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中国10个地方蛋鸭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动态保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资源调查,查明了我国11个地方蛋鸭品种的保存现状,发现文登鸭已濒临灭绝,其他10个蛋鸭品种均处于正常保种状态。利用筛选出的2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对我国10个地方蛋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根据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各群体的平均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群体间的Ds遗传距离。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6个微卫星位点在10个鸭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高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10个鸭品种中,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514~0.617,各品种的杂合度均较高,最高的为三穗鸭,最低的是金定鸭;用UPGMA法对Ds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0个蛋鸭品种被聚为3类,福建省的山麻鸭、莆田黑鸭、连城白鸭聚为一类;湖北省的荆江麻鸭、恩施麻鸭和贵州省的三穗鸭聚为一类;山东省的微山麻鸭、湖南省的攸县麻鸭和浙江省的绍兴鸭聚为一类。根据调查结果及遗传多样性检测数据,分析了10个地方蛋鸭品种的保存状态,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3个地方鸭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用2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湖北3个地方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标准遗传距离(Ds)。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6个微卫星位点在3个鸭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高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3个鸭品种中,平均杂合度范围是0.596~0.603,各鸭种的杂合度都较高,最高的是荆江麻鸭(0.603),最低的是沔阳麻鸭,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PIC值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对Ds遗传距离的计算表明: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个鸭品种被聚为2类:荆江麻鸭和沔阳麻鸭为第1类;恩施麻鸭为第2类。这与各鸭品种的起源、分化、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为中国地方鸭品种种质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地方鸭品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我国11个地方蛋鸭品种的保存现状,发现文登黑鸭已经濒临灭绝,其他10个蛋鸭品种均处于正常保种状态。筛选2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我国10个地方蛋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s)。结果表明,10个蛋鸭品种中,平均杂合度范围是0.514~0.617,杂合度均较高,最高的是三穗鸭(0.617),最低的是金定鸭(0.514);多态信息含量最高是三穗鸭(0.535),最低的是金定鸭(0.435);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10个蛋鸭品种聚为3类。根据调查结果及遗传多样性检测数据,分析了10个地方蛋鸭品种的保存状态,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蛋鸭品种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6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结合PCR片段分析技术,对我国10个地方蛋鸭品种和1个引入蛋鸭品种进行了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检测。16个微卫星位点在11个蛋鸭品种中显示高度多态性。等位基因数、遗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等参数表明:我国地方蛋鸭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Structure程序在预先未标明品种起源的条件下准确推断出11个蛋鸭种群个体所属类别,并计算各个群体所属类别的基因组分数。Structure聚类图在K=3时将11个品种分为亚群Ⅰ(包括:荆江麻鸭、恩施麻鸭、三穗鸭、金定鸭和山麻鸭),亚群Ⅱ(包括:连城白鸭、绍兴鸭、微山麻鸭、莆田黑鸭和攸县麻鸭)和亚群Ⅲ(康贝尔鸭),这与11个蛋鸭品种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历史相吻合。11个蛋鸭品种群体中均存在具有复杂遗传基础的个体,迁移个体只分布在恩施麻鸭、山麻鸭和攸县麻鸭群体中。  相似文献   

5.
福建蛋鸭品种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福建3个地方蛋鸭品种和1个引进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了4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上平均为5.714 2个,各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3.494 9;各群体平均杂合度较高(0.514~0.668);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采用UPGMA方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将康贝尔鸭和金定鸭归为1类,莆田黑鸭和山麻鸭归为1类。  相似文献   

6.
