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2015—2016年,贵州省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了十个小麦新品种,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毕节市海拔1 450~1 650 m的生态区域,土地肥力中上等的地块,综合考虑各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适宜推广的小麦新品种有黔麦18、内麦8号和贵农25,产量表现最好的品种是黔麦18。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藜麦品种在东乡地区的适应性与丰产性表现,以期筛选出适合东乡地区种植推广的藜麦品种,对引进和自育的14个藜麦品种在东乡不同生态区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老庄村试点,品种陇藜1号(CK)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丰产性,陇藜5号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较好的丰产性;在米家村试点和南阳洼村试点,陇藜5号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丰产性。陇藜5号表现出优异的早熟特性,籽粒品相也优于陇藜1号。综合评价认为,陇藜5号在东乡半干旱地区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5个杂交油菜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油研817’产量表现最好(215.6 kg/667 m2),此‘油研50’增产21.3%,其次是‘黔油29号’(171.1 kg/667 m2).建议‘油研817’、‘油研50’和‘黔油29号’3个品种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海拔800 m2左右区域内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4.
‘安麦8号’是安顺市农科院于2004年用‘黔麦15号’与‘安麦5号’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常规小麦品种,属半冬性弱筋小麦。该品种具有稳产性、抗病性、适应性强等特点。2012—2014年两度年区试平均产量为4245.00 kg/hm~2,2013—2014年度参加贵州省小麦生产示范产量为3990.0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1.68%。适宜贵州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5.
‘遵辣8号’是遵义市农科院选育的遵义朝天椒类型地方常规品种,2014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在贵州省2年的区域示范中,表现出辣味始终、粗脂肪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适当、产量高等特点。为提升黔北地区的辣椒科技含量,促使遵辣8号的推广应用,通过宣传发动、试点示范、资金补助等方法,示范带动种植1200 hm2,收获干椒447.2万kg,产值达到8944万元,增收产值达到1600万元,户均增收10610元。示范表明,‘遵辣8号’丰产、优质性状表现稳定,可加大推广种植力度。  相似文献   

6.
鉴定玉米新品种(组合)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为品种在大田推广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开展西南区玉米品种绿色通道试验筛选了汉玉99、中垦玉708、汉玉87、锦玉1号,4个品种产量高、抗性强、生育期适中,建议在黔东南地区可作下一年推广和示范。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黔麦17号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育成的常规小麦品种,父本为P36,母本为1726,于2003年选育成功,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麦2007005号)。平均产量330.4kg/667m^2,容重791g/L,蛋白质含量14.50%,湿面筋含量29.03%,中抗条锈病、白粉病,高抗叶锈病,抗倒伏能力强,适宜在贵州省与及相似气候生态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每年通过贵州省审定的玉米品种有几十个,但都存在推广年限短、区域狭窄、单个品种推广面积小问题。基于此,通过对安单三号杂交玉米品种广适性的研究,分析其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方面,希望对今后杂交玉米品种育种方向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兰州市皋兰县城关镇明星村(海拔1 754 m)、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海拔1 879 m)和永登县柳树镇柳树村 (海拔2 032 m)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巡天1102、金穗3号和龙源3号)和6个熟期接近的大豆品种(系)(冀豆17、中黄30、齐黄36、陇黄2号、晋豆19和XD2015-6)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筛选兰州市不同海拔条件下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大豆间作品种,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因生育特性的差异,各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间作玉米品种金穗3号在皋兰、榆中和永登表现均最好,产量平均分别为12 561.8 kg/hm2、11 954.3 kg/hm2和11 011.8 kg/hm2,间作大豆品种晋豆19在皋兰和榆中产量最高,分别为1 941.7 kg/hm2和1 691.7 kg/hm2;中黄30和XD2015-6在较高海拔的永登县则表现较好,产量分别是1 523.1、1 505.2 kg/hm2。综合考虑玉米、大豆适宜机械收获的农艺指标及产值和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选用玉米品种金穗3号和大豆品种中黄30或XD2015-6间作组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在甘南州海拔2 750 m的高寒阴湿区对引进的9个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系)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露地栽培条件下,以冠油杂812平均折合产量最高,为4 155 kg/hm2,较对照品种青杂7号增产14.46%;其次是华油杂137,平均折合产量为3 965 kg/hm2,较对照品种青杂7号增产9.23%;圣光167、黔油早1号平均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对照品种青杂7号增产7.85%、4.54%。4个品种综合性状良好,丰产及适应性好,可在甘南州海拔2 750 m以下的高寒阴湿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对黔0838、黔0937、兴0217、绵麦301、贵农14-9、安2016-3、贵农19(CK)和贵农13-2在黔东南州地区不同生态类型地区进行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等方面的试验鉴定,并确定其利用价值,为品种的审定、示范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6年在贵州省大方县根据杂交玉米新品种株叶型的分类,开展了"紧凑型"与"平展型"2组新品种筛选试验。初步结果:1)在5个紧凑型杂交玉米参试品种中,667 m~2产量最高的是奥玉28,为722.58 kg,其次是渝单5号,为721.47 kg,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鄂玉10号;且奥玉28、渝单5号主要性状良好,生育期适中,建议可在毕节市海拔1 350~1 650 m区域推广应用。2)在7个平展型杂交玉米参试品种中,667 m~2产量最高的是中单808(796.53 kg),比对照品种(毕单17)增产53.55%;盛农3号、毕单18、雅玉889产量表现也很好,比对照增产44.74%~48.97%;所有参试品种均比对照极显著增产。中单808、盛农3号、毕单18、雅玉889这四个品种,主要性状良好,生育期适中,建议可在毕节市海拔1 350~1 650 m的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2020年,在重庆市铜梁区对基于氮肥减施20%试验条件下的36个玉米新品种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间比法比较其产量,并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评判机收综合适应性,旨在筛选适宜西南地区种植的机收类型玉米新品种,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步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29个品种增产,增产率1.98%~64.94%,7个品种减产,减产率4.23%~24.48%;机收综合适应性表现较好的品种分别为雅玉6188、真玉2369、渝单8075、黔543、正昊玉201及湘荟玉1号,不仅产量较高,且抗倒性、穗位整齐度、机收质量均较好。认为在重庆独特丘陵地貌及气候特点区域,宜机收玉米品种不仅需要产量较高,还需具有抗倒力强、籽粒含水率较低等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14.
