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自2010年在我国首次报道以来,已迅速传遍我国各大水禽养殖地区,给水禽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鸭坦布苏病毒在多年来不断发生变异,给防治带来困难。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王桂军教授课题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强毒力鸭坦布苏病毒在我国出现,并首次在雏鹅中传播。王桂军教授课题组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鹅群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养鸭大国,在众多鸭易感疫病中,鸭坦布苏病毒是最新发现的疫病,该病毒快速传播,导致养鸭业经济受到巨大损失.鸭坦布苏病毒是由黄病毒科的坦布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快、发病急、死淘率高等特点.肉鸭和蛋鸭是该病毒的主要受感染群体,肉鸭感染后会出现站立不稳、倒地不起、头部震颤等神经症状,淘汰率为15%...  相似文献   

3.
<正>坦布苏病毒感染是我国于2010年新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以雏鸭、育成鸭脑炎、产蛋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该病的病原为黄病毒属中的坦布苏病毒(TMUV)。一、病原体黄病毒属是一大群具有包膜的  相似文献   

4.
自肝脏表现不规则出血的白羽半番肉鸭脏器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ZZ40株),经(RT-)PCR检测为鸭坦布苏病毒,可被鸭坦布苏病毒高免阳性血清特异性中和。应用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引物从该株病毒基因组中成功获得结构蛋白基因片段,该片段与近年来我国分离的禽源坦布苏病毒株核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9.1%以上,而与蚊媒源坦布苏病毒MM-1775株同源性仅为88.6%;分子进化分析表明该株病毒与BYD-1等近年来的鸭坦布苏病毒分离株共处于一个进化分支。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白羽半番肉鸭存在坦布苏病毒感染,且该分离毒株的抗原性与我国早期分离于种(蛋)鸭的坦布苏病毒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鸭坦布苏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可引起种(蛋)鸭高热、采食量和产蛋量骤降的新病毒。本研究以麻鸭为动物模型,测定麻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其免疫器官指数、重组H5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病毒弱毒活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会侵害麻鸭的免疫器官,第1~3d脾脏明显肿大,第7~10d试验组胸腺指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第1~14d法氏囊出现萎缩;与仅免疫疫苗的对照组鸭相比,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再注射疫苗的试验组鸭产生抗体的时间延迟、抗体的峰值降低,抗体下降加快,且在整个试验期内产生的抗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鸭的抗体水平,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可抑制鸭对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部分地区鸡感染禽坦布苏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鸡群感染禽坦布苏病毒的情况,应用已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 )对2010年12月至2013年9月近3年内采自福建、江西、浙江、广东4省发生产蛋异常鸡场的开产海兰蛋鸡、后备海兰蛋鸡2300份血清样品进行禽坦布苏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开产蛋鸡血清样品的禽坦布苏病毒抗体阳性率为43.4%,而后备蛋鸡为19.9%;在开产蛋鸡中,以福建省的阳性率最高,为60.7%,而在后备蛋鸡中则以广东省最高,为37.2%。4省采集的蛋鸡血清样品中均检出禽坦布苏病毒抗体,且开产蛋鸡的阳性率高于后备蛋鸡,揭示福建、江西、浙江、广东4省海兰蛋鸡在不同程度上感染禽坦布苏病毒,研究结果可为以上地区乃至我国鸡群做好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引起蛋鸭产蛋下降的病毒病,自2011年来以建立的(RT-)PCR方法对我国部分省(区)临床调查采集和送检的表现产蛋下降蛋鸭样品进行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禽1型副粘病毒和鸭瘟病毒检测,结果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5.1%(212/843)、27.7%(298/1076)、9.3%(46/495)和1.3%(8/614),其中鸭坦布苏病毒病和禽流感是危害我国蛋鸭养殖业的主要疫病;经对549份后备未开产蛋鸭组织样品进行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检测发现其阳性率为40.8%,按年份统计以2015年的阳性感染率最高达70.5%。以上检测结果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鸭坦布苏病毒不仅严重危害我国开产蛋鸭群导致产蛋量急剧下降,还严重危害后备未开产蛋鸭群,表现迟开产、产蛋率不稳定、产蛋率持续走低或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等多种产蛋异常现象,表明我国蛋鸭群存在严重的坦布苏病毒早期感染问题,应引起我国蛋鸭养殖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种番鸭是否感染禽坦布苏病毒颇受国内学者关注。本研究于国内外首次自表现产蛋下降的种番鸭卵巢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WYZLJ-1359株),经RT-PCR方法鉴定为禽坦布苏病毒。经比较分析该病毒与我国其他禽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表明,种番鸭源分离株WYZLJ-1359主要分子特征未出现变异,与2010年以来我国分离的其他禽源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8.4%以上,且亲缘关系非常近,遗传距离均在1.8%以下,远低于与2000年以前分离的坦布苏病毒分离株之间的遗传距离。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宿主在不断增加,但病毒在不同品种家禽的传播过程中遗传较为稳定,基因组未出现基因的缺失或插入等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9.
对一例疑似坦布苏病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6日龄鸡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用套氏RT-PCR方法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病毒、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经鉴定为坦布苏病毒,与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核苷酸同源性达99%;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菌对鸡的回归试验显示,0.1mL的菌液可致20周龄SPF鸡死亡;对6周龄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含约10 CFU的毒液即可在24h内致其4/4死亡。  相似文献   