利用前期双重抑制PCR技术分离得到的10个鸭微卫星标记,分析了13个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Nei氏遗传距离(DA)等遗传参数,并用类平均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座位中有7个具有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7个微卫星座位在13个品种中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5~12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02 3~0.601 5;各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407 0~0.707 0,说明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采用DA/UPGMA法聚类分析,13个鸭群体聚为3类:Ⅰ类为8个家鸭品种和樱桃谷鸭;Ⅱ类为野鸭类;Ⅲ类为番鸭独成一类。结果提示:各类鸭群体间的聚类关系与其来源、分化、地理分布基本一致,而且绿头野鸭和斑嘴鸭在家鸭品种形成过程中均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分析6个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系统评价润州凤头白鸭、连城白鸭、北京鸭、樱桃谷鸭、吉安红毛鸭和于田麻鸭6个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16个微卫星位点(STR分型技术)对6个鸭品种(各30只)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检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6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141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25~0.60之间,其中,9个座位为高度多态位点(PIC0.50),7个座位为中度多态位点(0.25PIC0.50);6个鸭品种在微卫星座位的平均杂合度在0.385 4~0.518 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润州凤头白鸭先与于田麻鸭聚为一类,再与连城白鸭聚为一类;北京鸭先与樱桃谷鸭聚为一类,再与吉安红毛鸭聚为一类。【结论】6个鸭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反映了中国地方鸭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选择多态性较好的6个微卫星标记,检测徐海鸡、东乡绿壳鸡、文昌鸡、茶花鸡、寿光鸡、藏鸡、鹿苑鸡、北京油鸡、淮南麻黄鸡、怀乡鸡、边鸡、尤溪麻鸡和固始鸡13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群体平均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遗传距离(DA)。结果表明:6个微卫星位点共有83个等位基因,且多态信息含量均为高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13个地方鸡品种杂合度均较高,大小为0.746 4~0.870 0;13个地方鸡品种的DA与DS遗传距离一致,但DA比DS距离大,利用UPGMA法对DA和DS的聚类结果相同,13个地方鸡品种被聚为2类,东乡绿壳鸡、茶花鸡、寿光鸡、怀乡鸡、淮南麻黄鸡、边鸡、文昌鸡、鹿苑鸡、北京油鸡和固始鸡聚为一类,徐海鸡、藏鸡和尤溪麻鸡聚为一类。这与鸡品种的分化与选育历史相一致,UPGMA聚类图能较正确地反映13个地方鸡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选取我国部分地方蛋鸭品种(攸县麻鸭、三穗鸭、金定鸭、麻旺鸭、绍兴鸭、荆江麻鸭、山麻鸭),对其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利用Microsatellite-Toolkit分析软件和Excel表格,实现对7个鸭品种的初步鉴别。【方法】以这7种鸭为试验对象,对所选取的5个微卫星DNA座位进行STR分型测序,统计品种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杂合度(He),辅以各品种共有的基因型对7个鸭品种进行初步鉴别。【结果】STR分型检测结果发现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62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29~0.622,其中,3个座位为高度多态位点(PIC0.50),2个座位为中度多态位点(0.25PIC0.50);7个鸭品种在微卫星座位的平均杂合度在0.27~0.61;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330~2.76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定鸭先与绍兴鸭聚为一类,再与荆江鸭聚为一类;山麻鸭与麻旺鸭聚为一类,攸县麻鸭与三穗鸭聚为一类;5个微卫星位点在7个鸭品种中均有共有基因型,统计不同位点共有基因型频率,绘制柱形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7个鸭品种的基因型频率各不相同。【结论】可以通过所选微卫星标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辅以各品种共有的基因型,从而达到初步鉴别7个鸭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微卫星标记技术对中国西南地区5个家鸭资源群体(云南麻鸭、三穗鸭、兴义鸭、建昌鸭、四川麻鸭)的遗传结构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都较高,最低的为四川麻鸭,最高的为三穗鸭,杂合度范围为0.567 9~0.616 5,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587 4;各鸭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19.86%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的差异。5个家鸭群体间的DA遗传距离较远,分化时间较长;NJ聚类结果表明5个家鸭资源聚为3类,聚类结果与这5个鸭种的地域分布和经济用途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云南6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选用30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云南省武定鸡、茶花鸡、云龙矮脚鸡、盐津乌骨鸡、腾冲雪鸡和西双版纳斗鸡共6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DA遗传距离。结果表明:30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4个微卫星位点在6个鸡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为高度多态,还有6个微卫星位点为中度多态,这些位点均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中;在6个品种中,武定鸡杂合度最低,为0.602 3,腾冲雪鸡杂合度最高,为0.668 9,杂合度的高低与PIC值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对DA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体型较小的茶花鸡与其他大中型鸡品种距离均较远。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6个鸡品种被聚为3类:云龙矮脚鸡、盐津乌骨鸡和武定鸡聚为一类;腾冲雪鸡和西双版纳斗鸡聚为一类;茶花鸡独自为一类,这与几个鸡品种的来源、分化、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重点保护地方鸡品种资源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应用30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我国重点保护的15个地方鸡品种资源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各群体的遗传参数,并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杂合度最高的是吐鲁番鸡,0.634;杂合度最低的是河南斗鸡,0.554。15个地方鸡品种的杂合度都较高,反映了这些品种的多种多型;对遗传距离DS的计算表明15个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分化时间较长;UPGMA的聚类分析将15个品种聚为3类,即:Ⅰ类为浦东鸡、茶花鸡、西双版纳斗鸡、漳州斗鸡、大骨鸡、丝羽乌骨鸡、仙居鸡、白耳黄鸡、北京油鸡、河南斗鸡、狼山鸡和吐鲁番斗鸡,Ⅱ类为清远麻鸡和鲁西斗鸡,第Ⅲ类只有藏鸡。通过微卫星标记对这些重点保护地方鸡品种资源遗传变异的分析说明了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各具特色,各保种场(区)应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相似文献   

