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主要生理生态特点   总被引:22,自引:14,他引:22  
为研究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生理生态特点,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选用当地大面积种植的代表性品种淮稻8号、甬尤8号、常优5号、皖稻68、镇稻11、武运粳24为材料,设置钵苗机插高产示范田和专题对比小区试验,并以常规盘育毯苗机插为对照(CK),就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各项指标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与水稻毯状小苗机插相比,机插钵苗秧苗素质高,活棵发苗快,高峰苗数较小,成穗率高7个百分点;钵苗机插水稻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相对较高,其中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高出8.7%~15.1%。抽穗后群体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等光合物质生产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其中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8.7%;钵苗机插水稻抽穗后根系活力各项指标均较优,乳熟期颖花根活量提高14.2%,且抗倒伏能力较强,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小7%~16.8%。钵苗机插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比毯苗机插增产6.0%~12.6%,其产量形成优势的主要特征是"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2.
用60Coγ射线辐照杨稻4号干种子,育成中籼品种皖辐8818。该品种经4年较大面积试种和省试,平均产量9000kg/hm2,比杨稻4号增产10%左右。抗病虫害较好,全生育期135d。适宜在长江中下游中稻产区、沿淮稻区和淮北新稻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3.
适宜机插株行距提高不同穗型粳稻产量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为探明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合理机插株行距配置、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物质生产特征,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 640、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宁粳3号和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淮稻10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株行距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行距30 cm机插,扩大株距,利于形成大穗而高产;中穗型2种行距机插平均产量相当,但行距30 cm机插生育后期透风透光条件好,利于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产量潜力高;小穗型行距25 cm机插显著增加穗数而高产。大穗型行距30 cm机插抽穗、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大,粒叶比高,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期群体质量优,生育中后期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从而物质积累量高;中穗型行距30 cm机插生物学产量略低,但收获指数高;小穗型行距25 cm机插群体基本苗多,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大,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物质积累量高。因此,大、中穗型宜采用行距30 cm机插,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 cm机插,并配套相应株距,能充分发挥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4.
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阐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三系籼粳交甬优2640(大穗型)及超级稻武运粳24(多穗型)为试验材料,依据江苏省里下河稻区稻麦周年生产实践,设置6个播期,采用毯苗机插方式,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但变化幅度有差异;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时期相对延迟,生育期缩短,主要生育阶段积温及其利用率明显降低;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和千粒重受播期的影响较小,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变化较大;随播期推迟,水稻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下降,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于生育前期上升,生育中、后期明显下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在拔节期略有升高,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对降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呈上升趋势,收获指数下降。试验设置播期范围内,抢时早播有利于调节机插稻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形成"前小、中高、后强"的高质量水稻群体,易攻取高产。从生育安全性考虑,机插稻最迟应在6月15日播种。迟播条件下,应尽量避免选用大穗型品种,规避种植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因此大穗型品种最晚播期宜提前至6月5日。本研究可为机插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水稻混合种植在机械化移栽条件下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具体影响,探寻水稻混合种植与机械化生产相结合的可能性,该试验选用株高、生育期相近但抗性相差较大的2个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与中浙优8号,以70:30、50:50、30:70 3个不同比例混合,并设置各自单一品种种植作为试验对照。结果表明,混合种植对机插水稻的抗性以及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尤其是以50:50的比例混合,在抗病虫草害方面表现最优,杂草干质量比2个单一品种分别减少了13.1%和54.1%,鞘腐病病情指数与2个单一品种相比,分别下降了79.5%和27.1%;随着抗倒伏性明显的中浙优8号比例的增加,混合种植的倒伏率明显下降,水稻倒伏风险降低。同时,混合种植也具有一定的增产效应,尤其是以50:50的比例混合种植,产量较单一品种种植分别有12.8%和7.0%的增加。研究结果对水稻混合种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及技术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种植,且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产量逐年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农业部门对水稻优质品种的研发,例如,中浙2优12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对我国水稻产量持续升高作出了突出贡献。基于此,对中浙2优12作中稻的示范种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水稻对砷的吸收转运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水稻砷的积累特点,筛选可食用部分低砷积累水稻品种,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江苏省常见的11个水稻品种根、茎、叶、谷壳和籽粒中的砷含量、砷的转运系数和根表铁膜厚度及其对砷固持的影响,并预估了不同品种水稻籽粒砷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各部位的砷含量差异显著(P <0.05),泰瑞丰5号籽粒中的砷含量最高,而镇稻16号籽粒中的砷含量最低,后者大约是前者的一半。砷在水稻相邻部位的转运系数存在品种间差异(P <0.05),砷在水稻叶与籽粒间的转运系数最大的水稻品种是泰瑞丰5号,最小的是镇稻16号。根表铁膜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P <0.05),其中淮稻6号的铁膜量是武运粳23的2.17倍。根表铁膜量与铁膜中的砷含量及水稻根叶中的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不同水稻品种间的目标风险指数(THQ)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泰瑞丰5号的THQ值最高,而镇稻16号的THQ值最低,两者相差0.99倍。研究表明,镇稻16号由于较低的砷吸收和转运能力,在中低砷污染土壤上种植风险较小,而泰瑞丰5号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8.
