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广亲和性是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桥梁,正确掌握广亲和性的遗传是利用的前提。但广亲和性的遗传基础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水稻广亲和性遗传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标记、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模式两方面对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利用InDel标记鉴定水稻育种材料的籼粳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高效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对于开展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利用19对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全基因组DNA序列比对获得的差异片段而设计的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48份育种上常用的籼稻、粳稻和中间型材料(品种)进行了InDel 标记的籼粳属性分析,利用DNA样品在这19对InDel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这些材料的籼粳属性,通过比对程氏指数法的籼粳鉴定结果检验了InDel分子标记法在水稻籼粳属性鉴定上的有效性.结果表明,InDel分子标记法与传统的程氏指数法的总体吻合率为89.58%,在典型籼稻或典型粳稻材料上两者的吻合率为100%;在具有复杂遗传背景的中间型材料上,InDel分子标记法比程氏指数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因此,InDel分子标记法是真正鉴定籼粳的特异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准确度,可以用于籼粳属性鉴定及遗传分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水稻花时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花时是指1d内水稻颖花的外稃和内稃从张开到闭合的时间。花时的同步性是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强优势的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组合的制种上,由于粳稻不育系柱头外露率低,提高花时相遇率就能极大促进这类组合的推广应用。本文对水稻花时的特性、花时研究的观察方法、花时性状的遗传、基因定位、育种利用和杂交水稻制种中常用的人工调节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方农业》2011,(4):2
获奖项目领域属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与推广。主要研究内容利用生态育种原理和远缘杂种优势理论,在重庆水稻生长前期低温、中期寡照、后期高温、低昼夜温差不利于水稻高产优质的特殊逆境胁迫下,利用高叶绿素含量特异种质资源、南北粳稻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水稻中氮同化与籽粒蛋白质合成可能的关系,本实验通过Northern杂交分析比较了氮同化关键酶一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OsAS)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OsAS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及其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水平不同,以发育种子中的表达量最高,叶鞘和叶片中相对较弱;在籽粒发育过程中OsAS基因的表达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具不同种子蛋白质含量水稻品种叶片中OsAS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籼亚种或粳亚种不同品种内OsAS基因表达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粳稻和籼稻两个栽培亚种,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水稻作为模式植物,在组织培养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开展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从选用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成分、激素配比等方面综述了粳稻和籼稻组织培养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深入地研究杂交水稻的遗传问题,掌握其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控制性状的遗传机理,对于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试验对杂交水稻结实率的遗传机制,不育细胞质和可育细质对杂种优势的遗传效应、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的探讨和杂种二代性状分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是,杂交水稻的结实率受其亲本的结实率影响,结实率与花粉的可育率有密切的关系,不育细胞质和可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优势的遗传效应差异不显著,茎秆颜色是受一对基因控制,育性是受两对基因控制,株高是受三对基因控制,杂种二代性状分离较大,出现超亲遗传。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玉米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QTL,以121株intermated B73×Mo17(IBM)个体为基础群体,按照三重测交交配设计构建了三重测交群体,通过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的主效QTL及互作位点进行了分析。在第9染色体上的2个紧密连锁的区段分别定位到了一个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14.3%和18.6%。该QTL可能同时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起作用。在第1、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株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0%~11.4%;在第1、第6、第8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穗位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6%~16.8%。进一步分析发现,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区段及2对显显上位性互作区段对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上位性贡献,加加互作效应及显显互作效应可共同解释表型变异的40.7%和26.8%。由此可知,加性、显性及两位点互作上位性共同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贡献。本研究检测到的主效QTL位点有助于株高、穗位高在杂种优势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9.
