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2%武夷菌素水剂在农业生产上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在烟台芝罘福地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施试验剂量范围内的2%武夷菌素水剂能很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防治效果较好。建议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用2%武夷菌素水剂有效成分量53~100 g/hm2,制剂量177~333 g/667 m2,兑水50 L/667 m2进行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间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相似文献   

2.
1保护地蔬菜病虫为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保护地蔬菜病害重于虫害。以保护地黄瓜为例,常见病害有苗期的猝倒病、立枯病、沤根、根腐病、灰霉病等,这些苗期病害常常造成死苗或毁种。黄瓜生长生育期会发生霜霉病、角斑病、灰霉病、黑星病、病毒病、枯萎病、白粉病等。对黄瓜产量和品质造成大的影响的还是以黄瓜霜霉病、角斑病、灰霉病以及黄瓜黑星病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防治黄瓜白粉病,开展了30%戊唑醇·嘧菌酯悬浮剂、250g/l戊唑醇悬浮剂、250g/l嘧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醇·嘧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剂量为35g/667m2、45g/667m2时,第1次药后7d,防效分别为73.72%、78.30%,第2次药后10d,防效分别为70.45%、75.20%。推荐生产上使用制剂量为35~45g/667m2。  相似文献   

4.
<正>有种植户来信反映:设施瓜果蔬菜白粉病发病严重,常规的杀菌剂效果不太理想又会造成农药残留,影响瓜果品质,卖不上价钱。现在市场上药剂名目繁多,不知哪种药剂防效更高一点、更安全一点。白粉病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在设施栽培的瓜果和草莓上尤为严重。防治上要注重发病初期的控制,以防病害的流行暴发:药剂选择要遵循见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低抗药性的原则。应用生物农药绿蛇1%蛇床子素水乳剂可以满足这一生产要求。经多年试验示范推广,1%蛇床子素水乳剂400~600倍液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显著,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对  相似文献   

5.
<正>烟粉虱的防治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因此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显著降低。苏云金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提速(苏云金杆菌片剂)是科学防治烟粉虱,确保保护地蔬菜安全生产的主要药剂。1试验目的本试验采用生物杀虫剂——提速防治保护地黄瓜烟粉虱,为该药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合理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设计供试作物为保护地黄瓜,防治对象为烟粉虱。试验药剂为提速片剂。试验设在承德县六沟镇中六沟村。  相似文献   

6.
<正>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常遇到农药选用问题,正确选择病虫害防治药物,可以减少农药的喷施次数,提高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降低农药对蔬菜的污染程度,提高蔬菜的安全系数。一、蔬菜虫害首选药物1.鳞翅目害虫:应首选喷用灭幼脲、氟虫腈、茚虫威,其中对烟粉虱可喷用啶虫脒混噻嗪酮。  相似文献   

7.
<正>通过试验对塑料大棚设施黄瓜开展绿色生产,选择安全、有效、无污染农药品种,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生产环节农药对黄瓜产品、设施生态环境的污染,探索塑料大棚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准确、合理地选用农药,以及有效控制农药使用剂量、次数的方法,从而为指导绿色蔬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冬季和早春蔬菜大棚常处于密闭状态,自然通风条件差,导致棚内湿度大,极易发生病害,用农药防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病菌还会产生抗药性,使得防效越来越差。为了预防蔬菜白粉病、灰霉病和霜霉病等病害的发生,减少喷药次数,降低病害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9.
<正>灰霉病是江苏省冬季设施蔬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番茄、辣椒、黄瓜、西葫芦、韭菜、莴苣等。该病是典型的低温高湿病害,冬春季设施蔬菜棚内湿度大、温度低,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侵染危害,雨雪天气更易加重病害流行,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因此,抓好越冬设施蔬菜灰霉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非常重要。冬季设施蔬菜灰霉病防控要协调运用农业、物理和生物各种防治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投入量,保证设施蔬菜生产安全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一种生物诱抗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及对诱导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 ,BRI)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抗性相关诱导酶的影响,进行了盆栽接种和诱导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施用诱抗剂浓度越高和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喷施诱抗剂10μg/mL、20μg/mL和100μg/mL 24h后,接种病菌72h后,防病效果分别达59.91%、85.02%和89.43%;每隔24h喷施100μg/mL1次、2次、3次和4次,72h后,防治效果分别达80.32%、98.23%、98.30%和100.00%。诱抗剂提高了黄瓜叶片中的POD、SOD、PAL和CAT等防御相关酶活性,至第5-7天仍然持很高水平,其中PAL活性至第9天仍达空白对照的4.37倍。  相似文献   