10.
对一例疑似坦布苏病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6日龄鸡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用套氏RT-PCR方法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病毒、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经鉴定为坦布苏病毒,与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核苷酸同源性达99%;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菌对鸡的回归试验显示,0.1mL的菌液可致20周龄SPF鸡死亡;对6周龄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含约10 CFU的毒液即可在24h内致其4/4死亡。  相似文献   

11.
鉴于上海某鸭场成年种鸭出现产蛋率下降、死亡率升高的现象,为有效解决此问题,通过鸭/鸡胚接种,进行了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对分离的病毒进行了鉴定,最终基本确诊为鸭新城疫和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新城疫病毒引起鸭群抵抗力下降,导致并发坦布苏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赵瑞宏  张丹俊  潘孝成  戴银  胡晓苗  侯宏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52-11052,11063
[目的]分析雏鸭发病原因,为临床上诊断雏鸭坦布苏病毒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发病雏鸭进行疫情调查,将采集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对采集的病料和分离的鸡胚尿囊液进行RT—PCR鉴定。[结果]对病料和鸡胚尿囊液进行鸭坦布苏病毒RT-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结论]分离的病毒是鸭坦布苏病毒,此次雏鸭发病的原因是鸭坦布苏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原核表达的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对于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利用IPTG诱导重组大肠杆菌表达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Anti-FLAG M2 Affinity Gel纯化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后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仅有单一目的条带。免疫组小鼠血清ELISA效价均达4.67±0.11(lg10)。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小鼠体质量在攻毒9 d后高于对照组,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免疫组小鼠脑、肝脏、脾脏组织中坦布苏病毒核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使用原核表达的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免疫可诱导产生高水平抗体,并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力,为开发有效的坦布苏病毒亚单位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拓展对坦布苏病毒受体的认知,为研究其在鸭体内的感染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取9日龄SPF鸭胚制备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待细胞长成单层后提取DEF膜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试验筛选出DEF膜蛋白中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的蛋白,经病毒辅覆蛋白结合分析(VOPBA)验证后通过LC-MSMS质谱分析进行鉴定;同时人工合成鸭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序列的开放阅读框(1905 bp),构建重组质粒pET32a-HSP70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鸭HSP70血清,与DEF细胞共孵育后接种坦布苏病毒,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抗血清对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DEF膜蛋白中分子量约70 kD的蛋白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经LC-MSMS质谱分析和序列比对可确定该蛋白即为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重组质粒pET32a-HSP70的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4 h后,SDS-PAGE检测发现在分子量约85 kD处出现目的蛋白条带,获得的重组鸭HSP70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进行表达,且能与His标签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以重组鸭HSP70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抗鸭HSP70血清可封闭DEF细胞上的HSP70,而竞争性抑制坦布苏病毒感染.[结论]HSP70是坦布苏病毒感染DEF细胞的受体,可作为新的靶点用于抗坦布苏病毒药物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禽坦布苏病毒E囊膜蛋白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纯化的禽坦布苏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2株杂交瘤细胞株(2F6和4E11),其分泌的单抗效价可达1∶64 000,并可有效识别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原核表达的囊膜E经SDS-PAGE电泳后可与单抗进行Western-blot发生反应,初步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禽坦布苏病毒E蛋白单抗,为该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新型诊断方法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2011年江门新会区某养鸭场产蛋下降鸭群中分离出1株鸭坦布苏病毒,命名为JM株。经RT-PCR检测、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及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该病毒是引起该场蛋鸭群产蛋下降的病原。对该病毒E基因进行序列对比、进化分析后发现,JM株与我国华东地区最早发生的鸭坦布苏病毒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性达99.1%以上,表明该病毒可能来自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17.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病自2010年开始在我国流行,该病能引起蛋鸭产蛋率骤降、肉鸭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该病暴发以来,DTMUV迅速蔓延至我国大部分鸭养殖地区以及临近的东南亚地区。DTMUV宿主范围广泛,除了感染鸭、鹅等水禽和鸡、麻雀等其他禽类外,也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近年来研究人员在DTMUV相关的流行病学、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综述了DTMUV病原学、流行特点、病毒感染引起的天然免疫反应以及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DTMUV的深入研究及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经肌肉注射途径人工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110日龄麻鸭为试验材料,研究感染麻鸭的眼观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发现,感染麻鸭的眼观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组织学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卵泡颗粒细胞坏死,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卵黄液溶解;肝脏间质结缔组织及胆管增生;肝脏、胰腺、肾脏、腺胃中淋巴细胞浸润;肠道呈卡他性肠炎。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麻鸭以卵巢病变为特征,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等症状。  相似文献   