杜国华 《土壤学报》1986,23(3):277-284
划分水稻土土种,是以土体构型及诊断层的发育度为依据.为此,须首先确定水稻土的基本土层,规定层位段标准.因不同层位标准基本土层组成的土体构型,心土部位诊断层发育度相应有差异,以潴育型水稻土的渗育层为例,除形态特征不同外,中度发育的含结晶铁及晶胶率高,弱度发育的次之,强度发育的是无定形铁含量明显增高.耕作层肥力状况是划分亚种的主要依据,必须按理化性状及犁底层发育特征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为了验证杂交水稻品种在坦桑尼亚不同农业生态区的综合表现,为Q优系列中国杂交水稻和SARO系列耐热抗旱水稻品种交换试验示范提供参考,2017年12月开始,在坦桑尼亚四个不同农业生态区,中坦两国水稻专家利用中国杂交水稻品种QU6和QU28联合开展区域性生产试验,以当地主推品种SARO系列TXD306、TXD88和Komboka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不同来源背景,两个杂交品种株高居中,QU6分蘖最佳,稳产性好,适宜平原肥沃土壤,QU28穗长、产量最高,适应条件和栽培方式广泛,杂种优势强,两个品种均适宜在坦桑尼亚种植。  相似文献   

11.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优势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生物界中。杂种优势的发现和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对杂种优势的预测还尚不明确。本文对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经典假说和国内外基于分子手段进行的遗传距离法、杂种优势类群法、QTL法预测杂种优势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于杂种优势的研究已有了百余年的时间,但关于杂种优势的基本机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学说来证明。目前,基因的表达差异成为了探究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新切入点。基于此,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遗传机理及进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着重讨论了杂种优势在作物育种方面的重要性,以期在新一轮的作物品种选育中深入利用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柞蚕杂种F1代的食下量、蚕粪量、消化量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面消化率几乎不存在杂种优势。柞蚕的茧重转换效率在17% ̄20%之间,茧层生产效率约2%,F1代表现明显的负向杂种优势。表明F1代全茧量、茧层量的提高是靠食下量的增加而实现的。结果同时表明,F1代雌雄间饲料效率各项因素的杂种优势率均为雄蚕大于雌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甘蓝型强冬性与春性油菜变种间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之间的杂种优势表现,选用8个强冬性甘蓝型油菜和4个春性甘蓝型油菜作为研究材料,组配杂交组合,分析亲本及F1的杂种优势强/弱。结果表明,冬×春组合的F1生育期较冬性亲本明显缩短;在冬×春组合中,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角果长度和单株有效角果数等方面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角果长度(超亲优势:10.61%,杂种优势指数:128.81%)和单株有效角果数(超亲优势:17.31%,杂种优势指数:143.92%)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结合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结果,说明甘蓝型油菜变种间杂交比种内杂交具有更明显的杂种优势表现,并且角果长度和单株有效角果数的超亲优势和杂种优势指数最高。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研究甘蓝型油菜变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空间诱变水稻广谱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航恢七号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将特籼占13纯系干种子经返回式卫星搭载15d后,从地面种植的空间诱变处理后代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恢复系。它具有农艺经济性状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花粉量大、制种产量高等特点。航恢七号与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三系胞质雄性不育系组配的一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其杂种培杂航七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以籼稻(Oryza sativa ssp.indica)品种IR24为遗传背景的粳稻(O.sativa ssp.japonica)品种Asominori基因渗入系与IR24回交F1在多年、多点杂种优势的表现,筛选出1个强优势组合和1个弱优势组合,其杂种优势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实粒数.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强优势和弱优势组合在幼穗分化至抽穗的叶片基因表达差异,获得了35个差异表达片段.差异带可分为4类,即超亲或减弱表达、杂种特异表达、双亲基因沉默和单亲表达一致型,其中与单亲表达一致型占比例最大(约83%),杂种超亲或减弱表达占比例最小(约9%).无论是强优势组合还是弱优势组合,这4种差异表达类型均有,且出现的比例也相近,差异表达片段类型与杂种优势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对8个差异表达片段的克隆、测序、染色体登陆和功能分析,其中2个片段登陆在亲本基因型有差异的区段,且有1个在强优势杂种中特异表达的片段登陆在每穗实粒数杂种优势的位点上.本研究首次将基因的差异表达与亲本基因型、杂种优势位点及杂种优势的表型性状联系起来,为建立表现型-基因型-QTL定位-杂种优势相关基因表达-杂种优势分子生物学机理解释的技术平台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TTC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野豌豆属5个亚种植物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野豌豆属5个亚种植物在花瓣未展开时均具有较高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随着散粉时间的延长,野豌豆属5个亚种植物的花粉活力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散粉初期花粉活力最低的是Vicia sativa亚种中的2号,平均为77.3%。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抛秧技术是我国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但能省工、省力、省秧田、防止烂秧、争取时间上的主动性,获得增产增收,而且解决了千百年来农民弯腰曲脊插秧的难题,现将水稻抛秧栽培技术肥西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特殊种皮颜色花生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 6个具有特殊种皮颜色的花生种质材料搭配 1 0个杂交组合 ,测试了F1代 3个农艺性状、7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特色花生杂交测试的农艺性状 ,主茎高表现杂种优势最强 ,产量性状 ,单株果重、单株仁重等综合性状杂种优势较强 ,各有 8个组合表现超亲优势 ,超亲优势率分别为 7 1 %~ 73 4%和 1 2 1 %~71 5% ;组合间杂种优势强度也有明显差异 ,总的看白皮花生母本效应较强 ,与红皮花生做母本比较 ,除饱果数平均杂种优势指数略低外 ,其余各性状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土的硅素营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硅能够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生物量和改善品质,在水稻生产上意义重大,所以水稻土是硅素研究的重点。本文着重硅素对水稻的增产机理及硅素营养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