贺油系列花生品种由贺州市农科所育成,试验表明,品种不同其特征特性、适应性、抗病性及产量水平有差异,各参试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倒、耐旱、耐涝性和中抗青枯病(除贺油11号外),荚果皮薄仁大,出仁率高,产量均比汕油523高,增幅在0.02% ~12.90%,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5个红肉火龙果品种引种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引进的5个红肉火龙果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和品质测定,从生长习性、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营养性等方面对不同品种火龙果进行比较。试验表明:软枝大红、桂热1号、金都1号、桂红龙1号、美龙2号具有速生、早产、丰产、质优等特性,并具抗风、抗病虫害的能力、采收期长,适合在广西宾阳县栽培,为当地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甘蔗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各试点的代表性,对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品种的区域分布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AMMI模型和HA-GGE双标图对2014年国家甘蔗第10轮区域试验11个品种和13个试点的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数据进行产量稳定性和丰产性分析,评价试点的代表性和分辨力。结果表明: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在不同品种和试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和试点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福农40号’综合表现最佳,是产量高、丰产性好且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的稳定性均较强的品种;‘云蔗08-2060’的产量略低于‘福农40号’,但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的稳定性强于‘福农40号’;与对照品种‘ROC22’相比,‘粤甘43号’、‘粤甘46号’和‘闽糖02-205’的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较高,稳定性中等,‘福农40号’、‘粤甘43号’、‘粤甘46号’和‘云蔗08-2060’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在适宜蔗区推广应用。综合AMMI和HA-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广东遂溪、云南开远和福建福州具有较高的地点分辨力和试点代表性。因此,AMMI和HA-GGE双标图的综合运用,可更准确直观地评价出各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分辨力和代表性。本研究可为甘蔗新品种的鉴定与推广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藜麦品种(系)在寒旱山区的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不同藜麦品种在寒旱山区的适应性与丰产性,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藜麦品种。以陇藜1号、陇藜4号为对照,对引进的8个藜麦品种(系)在天祝县松山镇进行种植试验。结果表明,8个藜麦品种(系)均能成熟,折合产量为1 529.02~3 391.76 kg/hm2,其中LYLM-5折合产量最高,为3 391.76 kg/hm2,较对照品种陇黎1号、陇黎4号分别增产13.79%、20.98%;青藜4号、蒙藜4号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313.53、3 255.1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黎1号分别增产11.16%、9.20%,较对照品种陇黎4号分别增产18.19%、16.11%;黑藜1号、GSQ-9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最差。综合评价认为,LYLM-5、蒙藜4号适宜在天祝县松山镇范围内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品种的高产稳产和广适性一直是产量育种的主要目标,而农作物品种多环境试验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增加了广适性品种选育的难度,科学评价品种的高产稳产和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效率。本研究采用GGEbiplot~?软件分析了2012—2013年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鄂杂棉30’等参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并采用"成对比较"功能图比较了‘鄂杂棉30’与对照品种‘鄂杂棉10号’在目标区域的适应性表现。结果表明:1)‘鄂杂棉30’在两年多环境品种试验中的丰产性突出,稳产性表现优良。2)‘鄂杂棉30’在两年区域试验中的高产稳产性综合表现(即理想指数)显著优于对照品种‘鄂杂棉10号’及其余各参试品种。3)‘鄂杂棉30’为所有参试品种中适应性最广的品种,其最适宜种植区域涵盖了长江流域大部分棉区。4)‘鄂杂棉30’在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棉区都比对照品种更有产量优势,同时也优于其余参试品种,在长江流域棉区种植优势明显。本研究展示了GGE双标图在品种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分析和适宜种植区域划分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明确了‘鄂杂棉30’是兼备丰产性、稳定性和广适性的理想品种,可为‘鄂杂棉30’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作物品种的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9.
辐射与杂交相结合选育大花生新品种花育16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花育 1 6号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采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及适应性广的大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在产量比当前生产上推广的高产品种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 ,其籽仁色泽、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内在品质和外观明显得到改良 ,且抗旱耐涝性及抗病性等综合抗逆性状较为平衡 ,在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份均表现突出 ,是一个可在我国北方大花生产区广泛推广利用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观察比较甜杨桃一号、B10、B17、红杨桃4个杨桃品种的物候期和果实性状,对其在崇左地区的生长结果表现及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甜杨桃一号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果大、单果重可达500 g,外观光亮,味清甜多汁、风味极佳,品质好,在引种4个杨桃品种中综合性状最好,红杨桃其次,这2个品种可在崇左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