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油用牡丹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用植物,被逐渐重视起来,各地区积极探索油用牡丹的栽培技术和利用价值。基于此,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分析了该地区油用牡丹的种植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分析,以期为苏南地区油用牡丹的种植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甘肃地区油用紫斑牡丹栽培管理的生产实践,对油用紫斑牡丹从选园、整地、采种、育苗、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根据油用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引种地气候条件,筛选出影响重庆地区油用牡丹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重庆34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和1∶25万地形数据,建立各区划指标与经度、纬度和海拔的空间分析模型,采用GIS技术划分出油用牡丹种植的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区划结果显示梁平、垫江、石柱、南川、武隆、奉节等地的大部地区为油用牡丹种植的适宜区,次适宜区集中在长江河谷及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地区开始大力发展油用牡丹产业,且该产业也成为了许多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基于此,从品种选择、种苗处理、栽培方法、田间管理和种子的采收等方面,介绍油用牡丹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5.
油用牡丹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用牡丹具有开花较多、色泽鲜艳、花香较为持久以及防寒抗旱性能较强等特点,因此,获得了我国广大牡丹种植人员喜爱。同时,由于牡丹籽油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营养价值,已被我国食品安全行业认可,并成为了一种新式的食品。基于此,对油用牡丹栽培技术及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油用牡丹的水分来源与用水策略,为合理种植、推广发展油用牡丹,提高牡丹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生长年份的2种油用牡丹为研究材料,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探究其在春秋2个季节的水分来源。[结果]①由于根系更加发达,成年期油用牡丹的用水策略比幼年期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春(旱)季,2种年龄油用牡丹都主要利用0—20 cm表层土壤水,但成年期(70.7%)比幼年期(61.8%)对水分的利用率更高。秋(雨)季,表层土壤含水量过高,成年期油用牡丹较幼年期则更趋向吸收深层土壤水分;②通过分析土壤含水率、油用牡丹吸收的不同来源水分的贡献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知贡献率越高的土层含水量越低。[结论]在黄土高原春秋2个季节,油用牡丹均倾向于吸收含水量较低土层水分,证明了其耐旱不耐涝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油用牡丹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适应范围广、含油量高、产量稳定、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基于此,从油用牡丹的品种选择、植地选择、苗木处理、栽植方法、栽植密度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油用牡丹的栽培技术,旨在发掘油用牡丹更多的价值,带来更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从施肥角度出发,研究微量元素硼、钼配施对油用牡丹凤丹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产量、籽油品质的影响,为油用牡丹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为牡丹籽油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结果表明:硼钼肥配施可大幅增加牡丹种子的出油率、出仁率,并显著提高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油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海拔和栽培密度对油用牡丹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海拔(750 m和375 m)、种植株行距(60 cm×60 cm和80 cm×80 cm)对油用牡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凤丹’油用牡丹品种作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油用牡丹株高、当年净生长量,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总叶绿素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脂肪酸成分等指标。试验结果如下:随着海拔的增加、栽培密度的减小,株高,可溶性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总叶绿素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小叶数呈现递增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呈现递减趋势,差异不显著。海拔对油用牡丹生长指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高效利用牡丹籽油,以牡丹籽油的各项理化性质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不同浸提溶剂、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温度和粉碎粒度等因素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牡丹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牡丹籽油进行精炼,测定牡丹籽精炼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确定牡丹籽油的最佳精炼工艺。结果表明,牡丹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有机溶剂石油醚、浸提温度57℃、浸提时间5 h、料液比1∶11、粉碎粒度40目。在精制过程中分别加入4%沸水、8%碱液和2%活性白土,得到的精炼油磷脂含量、过氧化值、碘值及酸值分别为8.37 mg·100g-1、2.48 meq·kg-1、160.85 g·100 g-1、0.37 mg NaOH·g-1,牡丹籽油过活性碳柱后其精炼得率达21.37%。本研究结果为牡丹籽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更优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覆盖物对油用牡丹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黑色地布、黑色地膜、锯末3种不同的覆盖方式,以不覆盖种植为空白对照(CK),测定了油用牡丹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含水率、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酸碱度等指标)及三大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覆盖种植与对照组相比较,微生物总量明显增加,土壤温度增加0.2~2.3℃;土壤含水率增加3.03%~9.42%,有机质含量增加0.15%~0.46%;速效氮磷钾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际土壤酸碱度变化不明显。覆盖对油用牡丹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选择地布覆盖为佳。  相似文献   

12.
黄皓  周通  吴龙华  李华  李加迅 《土壤》2020,52(5):927-934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型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其在重金属污染耕地上的生产安全性鲜有报导。本文对云南西部某矿区周边油用牡丹种植区的土壤和植物镉(Cd)、铅(Pb)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结合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中重度污染耕地化学钝化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油用牡丹种植区的土壤和植物可食部分存在严重的Cd、Pb污染,土壤全量Cd、Pb较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的超标率分别为100%和82.8%;油用牡丹籽粒中Cd和Pb浓度超标率高达100%和82.1%(GB 2762-2017),中药材牡丹皮中Cd超标率也高达77.1%以上。钝化修复显著提高了中重度污染耕地上油用牡丹根系生物量和根长,但对其成活率和株高无显著影响。生石灰和海泡石复合钝化剂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CaCl2提取态Cd、Pb浓度,降幅在56%和59%以上,且随着钝化剂用量的增加钝化效果显著增强。虽然钝化修复显著降低了重度污染土壤上牡丹皮Cd浓度,但牡丹皮Cd浓度仍存在较高的超标风险。为保证中重度污染耕地的油用牡丹生产安全性,应提高钝化剂施用量以持续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并加强土壤和农产品Cd、Pb的协同监测。  相似文献   

13.
