徽水牛伊氏锥虫单虫克隆)、安徽克隆2、新疆克隆(新疆骆驼伊氏锥虫单虫克隆)作单一抗原或混合抗原免疫小鼠试验。用安徽克隆1和新疆克隆单一抗原免疫小鼠,再用相应同株克隆攻击,其保护率在80%以上,而用异株克隆攻击(安徽克隆1、新疆克隆或广东克隆),保护率低于17%,表明安徽、新疆和广东伊氏锥虫各株间免疫原性存在差异。用新疆克隆抗原和安徽克隆2抗原混合免疫,再用新疆克隆和安徽克隆2攻击,保护率在80%以上,用新疆克隆抗原和广东克隆抗原混合免疫,再用新疆克隆和广东克隆攻击,保护率亦在80%以上,且在免疫后1~2个月仍有效。对新疆克隆抗原和广东克隆抗原混合免疫小鼠脾细胞作体外增殖试验,用不同抗原按500mg/L和125mg/L高低2种剂量刺激,均产生明显增殖,表明各锥虫抗原存在免疫交叉,但在高剂量组,用同株克隆的刺激增殖效果(SI)高于异株克隆。  相似文献   

13.
经皮下注射不同数量虫体的方法测定了实验室用豚鼠保种继代至96代广西骡伊氏锥虫株对小白鼠的最低感染虫数。结果为,每只鼠注射10~6个虫组,平均4天镜检出虫,8天死亡;每只注射10~4个虫组,平均6天镜检出虫,10天死亡;每只注射10~2、10、1个虫各组,镜检3个月一直没有出虫,小鼠健活。从而初步认为该株锥虫对小白鼠的最低感染量为10~4个虫/ml左右。  相似文献   

14.
体外培养对伊氏锥虫血液型毒力的影响及其代谢产物的免疫原性在以BHK细胞作为支持细胞的RPMI-1640培养液中接种伊氏锥虫,在培养8、12、18、28d后,取其带虫的培养液接种于小鼠,接种后8~15d出虫,12~22d死亡;在以C6/36蚊虫细胞作为...  相似文献   

15.
伊氏锥虫同工梅,蛋白质和抗原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生化技术对八个中国伊氏锥虫株及一个布氏锥虫株的同工酶、蛋白质的抗原组分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同工酶电泳结果,可将伊氏锥虫和与其形成形态上不能区分的布氏锥虫区别开来,亦可将伊锥虫分为两个酶株群(Z1、Z2)。根据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免疫印迹试验的结果,可将酶株群Z1分成五个同多肽群(株)。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伊氏锥虫遗传传 变异程度较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中国畜禽传染病》编辑部:在贵刊1990年第二期封三上见到湖南省安江农校邓治邦的文章“牛感染布氏锥虫病的诊治”,先是感到极大兴趣,当读完之后又大失所望。我是一个研究家畜锥虫病的科研工作者,从我们收集到的中国锥虫虫种(包括从湖南牛体内的虫种)中从未发现过布氏锥虫,文献上也未见中国有布氏锥虫的报道,如郑策平等曾对我国13个地理宿主株的锥虫进行分类鉴定,最终确定都是伊氏锥虫.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为虻及吸血蝇,而布氏锥虫则为采采蝇,这种蝇在非洲、南美洲、西亚较多,我国尚未见报道.邓治邦文章中提到的布氏锥虫的症状,病原检查和血清学诊断均不足以说明是布氏锥  相似文献   

17.
基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锥虫分子分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湖北、广西、新疆和浙江4省的伊氏锥虫及1株布氏锥虫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用分离的锥虫感染实验动物,自感染小鼠的红细胞或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雏虫18S rRNA序列设计1对锥虫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载体中,经酶切、PCR确定,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7个锥虫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大小为2 188 bp.利用DNAS-tar对试验所获得的这7株锥虫和GenBank中部分锥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2个进化系统发生树.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生树显示:自我国上述4省分离的伊氏锥虫来源于同一株系,布氏锥虫和广西分离的伊氏锥虫株的18S rRNA核苷酸与其他锥虫分离株仅有较小差异,与国外的6株锥虫的同源性为99%~100%,与另外7株的同源性为62%.  相似文献   

18.
以连续克隆分离的方法,从1株水牛伊氏锥虫中分离到40个克隆群体,从中分离鉴定出18个抗原变异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发现其中2个抗原变异型(即HbTatl.18和HbTatl.15)分别能与约80%和60%克隆群体的血清发生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确定这2个抗原变异型为该虫株的优势代表变异体。这为伊氏锥虫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分子诊断以及遗传进化等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锥虫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并为其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已分离保存的伊氏锥虫在昆明白小鼠体内进行培养繁殖,对其鞭毛束旁棒(PFR)基因进行克隆,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预测PFR蛋白的理化特性、亲疏水性、跨膜区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FR,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FR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在昆明白小鼠体内成功扩繁伊氏锥虫伊犁株,第5天染虫率达到最高;PFR基因PCR扩增片段大小为834 bp,与冈比亚布氏锥虫PFR基因(XP_011775815.1)相似性为99.52%,基于PFR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树显示,该虫株与冈比亚布氏锥虫的亲缘关系也最近。PFR蛋白分子式为C1416H2286N416O442S11,理论等电点为5.74,是一种碱性、亲水性及不稳定蛋白,没有跨膜区和信号肽,有10个潜在抗原表位;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PFR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组成(占92.34%)...  相似文献   

20.
按katendel氏法用伊氏锥虫JG株制备全虫抗原,以其免疫BALB/C小鼠。以50%PEG(MW4000,pH8.0)作融合剂。使免疫鼠脾细胞与S P2/0 Ag14(简称S 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系统筛选和克隆化,建立了9个分泌抗伊氏锥虫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他们分泌的McAb,4株为IgG1、1株为IgG3、另4株为IgM。9株McAb在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中均不形成沉淀线。用ELISA检测,这些细胞系培养上清和腹水与同源伊氏锥虫虫株抗原的滴度分别为1:64-1:1024和1:6.4×103-1:6.4×105;与泰氏锥虫和弓形虫抗原则全为阴性。用2个异源伊氏傩虫虫株抗原检测时,8株无任何交叉反应,8株与2个异源株均有交叉反应,另3株则只与1个异源株有交叉反应。用增值反应检查了5株IgG类McAb识别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除2株共同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外,另8株各自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