11.
Ts-86提取物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试了中草药Ts-86提取物对黄瓜白粉病菌的保护活性,并对其稳定性、持效期及抑菌谱等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Ts-86提取物的50倍液防效达93.04%,与粉锈宁(15% WP)1000倍液防效相当;其酸碱稳定性与热稳定性较差,只在中性或微酸微碱条件下活性较高,且经100℃处理的活性最高,而且其光稳定性很好;保护作用的持效期可达3天;抑菌谱相对广泛。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微生物杀菌剂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试验采用5个黄瓜品种:‘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津玉168’、‘雪白黄瓜’。采用盆栽法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在山东、四川分别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津玉168’、‘雪白黄瓜’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盆栽法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黄瓜植株的安全性。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值为0.267亿孢子/mL,室内活性较强;山东、四川两地贝莱斯芽孢杆菌防治‘津玉168’、‘雪白黄瓜’黄瓜白粉病2次药后14 d防效为62.08%~75.58%,与对照药剂相比防效更好;200亿孢子/g贝莱斯芽孢杆菌可溶粒剂3000、6000、12000 g a.i./hm2对‘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黄瓜生长抑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安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室内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对黄瓜植株相对安全,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以农药的速效性、持效性及对幼苗的安全性为判定指标,筛选适合山银花白粉病的用药技术。比较3种药剂5%壳寡糖(氨基寡糖素)水剂、10%己唑醇悬浮剂、50%硫悬浮剂及其复配使用对山银花白粉病第1次施药后7天、第2次施药后7天以及14天的防治效果。在第1次施药后7天、第2次施药后7天以及14天,不同药剂处理间山银花白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清水对照,防治效果以5%壳寡糖水剂+10%己唑醇悬浮剂处理最好,在第2次施药后14天达到89.13%。50%硫悬浮剂和5%壳寡糖水剂+50%硫悬浮剂防治效果较差,但其防治效果仍分别达到81.71%和80.80%。选取的3种药剂及其复配对山银花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生物农药壳寡糖与己唑醇复配使用时可以降低己唑醇使用量,且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4.
筛选防治瓜类白粉病的高效药剂,明确吡唑萘菌胺及混剂对苦瓜、西葫芦、甜瓜、西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瓜类白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用药方案。参考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30—2000进行连续3年田间药效试验。11.2%吡唑萘菌胺EC 67.2 g(a.i.)/hm2(制剂600 mL/hm2)、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87~261 g(a.i.)/hm2(制剂300~900 m L/hm2)在白粉病初发时兑水675 L/hm2喷雾施药,根据不同作物及病害发展情况,连续施用2~4次,施药间隔期7~14天,防效可达80%以上,持效期可达10~14天,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0%醚菌酯·啶酰菌胺SC、10%苯醚甲环唑WG、25%三唑酮WP或12.5%腈菌唑EC的常规用量。11.2%吡唑萘菌胺EC和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对苦瓜、西葫芦、甜瓜、西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安全高效,增产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研发登记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Visual assessment, black & white image analysis and colour image analysis of the severity of powdery mildew (Sphaerotheca fuliginea) infection on leaves of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were compared. The extent of infection with powdery mildew was expressed as the number of spores per cm2. Statistical treatment of the data showed colour image analysis to be superior to the other two methods of evaluation. Major veins, light reflections and variations in the colour of leaves can degrade the accuracy of colour image analysis somewhat. These problems are, however, surmountable. Colour image analysis qualifies as a valuable new tool for accurate, objective, reproducible and detaile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isease on leaves of plants.Abbreviations H hue - I intensity - IA image analysis - PM powdery mildew - S saturation  相似文献   

16.
黄瓜叶片白粉病染病程度的判定,对于确定病灾预防措施意义重大。笔者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叶片病斑进行有效识别,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完成对叶片染病状态的模式分类。根据病斑的规模及面积分布提出了白斑区域面积比、平均白斑面积、白斑覆盖率等特征参数,借助这3个特征参数实现了叶片染病程度的定量分析,并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完成了对叶片染病状态的模式分类。4类白斑叶片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88%、91%、92%、94%。  相似文献   

17.
黄瓜白粉病的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黄瓜白粉病的生防资源,与三七根腐病菌、禾谷镰刀菌和柑橘炭疽病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从25株黄瓜根际土细菌和91株烟草内生细菌中筛选出具拮抗功能的菌株;以盆栽试验从拮抗功能菌株中筛选能够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生防菌株;用PCR扩增生防菌株的gyrB基因,结合菌株的菌落形态和部分生理生化特征,确定生防菌株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在116株对峙培养细菌中,18株对三七根腐病菌、禾谷镰刀菌和柑橘炭疽病菌有较好拮抗效果。在盆栽试验中,烟草内生菌YN-201490和黄瓜根际菌株WL-1对黄瓜白粉病防效较好,其中YN-201490的1.81×108 cfu/mL和WL-1的1.6×108 cfu/mL稀释液连续施用3次后的防效分别达64.86%和61.26%。最终YN-201490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WL-1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8.
黄瓜重要病害抗性遗传规律及相关分子 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病性是黄瓜重要的经济性状,该文概述了黄瓜枯萎病、白粉病和三种病毒病五种重要病害的抗性遗传规律以及相关分子标记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前分子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研究品种混种对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以及对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可为利用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选用抗病性不同、遗传背景有较大差异的8个小麦生产品种,按每个组合3~8个品种进行田间混种,人工接种白粉菌混合菌株,比较品种混种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害流行曲线下面积以及小麦产量、粗蛋白含量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种组分品种的数量对防效有影响,其中以4个品种混种的防病效果最好,但当品种数达到7个及以上时,混种也显示出较好的控病效果。2011—2012年度混种组合中有防效的占42.4%,相对防效为1.2%~26.8%,约50%的混种组合表现增产,增产幅度为0.2%~14.6%;2012—2013年度有防治效果的组合占75.0%,相对防效1.8%~45.4%,约71%的混种组合表现增产,增产范围为0.9%~16.6%。供试品种中周麦18总体表现最好,并且与其他品种混种后对控制小麦白粉病、增加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均有正向效应。不同混种组分品种间存在互作,其互作对病害控制及产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