紫斑牡丹是一种新的食用木本油料资源.在对甘肃紫斑牡丹种业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甘肃紫斑牡丹种业的发展优势,提出了甘肃省紫斑牡丹种业的发展对策:加强紫斑牡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强化紫斑牡丹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发;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利用造林补助加强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油用牡丹单粒种子含油量的近红外测定模型,便于高含油量单株的选育,采用索氏抽提法测试了200份油用牡丹凤丹单粒种子的含油量,并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NIRS)采集了200份样品的光谱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主成分回归法(PCR)构建了油用牡丹单粒种子含油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索氏抽提法中,均匀粉碎后的油用牡丹籽样品干燥烘焙条件为105℃ 2 h,牡丹籽抽提时间为20 h,测出的含油量变化范围在10%~28%之间,籽油含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NIRS法构建的模型最佳参数为:采用PLS法,光程固定,一阶导数消除背景,数据平滑处理采用Norris derivative filter的方法,平滑参数选用5和3。内部交叉检验校正相关系数r1为0.980 1、预测相关系数r2为0.957 6、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0.46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705。外部检验相关系数达 0.957 6, 平均误差小于3%。本试验所构建的牡丹单粒种子含油量的NIRS模型可靠,可以用于分析油用牡丹单粒种子的含油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含水率的高光谱估算精度,该研究测定了156份油用牡丹种子的近红外吸收光谱及其对应的含水率值,分析了近红外吸收光谱、一阶微分光谱、水分吸收特征参数与含水率的相关关系,构建了基于特征波长吸收光谱、特征波长一阶微分光谱、水分特征吸收参数和BP神经网络的油用牡丹种子含水率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再结合一元线性回归(SLR,Single Linear Regression)、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Stepwise MultipleLinear Regression)、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模型与BP神经网络(BPNN,BP Neural Network)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油用牡丹种子含水率的吸收光谱特征波长位于1 410、1 900、1990 nm,一阶微分光谱特征波长位于1 150、1 950、2 080 nm;2)以DF2080和AD2140为自变量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效果较优,在能够满足水分估算精度的情况下,是最优的选择方法。3)将优选的特征参数作为输入,实测含水率值作为输出,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其建模与验模R2分别为0.978和0.973,RMSE分别为0.22%和0.242%,而RPD值分别为6.478和5.889,与其他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模及预测精度均最高,是估算油用牡丹种子含水率的最优模型,其次为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对种子含水率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是估算油用牡丹种子含水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凤丹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氮磷钾平衡施肥对油用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建立氮磷钾平衡施肥对油用牡丹净光合速率的函数模型,模拟出油用牡丹的氮磷钾施肥最优组合方案。以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为材料,采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凤丹盛花期光合特性的影响,建立凤丹盛花期的净光合速率氮磷钾平衡施肥效应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凤丹盛花期的净光合速率与氮磷钾肥施用量之间回归关系显著,并具有高度相关关系。所有施肥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氮磷钾三因素、两因素配施对凤丹盛花期净光合速率均具有显著影响,氮磷钾3种肥料的影响作用大小顺序为钾肥氮肥磷肥。通过模型寻优获得最高净光合速率对应的氮磷钾最佳施肥组合为N 502.52 kg·hm-2,P2O5179.42 kg·hm-2,K2O 174.79 kg·hm-2,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6.398μmol·m-2·s-1。本研究建立的施肥效应函数模型能够用于预测凤丹盛花期的光合能力,帮助改善其光合特性,对于高光效凤丹品种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比冷榨法、溶剂浸出法、超临界CO2萃取法3种提取方法所得紫斑牡丹籽油的品质,以甘肃紫斑牡丹籽为研究对象,从外观品质、出油率、理化特性及抗氧化能力方对3种方法提取的牡丹籽油品质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的牡丹籽油得率最高,为27.27%;其次是超临界CO2萃取法,为22.80%;冷榨法最低,为20.17%。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牡丹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低,抗氧化性能强,油品质量最高。采用冷榨法提取的牡丹籽油酸值低,品质较好,方法操作简单。3种提取方法各有特点,生产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木本油料放入意义重大。基于此,探究略阳县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优势,总结出苗木移植技术,提出加快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牡丹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牡丹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基于 CiteSpace 软件对CNKI和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 — 2023年间与牡丹及其化学成分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牡丹化学成分的研究领域发文量位居全球第1,发文量最大的研究机构为北京林业大学;在研究内容方面,研究者多侧重于牡丹化学成分的基因调控,此外,牡丹籽油的化学成分及牡丹鲜切花的保鲜技术也成为目前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从选地与规划、栽培前准备、苗木选择、苗木栽培、栽培后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临泽县荒漠区油用牡丹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