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香菇菌棒经过秋冬季出菇后,出菇潜力仍不能小视。春季出菇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菌棒经过秋冬季出菇,营养成分消耗掉大部分,菌袋变得松散;二是春季气候多变,时晴时雨,温度时高时低,如果管理不当,产量和品质将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霉筒烂菇。以上两个因素,增加了春季管理的难度。要达到优质高产,管理技巧上须做到"六要六防"。1.喷水管理要看天,防霉菌。春菇生长期的喷水,要在连晴天气菌筒表皮  相似文献   

2.
总结袋栽灰树花2季出菇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场所选择与菇棚搭建、栽培季节安排、培养料配备、菌棒制作与管理、第1季挖穴出菇管理、菌棒保存管理、第2季出菇场地准备、菌棒排置及覆土、第2季出菇田间管理、采收与加工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香菇白棒出菇既损耗菌棒营养、影响产量,又不利于管理。因此预防香菇白棒出菇,对保证菌棒正常出菇,保障菌棒的优质高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袋栽香菇的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 我们经过多年的菇场示范模式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中易于推广的典型技术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香菇快速催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来 《今日农村》2004,(12):29-29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了快速催蕾的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春来 《农村新技术》2003,(10):13-13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4.出菇后管理。原基形成后期不要喷水,保持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大92%~95%,有适当散射光,以促进原基进一步分化。菌盖形成期,开始喷细水,根据天气状况决定喷水次数,一般喷1~2次。空气相对湿度达90%~92%时,适当通风,增加散射光。伸长期喷细水,一般喷2~3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92%,适当通风,增加散射光。成熟期根据天气决定喷水,一般1天喷1~2次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8%~90%。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搭建菇棚、科学选择最佳栽培节令与品种、菌棒制作、发菌期管理、菌棒脱袋转色管理、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收、干制等内容,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搭建菇棚、科学选择最佳栽培节令与品种、菌棒制作、发菌期管理、菌棒脱袋转色管理、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收、干制等内容,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工厂化培养的香菇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刺孔分布的二次刺孔对香菇菌棒转色率、质量、含水量和出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合适的二次刺孔方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培养环境下,二次刺孔可提高菌棒转色率和子实体产量,以在接种孔对侧刺孔对菌棒转色率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更大,且增加刺孔数量可提高菌棒转色率和子实体产量。  相似文献   

12.
<正>一、香菇覆土栽培采用自然转色、开放出菇、拉大干湿差、实行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等技术,能使香菇菇体大、肉质厚、花菇量多。二、产量与常规法相比,可提高30%~40%。三、菌棒脱袋覆土后能自然转色,且不易感染。四、菌棒覆土后能充分利用和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可省去每潮菇后浸泡菌棒补水的繁琐工序。具体方法如下:畦宽80~100厘米、深20厘米、  相似文献   

13.
促进农户采纳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是改善香菇品质和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微观层面,利用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生产管理水平与价值感知对农户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并利用黑龙江等10省份640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生产管理水平对农户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管理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农户采纳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的概率提高0.628个单位;第二,分析作用路径发现,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增强农户的经济感知和降低农户的风险感知,从而促进农户采纳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因此,合理提升香菇种植的生产管理水平、多渠道增强农户的价值感知、采取差异化的引导和激励策略是推广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杏鲍菇不同出菇方式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菌棒横卧阳畦覆土出菇的后期管理方式作对照,设计另外3种常见出菇方式,从子实体的生长状况、单袋出菇产量等因素分析了不同出菇方式对杏鲍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得出墙式双垛覆土有利于提高单产及节约土地,提高空间利用率,是温室大棚高产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选择.阳畦覆土栽培技术简单,菇质优,适宜初学者应用,其中菌棒截断立栽出菇式,质量、产量更佳.  相似文献   

15.
<正>春天,将菌棒以朝北向东方式,排架在干燥、通风向阳的地方。菌棒的下端不可着地吸水,雨天应加膜防护。当菇体长到八成熟时(此时勿喷水),白天让太阳充分照晒,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南方地区在发展黑木耳时,面临着一些难题,如菌棒霉烂等。文章针对黑木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遮岛镇为例,就如何应用黑木耳露地栽培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引用黑木耳露地栽培关键技术,科学、合理规划菌株栽培、加强培菌管理、强化出耳管理,促使黑木耳良好生长,提高黑木耳质量及产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大棚消毒处理,菌棒挑选、装棒、运输与摆放,出菇管理和常见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春末夏初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但是,有些菇农由于操作不当,使菌棒出菇后变黄坏死、培养料变酸发臭、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等异常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群众经验,现将其异常现象原因及处理办法介绍如下。1菌袋出菇后小菇大批死亡春末夏初,有时菌棒出菇后,小菇大批变黄发软,基部变粗,继而枯萎腐烂成为死菇。  相似文献   

19.
自2014年以来,新疆黑木耳产业开始迅猛发展,2020年生产规模约达1 000万袋,成为南北疆多个县市的主导食用菌产业。为更好地规范黑木耳生产,本文从生产季节、品种选择、菌棒制备、出耳管理、采收与晾晒、二潮耳管理等方面总结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技术,以期为黑木耳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阿魏菇又名阿魏侧耳,商品名白灵菇或百灵菇,因其生长在伞型花科植物阿魏根茎上得名。具有质地脆嫩、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又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等药用价值。人工栽培阿魏菇已有二十年历史,但在栽培上以一次出菇后即将菌棒弃掉作为肥料,而这些菌棒还有40%左右的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