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蛹虫草无性孢子的交配型基因类型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方法对供试的蛹虫草栽培用亲本菌株及其100株无性孢子单孢分离株的交配型基因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栽培用的亲本菌株同时含有MAT-HMG(MAT1-2-1)和MAT-alpha(MAT1-1-1和MAT1-1-2)两种类型交配型基因;100株单孢分离株中,40株只含有MAT-alpha类型交配型基因,25株只含有MAT-HMG类型交配型基因,其余35株含有两种与亲本相同交配型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蛹虫草是一种药(食)用真菌,属典型的子囊菌异宗交配系统,研究蛹虫草交配系统和营养体亲和性.[方法]从蛹虫草子实体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不同的单子囊孢子群体.选取单子囊孢子菌株进行培养并提取菌丝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其交配型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明确不同群体内部各单子囊孢子菌株的交配型类型并分析其分离比例.随机选取不同交配型代表菌种采用对峙培养方法对相同和不同的交配型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检测的菌株均具有两种交配型MAT1-1或MAT1-2之一.检测的不同群体菌株中两种交配型的分离比例,卡方检验均符合1∶1的理论比值.随机选取不同交配型的菌株进行营养体亲和性对峙培养试验,所选菌株被初步分为4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蛹虫草存在潜在的遗传分化.相同交配型菌株之间的营养亲和性较高(90;);相反不同交配型菌种之间的营养亲和性比例较低(60;).[结论]所有供试单子囊菌株只具有一种交配型且未出现偏分离现象,其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同交配型菌株组合比不同交配型菌株组合的营养亲和性更普遍,因此利用不同交配型且菌丝体营养亲和性较高的菌种组合,则更有利于发育产生原基,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3.
首次对台湾线虫草无性型—黄山被毛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定位法获得台湾线虫草的单次生子囊孢子,并对单次生子囊孢子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子实体人工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在34株单次生子囊孢子菌株中,14个菌株含有MAT1-1基因,4个菌株含有MAT1-2基因,其余16个菌株同时含有MAT1-1和MAT1-2基因;人工诱导子实体的结果显示,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可以生长出更多的子实体.提示台湾线虫草的交配类型可能为同宗配合.  相似文献   

4.
对采用不同分离方法获得的40个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无性型菌株进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PCR特异扩增,并随机取其中7个拼接好的MAT1-2-1的碱基序列,与4个来自GenBank数据在内的共11个样品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采自青海的7个供试菌株,连同GenBank中来自青海的菌株(FJ654176)共同组成了一大类群,而GenBank中其他地区的菌株则聚成另外的类群;随机分离得到的10个单子囊孢子菌株全部含有MAT1-2-1基因,MAT1-1:MAT1-2未见按4:4进行分离,提示冬虫夏草极有可能是同宗配型。  相似文献   

5.
对采用不同分离方法获得的40个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无性型菌株进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PCR特异扩增,并随机取其中7个拼接好的MAT1-2-1的碱基序列,与4个来自GenBank 数据在内的共11个样品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采自青海的7个供试菌株,连同GenBank中来自青海的菌株(FJ654176)共同组成了一大类群,而GenBank中其他地区的菌株则聚成另外的类群;随机分离得到的10个单子囊孢子菌株全部含有MAT1-2-1基因, MAT1-1: MAT1-2未见按4:4进行分离,提示冬虫夏草极有可能是同宗配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主要稻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分布及其育性能力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4 个稻瘟病菌的标准交配型菌株,对1998~2003 年中国13个省(区)、市,670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可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稻瘟病菌广泛存在MAT1-1、MAT1-2两种交配型菌株。可育菌株占测试菌株的40.3%,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21.9%、18.4%。不同稻区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形成能力有很大差异。用PCR技术对中国稻瘟病菌交配型进行快速分子测定,发现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占62.5%和37.5%,绝大多数稻区同时存在两种交配型菌株。结果提示,尽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灰树花交配型,为灰树花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灰树花孢子萌发后挑取单孢进行镜检,收集孢子单核体;采用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原生质体单核体并通过互配确定标准测交菌株T1和T2;采用标准测交菌株与孢子单核体配对及孢子单核体互配后,进行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分类,并利用核迁移试验和OWE-SOJ技术鉴定孢子单核体交配型.[结果]分离鉴定获得7 1株灰树花孢子单核体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17株原生质体单核体菌株,其中标准测交菌株Tt(A1B1)10株、T2(A2B2)7株;鉴定71株孢子单核体分别为T1、T2、T3和T4型,其中T1型28株、T2型35株、T3型4株、T4型4株;核迁移试验鉴定T1、T2、T3和T4的交配型分别为A1B1、A2B2、A2B1和A1B2,OWE-SOJ鉴定结果分别为A1B1、A2B2、A1B2和A2B1.[结论]灰树花属于四极性交配型系统,其交配型分析应以核迁移试验为准,OWE-SOJ技术不适用于灰树花的交配型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龙爪稷分离菌G10-1马水稻分离菌后代菌性2145-R-57-1交配产生的同一子囊中分离出的子囊孢子致病性及交配型分离情况.交配型分离比1:1;但致病性分离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亲本菌株对供试水稻和龙爪稷的致病性,少数菌株获得亲本菌株所没有的致病性.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尚需作大量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药用真菌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的交配型基因MAT的群体分布特征及其对蝉花有性生殖的影响,为提高蝉花的生殖率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国7省12市采集的100份蝉花标本中分离培养菌种,经形态观察、显微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获得各蝉花的无性型菌株;从各菌株DNA中克隆并分析MAT1-1-1和MAT1-2-1序列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在100株菌株中,13株菌株仅有1MAT1-1-1,79株菌株仅有MAT1-2-1,8株菌株兼有2个序列。2MAT1-1-1(缺HMGɑ-box)极少与1MAT1-1-1共存,常与MAT1-2-1伴存,但FJDH7和FJDH9菌株同时存在1MAT1-1-1、2MAT1-1-1和MAT1-2-1序列。聚类分析未发现MAT基因的地域分布相关性。【结论】群体中不同蝉棒束孢菌株的MAT基因有4种可能,兼有3种序列菌株的检出率极低,推测与蝉花有性生殖概率极低的现状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菌株JW14-1和CW15为材料,分离出只具有交配型Ⅰ基因的无性单孢子和只具有交配型Ⅱ基因的无性单孢子,将这2种无性单胞菌株进行配对,通过测定虫草素含量对配对后的变异株进行选育,获得2株虫草素含量显著增加的优良变异菌株;进一步利用RT-PCR技术检测虫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虫草素含量高的菌株6号配对株中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水平最低,而5′-nucleotidase基因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最高。该研究为蛹虫草的定向选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