13.
地方鸡种微卫星DNA指纹图谱建立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对我国19个地方鸡种保种群进行了遗传检测,构建了各个品种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通过计算各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基因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及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并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所研究鸡种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标记在19个地方鸡种保种群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基因,平均为9.2个,基因频率分布在0.013~0.838之间。19个地方鸡种平均杂合度在0.5824~0.7432之间。其中藏鸡最高,白耳鸡最低。20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5238~0.7023之间,均大于0.5,表现为高度多态性;19个鸡种聚为6类。各鸡种的遗传距离及聚类结果与所保存的地方鸡种的地理分布、现实状况是相吻合的,从而表明用该方法分析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江西4个地方鹅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选用31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江西4个地方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 IC)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A)。结果表明:31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5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鹅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中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4个鹅品种的杂合度都较高,平均杂合度为0.584 6~0.643 4,其中最高的是广丰白翎鹅(0.643 4),最低的是莲花白鹅,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P IC值的大小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用DA的U PGM 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个鹅品种被聚为3类,莲花白鹅与丰城灰鹅聚为第1类,广丰白翎鹅自聚为第2类,兴国灰鹅自聚为第3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湖南4个地方鹅品种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选用31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湖南4个地方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DA遗传距离.结果表明,31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5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鹅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中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4个鹅品种中,平均杂合度范围是0.5010 ~ 0.6705,各鹅种的杂合度都较高,最高的是酃县白鹅(0.6705),最低的是武冈铜鹅,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PIC值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对DA遗传距离的计算表明,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个鹅品种被聚为3类:道州黑鹅与酃县白鹅聚为第1类;武冈铜鹅自聚为第2类;溆浦鹅自聚为第3类.  相似文献   

16.
Twelve fluorescence-label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12 domestic duck breeds and 2 wild duck breed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and origin of Chinese domestic duck breeds. Gene frequency, 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 (N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s (PIC), inbreeding coefficient in population (Fis), standard genetic distance (Ds), and genetic distance (DA) were calculated by FSTAT and distanc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after the dates which were output from the Microsatellite-Toolkit softwar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12 domestic duck breeds and 2 wild duck breeds were analyzed by variance analysis.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UPGMA) and phylogenetic trees used for cluster analysis were struct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1 loci had medium- or high-level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e 12 loci, which could be efficiently used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genetic parameters of each population. The values of He were 0.5414 to 0.7343, those of PIC proved similar, and those of Fis were 0.1101 to 0.3381 among all populations. All breeds were clustered into three groups by UPGMA phylogenetic trees. Banzui duck was clustered into a separate group. Differences of the DA were analysed by t-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ce in DA between the 12 domestic duck breeds and Lvtou duck and the Banzui duck were very significant (P〈0.01), indicating that these 12 domestic duck breeds originated from Lvtou wild duck, but not Banzui du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