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对杉木种子发育生理及涩籽形成原因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胚的分化发育,雌配子体(胚乳)和胚的干质量、体积及生物分子(总核酸、蛋白质和类脂)含量均不断增加,一直持续到种子成熟。败育的杉木涩籽中存在着凝集素类物质,它的存在与败育无关,而在贮藏蛋白的形成中的作用。败能的杉木涩籽中只积累较多的脱落酸,说明了败育涩籽的衰败和失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减少杉木种子败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杉木幼胚发育过程中正常胚和败育胚的淀粉动态,分析了胚败育的原因。在发育正常的种子中,淀粉粒主要分布于胚体及其周围细胞中。在发育不正常的种子中,存在两种情况:1.胚自身的败育:在胚及胚柄系统中无淀粉颗粒分布,雌配子体中有或没有淀粉粒存在;2.雌配子体的败育:最初,胚系统发育正常,淀粉粒的分布与正常胚中一样:雌配子体中存在淀粉层;随着雌配子体细胞从边缘向中心萎缩区域的不断扩大,淀粉区消失,雌配子体死亡,最终导致胚的败育。前一种情况可能起因子自交衰退;后一种情况则可能是导致杉木涩粒形成的胚胎学原因。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可育珠鳞集生于球果中、上部,不育珠鳞集生于球果下部,两者分别占球果总鳞数的58.4%和41.6%。可育珠鳞中仅部分胚珠发育正常,其余呈不同形态的败育。胚珠败育发生在大孢子母细胞、雌配子体游离核及全细胞化的三个时期。败育胚珠占球果总鳞数的21.7%。花粉粒各发育阶段因低温冻害败育,导致花粉发芽率降低50%左右。由于异常气候的影响,造成胚珠败育和种实发育不良,使饱满种子显著少于正常年份。  相似文献   

4.
【目的】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内源激素在促进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冷白玉’枣4个重要发育阶段胚胎和果肉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4)、顺式脱落酸(c ABA)和反式脱落酸(t ABA)的动态变化,探究枣胚败育与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相互关系,为阐明枣胚败育机理提供证据,为败育胚的挽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处于原胚、小球形胚、球形胚、鱼雷形胚4个时期的‘冷白玉’枣为试材,监测幼果和幼胚发育状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枣果发育过程中正常胚、败育胚、胚正常果肉、胚败育果肉中IAA、GA4、c ABA、t ABA 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1)胚中IAA的含量显著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IAA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在败育胚中IA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胚正常果肉中IAA含量变化呈倒V字形,而胚败育果肉中呈正V字形。2)胚中GA4的含量明显低于果肉,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正常胚中GA4含量低于败育胚。胚发育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GA4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 c ABA在果肉和胚发育过程中均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在正常胚中,c ABA含量大于果肉中的含量;败育胚中,c ABA含量小于果肉中的含量。4)胚中t ABA的含量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t ABA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在败育胚中t ABA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后期高于正常胚。在果肉中,胚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的t ABA含量均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5)胚中低水平的GA4且较高水平的IAA,及后期低含量的t ABA、c ABA和较高的IAA/GA4比值有利于幼胚的正常发育。胚中IAA下降和t ABA增加及(GA4+IAA)/ABA比值下降是导致胚败育的重要因素。【结论】在枣幼胚发育前期,需要较高的生长类激素促进生长,而在发育后期胚中t ABA含量的增加可引起胚败育。  相似文献   

5.
杉木籽粒败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3~1985三年内,作者用100个家系精选后的种子做发芽试验,测定了种子的发芽能力,并对杉木籽粒败育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的雄性可育株和不育株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的雄性不育属于无花粉型。不育株叶色较正常可育株深绿,有曲枝现象,小孢子叶球“簇”苞片较早松开,小跑子囊也较早露出。雄性败育发生在孢原细胞到四分体时期。同一小孢子叶球上的小孢子发生和发育不一致。不育株输导组织结构的异常、小孢子囊壁中层细胞的增生和绒毡层过早解体及囊外的包被结构,是导致其败育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7.
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极小种群植物—云南蓝果树两性花的小孢子发育过程,以明确小孢子败育的原因和败育时期,为进一步拯救保护和研究云南蓝果树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蓝果树有一部分两性花小孢子正常发育,经过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四分体等时期,最后发育为成熟花粉粒;(2)败育的云南蓝果树两性花在形成四面体型四分体之前都能正常发育,在四分体时期不能分离或分离后不能正常发育,从而败育。研究认为,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是云南蓝果树两性花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败育的时期是四分体时期和单个小孢子时期。  相似文献   