机插水稻适宜基本苗定量参数的获取与验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水稻基本苗计算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常规粳稻宁粳3号和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置机插不同单穴苗数试验,对机插水稻基本苗计算的定量参数进行了获取研究,并将所得参数输入机插水稻设计栽培系统设计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机插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的分蘖缺位叶龄数有所不同,机插常规粳稻分蘖缺位叶龄数为1.5叶,机插杂交粳稻分蘖缺位叶龄数为0.5叶;单穴移栽苗数对校正系数有显著影响,其中常规粳稻单穴3苗处理、杂交粳稻单穴2苗处理产量较高,因此确定常规粳稻矫正系数为1.5,杂交粳稻为1.0;2种类型水稻的分蘖发生率表现一致,均为0.8左右。验证结果表明,产量、产量构成指标与群体质量指标的平均值与设计值的偏差均在5%以内,验证了机插水稻基本苗计算参数的可靠性。该研究为机插稻精确定量基本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种植中,采用机插栽培技术实现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栽插,能够有效提升水稻产量。基于此,介绍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的应用优势,并详细探讨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的应用要点以及推广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虫害防治是水稻从种植到收获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基于此,针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防治工作进行分析和论述,结合水稻虫害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宽窄行配置对机插中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机插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单季中稻丰两优香1号和徽两优898以及双季晚稻镇稻18和上农粳2号4个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等行距25、30 cm,宽窄行20 cm+30 cm、25 cm+30 cm、25 cm+35cm共5种机插水稻行距配置对比试验,分析了插秧后不同品种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对不同品种机插水稻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蘖动态、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5种行距配置下,各生育期株高受品种遗传特性影响,不同行距配置间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茎蘖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在不同行距配置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各品种机插水稻生长特性随行距配置变化趋势不同,单季中稻品种叶面积指数、分蘖稳定后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累积量和生长率均在宽窄行25 cm+35 cm配置下最大,且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而增大,而双季晚稻品种各项生长指标则在宽窄行20 cm+30 cm配置下最大,且随行距配置增大而减小。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受行距配置影响较大的是有效穗数(变异系数1.93%~7.50%)、穗粒数(变异系数1.58%~6.08%)和结实率(变异系数0.86%~4.54%),较小的是千粒质量(变异系数0.81%~2.70%)和穗长(变异系数0.89%~2.82%)。3)单季中稻在宽窄行25 cm+35 cm配置下产量最高,双季晚稻则在宽窄行20 cm+30 cm配置下产量最高,各产量构成因素峰值基本与产量峰值接近。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沿江江淮地区机插单季中稻和机插双季晚稻配套品种选用及栽植行距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86优8号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提出了该品种在豫南稻区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推广应用30多年,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要实现杂交稻的高产栽培,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基于此,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水稻种植为例,从优良品种的选择及秧田期、本田期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并针对近年来发生的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及稻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虫害,提出了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科学...  相似文献   

14.