19.
采用SPF鸡胚与vero细胞传代接种法,从江苏某蛋鸡场临床表现为产蛋下降、卵泡萎缩、全身多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发病鸡肝脏、卵巢病料组织中分离一株病毒。该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鹅红细胞, 并对乙醚、氯仿敏感;病毒核酸为RNA;PCR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用坦布苏病毒特异引物扩增为阳性, 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与GenBank上登录和实验室保存的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分离毒(SN01)可能是一种新的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坦布苏病毒属,暂称为鸡源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20.
刘月焕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4):2792-2795
中国是世界水禽生产和消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禽产业发展速度较快,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1],产肉量、产蛋量和产绒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截止2014年,中国鸭、鹅存栏量分别为6.56亿只和 2.73亿只,分别占世界鸭、鹅总存栏量的58%和 83%,占中国家禽存栏量的12%和5%[2]。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水禽业得到蓬勃发展,但同时由于集约化饲养、饲养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经验缺乏和防疫技术滞后等原因,旧病如鸭瘟(鸭病毒性肠炎)、小鹅瘟和新发鸭坦布苏病毒病,鸭呼肠孤病毒病等疫病成为了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鸭瘟于1957年在中国首次报道[3],可感染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主要造成水禽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损伤、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性器官退行性病变,死亡率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4]。小鹅瘟主要感染雏鹅和雏番鸭,被感染的水禽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对养鹅业的发展影响极大[5]。鸭坦布苏病毒病于2010年首次在国内发现,造成产蛋鸭产蛋急剧下降,由于继发感染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可致死亡率达到15%—20%[6-7]。呼肠孤病毒病多发生于幼龄水禽,以肝脏和脾脏等组织出现坏死性病变为特征。2005年以来,出现了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变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肝脏出现不规则块/斑块坏死和出血灶[8]。 为减少水禽疫病的危害,了解和掌握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快速和准确诊断,提供有效和经济的免疫接种用疫苗,科研人员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期(49卷14期)刊登的“水禽病研究专题”,收集有7篇论文,3篇与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相关,包括重组活载体疫苗的构建和胶体金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3篇与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相关,分别是鸭坦布苏病毒病卵巢病理变化规律的研究、灭活疫苗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以及1株鸡胚致弱疫苗株选育的研究;1篇是鸭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DRV)人工感染SPF鸡胚的病理学研究。虽然研究内容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有效控制水禽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为通过疫苗免疫防控水禽疫病做好技术储备。 鸭瘟(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天鹅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对养鸭业危害严重。快速诊断是控制鸭瘟的有效措施之一,赵丹丹等[9]研究制备的DPV-gB蛋白单克隆抗体特异、稳定,建立的DPV胶体金检测技术相比PCR、ELISA、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微量中和试验等检测鸭瘟的方法[10],具有速度快、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操作简单等优点,为基层临床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目前预防鸭瘟的主要措施为疫苗免疫接种。常用的疫苗有鸡胚化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活载体疫苗因为具有活疫苗的免疫效力高、成本低及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鸭瘟病毒作为疫苗活载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1-14]。本专题中,孙莹等[15]成功构建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重组鸭肠炎病毒,将GFP-gpt表达盒插入到UL2基因,通过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证明UL2基因缺失后不影响DEV的免疫原性,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DEV活载体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而陈柳等[16]构建了表达鹅细小病毒VP2蛋白的重组鸭瘟病毒,重组病毒细胞生长特性与亲本毒株基本一致,且重组病毒在感染细胞中能表达外源蛋白VP2,接种雏番鸭能诱导VP2特异性抗体生成,为研制小鹅瘟-鸭瘟二联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鸭坦布苏病毒病自从2010年流行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国内多家单位和科研人员[17-23]进行了DTMUV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和载体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和活疫苗(WF100株)先后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本专题中于可响等[24]通过鸡胚连续传代成功获得了1株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为鸭坦布苏病活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但不论是灭活疫苗、活疫苗还是基因工程疫苗,都需要建立疫苗的效力检定方法,其对疫苗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林健等[25]通过系统研究DTMUV人工感染产蛋鸭的卵巢病变产生时间、病变检查内容和判定标准,在利用卵巢病变评价疫苗的效力时,为确定疫苗效力检验何时检查卵巢病理变化和如何判定病变卵巢提供了科学依据。韩春华等[26]通过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效力和消长规律的研究,给出了合理的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首免日龄。 关于在2003年开始流行于中国的鸭呼肠孤病毒,刘晓丽等[27]利用分离的毒株建立了SPF鸡胚DRV感染模型,证明其能够在SPF鸡胚中复制增殖,并使雏鸡产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对鸡场DRV感染的防控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意见。 水禽疫病的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过去认为水禽抵抗力强、疫病少的观点需要改变。在注重和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免疫预防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措施,有效的疫苗是关键,但目前国内水禽专用疫苗种类有限。部分病原出现变异毒株或新的血清型,致病力改变,临床症状非典型化,原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新疫病尚无商品化疫苗可用。因此,加强水禽疫病诊断、防控技术研究和技术储备,特别是利用生物学技术开发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可为有效控制水禽疫病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