8.
以种子败育型‘金田皇家无核’葡萄为试验材料,以‘金田蓝宝石’葡萄为对照,调查了花后不同时期果实单果粒重和种子数,并对种子的不完全败育和胚败育的过程进行了解剖观察。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金田皇家无核’葡萄种子败育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表现为:当果实成熟时,在果实内仅剩下极其细小的种子;另一种情况表现为:果实成熟的时候,种子内胚完全退化,种皮继续发育并且显著增厚,表现为透明且肉质化。在自然条件下‘金田皇家无核’的自交胚在授粉后60d左右开始出现胚退化现象;授粉后80~90d种子种皮异常加厚,此时,胚基本退化消失。  相似文献   

9.
1978年我们在浙江省首次发现杉木(Cunnighamia lanceolata)雄性不育株。本文对杉木雄性不育株的小孢子叶球进行了有关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面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的雄性不育属于无孢子型。造成雄性不育的直接原因是绒毡层的过早解体和小孢子母细胞不能完成减数分裂。雄性不育株的雌球花发育正常,并能正常开花、授粉和结籽。在小孢子发生和发育过程中,不育株小孢子叶球的呼吸强度明显低于可育株的小孢子叶球,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育株与可育株之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具有明显差异,前者的酶带数始终多于后者。作者认为,杉木不育株中可能存在雄性不育细胞质基因,通过影响或调节编码过氧化物酶的核基因的表达,或影响核基因遗传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核质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0.
提高球果出籽率是油松种子园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卢氏种子园结实初期胚珠败育率达到了70%,进入盛果期下降到45%。不同无性系间胚珠败育有很大差异,无性系间异交可配性、花期同步和自交是引起胚珠败育的主要因素。在结实初期辅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种子产量,进入盛期后无效,但可以改善种子的遗传组成,增加种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对斑克松母树施肥能降低其种子的败育率,并以显著地提高其种子的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对斑克松母树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试验表明,人工辅助粉能降低其种子败育率;不能提高种子千粒重,但能增加每个球果的种子粒数,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相似文献   

12.
四倍体刺槐的胚珠败育可分为3个阶段.初期败育:发生在花冠展开后5~30天之间,合子处于休眠状态,平均败育率为51.9%,败育胚珠体积较小、轻度至深度枯黄色,败育胚珠的有胚率为0,因而属无胚胚珠败育,发生原因可能与果实生理落果有关;中期败育:花冠展开后30~50天之间,球形原胚、心形胚已逐渐形成,平均败育率为30.3%,败育胚珠体积较小、表面部分枯黄色、周围有黄色透明液体,败育胚珠的有胚率为33.2%;后期败育:花冠展开50天后,子叶胚已逐渐形成,平均败育率为72.6%,败育胚珠干瘪、较小、棕黄色,败育胚珠的平均有胚率为70.8%;中、后期败育属有胚、无胚胚珠同时存在的胚珠败育,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幼胚的畸形死亡.花冠展开15天之后的胚珠发育期间,败育胚珠生长促进类内源激素(GA3,IAA)水平低于正常胚珠,生长抑制类内源激素(ABA)水平及ABA/(IAA+GA,)明显高于正常胚珠,因此,四倍体刺槐胚珠败育也可能与胚珠内源激素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对裸子植物中松柏目植物的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研究不少,研究材料证明从传粉开始到受精,中间需要一个时期,不同树种长短不一,如松属需13个月,金钱松属2个月,南洋杉6个月,落羽松3个月,紫杉1个月,水杉约3个半月。传粉至受精作用之间为期如此之长,在这期间,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或者雌、雄配子体发育不健全,停止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影响胚珠的正常发育,不能受精,不能形成胚。有些树种如水杉,在受精以后,形成发育完全的种子很少,多数胚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发生败育现象而导致瘪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授粉生物学特性研究方面的材  相似文献   

14.
提高油松种子园的种子产量,关键在于减少球果败育和提高球果出籽率。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球果败育与种子园的花粉产量无关;不同无性系球果败育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树冠上部的球果败育率显著低于树冠下部;在种子园开花初期,辅助授粉能显著提高球果出籽率。1988年卢氏种子园实施辅助授粉后,使球果出籽率提高1.14%,增产效益33.9%。辅助授粉对不同无性系提高球果出籽率的作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根据杉木球果的死亡特征归纳出9个致死因子即失踪、机械损伤、杉木球果麦蛾为害、长角岗缘蝽为害、杉木扁长蝽为害、其它虫害、病害、败育、其它死亡因子,并总结出杉木球果死亡因子的判断步骤。  相似文献   