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瑞优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优5号是重庆吨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四川绵阳金地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的不育系绵科98A与自育的恢复系科恢1号组配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2006年6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稻2006005)。介绍了瑞优5号的品种来源和选育经过、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种技术要点等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的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加快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大穗型品种广两优1128、Y两优9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号、徽两优996为试材,设置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2种栽插方式进行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方式秧苗茎基宽、百株干重、发根力显著增加,秧苗素质提高;分蘖早生快发、群体茎蘖消长平稳,成穗率提高5.11%;中后期LAI与光能利用率高,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其中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7.17%。钵苗机插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其中大穗型品种增产9.52%~10.78%,穗粒兼顾型品种增产5.03%~5.86%,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群体质量优良,产量形成优势显著,穗大粒多,而大穗型品种更适宜于钵苗机插,增产优势更明显。研究结果为机插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3种机械种植方式对南方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比较不同机械种植方式的优缺点,2018年在杭州市临安区开展了乘坐式高速水稻插秧机机插、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械喷播等3种机械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3种机械种植方式的水稻667 m~2产量为乘坐式高速水稻插秧(762.1 kg)机械喷播(691.0 kg)水稻精量穴直播(552.9 kg);667 m~2种植效益为:乘坐式高速水稻插秧机机插机械喷播水稻精量穴直播。表明乘坐式高速水稻插秧机机插在短期内仍是南方丘陵地区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而在难以开展大型机械化种植的山区稻田,可搭配合适的水稻品种,尝试应用机械喷播方式。  相似文献   

17.
长秧龄机插稻氮素利用特性及其与环境温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秧龄是决定机插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适宜的秧龄是其获取高产的基础。麦(油)稻两熟区,由于茬口安排紧、插秧机械作业繁重、不利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机插秧苗未在适宜秧龄期移栽,超秧龄现象普遍存在,对机插稻产量构成威胁。该文旨在阐明长秧龄机插稻对氮素的需求规律和利用效率。试验设置手栽稻为对照,系统研究了长秧龄机插稻生育期、植株氮素需求、吸收、转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秧龄机插稻生育期比手栽稻推迟4~13 d;孕穗至成熟期,中早熟品种氮素需求量小于手栽稻,中晚熟品种则大于手栽稻;孕穗至抽穗期,长秧龄机插稻叶片与茎鞘的氮素输出量、输出率呈下降趋势;抽穗至成熟期,长秧龄机插稻叶片氮素输出量、输出率、转换率升高;成熟期,穗部氮素吸收量降低。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稻株氮素需求量、孕穗至抽穗期茎鞘氮素输出量、输出率与有效积温的相关性最密切;叶片氮转换率与平均气温的关联性最紧密。长秧龄机插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不仅与品种有关,而且与环境温度变化相关,生产中,可依据品种特性,在常规施肥基础上,适当减少中早熟品种长秧龄机插稻穗肥的施用比例,在保证安全齐穗的前提下,适当增大中晚熟品种穗肥的施用比例,采取有效的农艺调控,提高稻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尽量弥补超秧龄所造成的产量损失。该研究可为长秧龄机插水稻的大田氮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机插水稻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值、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栽培手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徐州地区麦茬机插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状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徐州地区的机插栽培技术的落实程度受到了极大影响。基于此,探究机插水稻育苗技术和栽培技术,以期能够发挥机插栽培技术的应用优势,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水稻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有效提高,不仅能够解决我国人民的饮食需要,还能有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栽培技术决定了水稻种植的产量与品质。基于此,分析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水稻高产造成的影响,明确了水稻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张延水  黄自安 《核农学通报》1996,17(5):201-202,212
用^60Co γ射线辐照扬稻4号干种子,育成中籼稻品种皖辐18。该品种经4年较大面积试种和省试,平均产量9000kg/hm^2,比扬稻4号增产10%左右,全生育期135d,适宜在长江中下游中稻产区、沿淮稻区和淮北新稻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