16.
文冠果授粉习性和果实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工控制授粉方式对文冠果授粉特性、落果规律以及果实和种胚的发育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其落果原因。结果表明:文冠果不孕花新鲜花粉的活力可达93%以上,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在花柱中的伸长均正常,但自花授粉的果实在早期败育;人工授粉的正常果实发育与自然授粉果实发育相比,存在生长速度慢、果实小的现象;种胚发育的球形胚阶段与果实发育的转折点存在对应关系。推测:文冠果落果与是否完成受精作用以及后期的营养竞争有关,而球形胚时期是营养竞争和果实发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水晶蜜柚原产于马来西亚,是海南柚类的主栽品种之一,但有关水晶蜜柚果实无籽的原因未见报道,探究水晶蜜柚果实无籽原因可为蜜柚高效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水晶蜜柚的花粉活力与萌芽率、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花粉管伸长荧光显微观察、杂交实验、胚胎胚囊石蜡切片观察等细胞学角度研究水晶蜜柚果实的无籽机理。【结果】水晶蜜柚活力强的花粉76.58%,萌芽率88.48%;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但出现异常二分体和三分体现象;水晶蜜柚杂交的花粉管能伸长至子房并到达胚珠,完成受精作用,而自交的花粉管只能伸长到花柱中下部,到达不了子房,不能完成受精作用;水晶蜜柚胚胎胚囊石蜡切片显示不做处理和自交的胚胎发育一致,前期发育正常,能观察到胚胎从幼胚发育到鱼蕾形胚,鱼雷形胚时胚囊出现中空异常状态,珠柄消失;杂交的胚胎能从幼胚正常发育到子叶胚,珠柄未消失,有发育成种子的迹象;水晶蜜柚与三红蜜柚杂交的坐果率为21%,其自交和去雄套袋不授粉的坐果率只有3%和2%;杂交所得的果实的种子为饱满可育的种子,其自交和去雄套袋不授粉的种子为败育和退化的种子。【结论】水晶蜜柚花粉育性正常,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胚囊正常...  相似文献   

18.
利用胚培养的方法获得毛白杨实生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地区,由于毛白杨种子败育,因而以播种的方法获得实生苗非常困难,作者发现,其种子败育前,在一些胚株内能够形成心脏形或鱼雷形的幼胚,当以White培养基对幼胚及胚株进行培养时获得了毛白杨的实生苗。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授粉条件下,观察了小叶杨有性生殖过程的形态发育及其持续时间,结果如下:除正常花粉外,有异常和败育花粉,但不影响传粉和受精。胚珠倒生,单珠被,厚珠心,蓼型胚囊,珠孔受精,核型胚乳,胚的发育属柳叶菜型,种缨由胎座表皮细胞发育而成,柱头属湿型,花柱是实心的。人工授粉后4小时,花粉粒90%以上萌发,授粉后48小时,花粉管到达胚囊,双受精作用发生在授粉后3—6天,胚乳游离核时期持续约15—18天,但从胚乳游离核到胚乳细胞全部形成只需2—3天,合子“休眠”6—10天,原胚期约10天,心形期和鱼雷期各约2天,幼胚后期发育迅速,胚体由占种子内全长的1/3至充满整个种子只需5—6天。从授粉到种子成熟,历时约一个月。  相似文献   

20.
聚果榕果内种子季节变化与聚果榕小蜂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聚果榕与聚果榕小蜂有着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榕小蜂进聚果榕果内 ,结果表现为 2方面 :1)对长柱小花传粉受精后产生榕树种子 ,使聚果榕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 ;2 )在短柱花内产卵形成瘿花 ,产生榕小蜂后代 ,植食性 ,最后发育为聚果榕小蜂 ,并作为榕树传粉的媒体。对西双版纳地区 2个样地内不同季节的聚果榕果进行了 3年的连续解剖观察 ,统计了雄花期榕果内瘿花、种子、败育花的数量 ,比较了 3年中旱季和雨季各种小花的比率。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 ,各种小花的比率不同。旱季的 1月和 11月 ,聚果榕产生的种子量最多 ,雨季末期的 9— 10月份次之 ,产生种子量最低的是 3月份。旱季和雨季 ,瘿花的寄生比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不同月份之间差别较大 ,寄生率最高在旱季的 1月份和雨季初期 5月份 ,最低是在 3月份。长花柱雌花和短花柱雌花的败育率 ,在气温最低的月份 (1— 2月 )和雨量最多的月份 (7— 8月 )结的榕果内最高 ,在雨季初期 (5月 )和旱季初期 (11月 )结的榕果内最低。造成聚果榕果小花败育的主要因素是低温、多雨的气候。除聚果榕小蜂外 ,榕果内还有造瘿类和重寄生 2类非传粉小蜂 ,它们对聚果榕的种子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