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发展的推进,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去追求生活品质,各地特色文化景观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如何在公园景区建设中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已成为山体公园规划优先考虑的首要课题。基于此,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特点,以济南市药山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山体公园项目中突出地域文化,塑造独具特色的景观,增强景观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矿山开采的不断增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裸露山体,不仅影响城市和乡村整体景观,还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制约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了裸露山体高陡石质边坡的生态防护条件,重点介绍了网片式高陡坡石质山体复绿技术和岩棉孔穴式高陡坡石质山体复绿技术,并以修复江苏省徐州市宕口花园陡坡为例,详细探讨了这两种护坡技术的施工工艺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济南奥体中心山体边坡断崖面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南奥体中心的建设形成了大量裸露的高陡开挖岩石边坡,对区域环境景观、水土保持、生态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入植生袋、植被混凝土、钢筋笼框+植生袋、毛石种植槽、叠石造景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分区配置,综合治理受损边坡,修复后边坡生态及景观功能得到极大修复。对采用的各种技术进行整理与归纳,阐述了各种技术的具体应用及优缺点,以期为济南周边其他破损山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济南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布局及构建, 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园林建设的主要景观格局模式,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和内容。本研究运用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对济南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进行了规划布局与构建: 采用以核心公园为中心、放射状园林绿带为轴线、市级公园为结点、环城绿带为结合部的多绿心、环网状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 形成“一心、三环、六带、七廊、七区、多楔、多点”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格局。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到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易遭受污染和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海南省海口市白沙门公园自建成以来,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公园中恶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很难自我调节和恢复,公园的生态、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基于此,通过对白沙门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白沙门公园的生态特征及变化情况,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目标及策略,探讨了景观生态修复的工艺流程与具体措施,为热带城市景观修复与建设提供设计思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厦门市废弃矿山和裸露山体高陡边坡的生态修复难题,以三峡大学自主开发的“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其他生态修复技术,以海沧蔡尖尾山“青山挂白”整治工程为试点进行了综合治理,修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自然和谐、管理粗放的景观生态。全面介绍了厦门海沧蔡尖尾山矿区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对废弃矿山和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修复是指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之上,结合适当的人工措施,遏制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恢复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由于喀斯特荒漠化山体自然恢复过程非常漫长,因此需要辅以人工植被恢复。简介对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喀斯特荒漠化山体实施的生态修复技术,造林的抚育管理措施。对生态修复工程从山体群落特征、植被覆盖度、物种多样性、造林存活率、景观效果5个方面进行了生态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治理破损山体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山东省尤其是济南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治理破损山体的模式及投入运营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细介绍了济南市自然、破损山体状况及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并指出了当前破损山体治理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借助新时代各种生态技术,建设符合可持续性要求的城市生态环境,改造设计公园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审美、绿色及舒适的要求,扭转城市内涝、土地干旱等不良局面。为将植物景观所具有的生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传统的公园景观为对象,基于"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的指导,对海绵城市的公园植物景观的改造设计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焦作市北山采石场生态修复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山采石场原本是焦作市政建设主要石材生产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成了一个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丘陵山体。焦作市于1999年关停北山采石场,并采用生态园林艺术对残破山体进行生态修复,计划将该采石场改造成市区北部的一处综合性公园——焦作市缝山公园。该公园于2006年4月28日已正式建成开放,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详细介绍了北山采石场的治理思路及生态修复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过程。结合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特点,深入分析目前山体生态修复中的不足,并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裸露山体生态恢复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要遵循的原则,以岩质边坡和废渣堆积体的生态修复为主要设计对象,提出了综合应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和防冲刷基材(PEB)生态护坡技术的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与公园景观建设成为重点建设项目,而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对于景观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长,由此,主要针对山体公园的景点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分析,进一步明确山体公园景点环境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设计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杨霄  刘森  贾超  刘扬  于翠翠  朱恒华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2):162-169,187
[目的] 分析城市湿地形成前后的生态效应,确定影响城市湿地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湿地保护和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黄河下游流域济南市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1990—2019年的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研究城市湿地的生态效应,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湿地自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 ①耕地与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是济西湿地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是次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景观指数和动植物的变化则表明湿地生态多样性增加。②降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与湿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温度与湿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水文气象因素对湿地的自然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常年性湿地形成的关键。城市规划等人为干扰影响着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也是主导城市湿地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太原市东西山山体破损面形成原因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按照"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生态建设目标,详述了凿岩打坑栽植乔灌、生态喷播植物、栽植攀援植物、反坡条带植树和构筑生物挡墙等五种山体破损面的生态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裸露山体一般都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山体开挖破坏而形成的,以边坡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乏等为特征。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过程。在分析裸露山体生态修复特点的基础上,以北京至四平高速公路辽宁省朝阳段的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实践为例,提出了综合应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的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简介国内外对城区内山体保护的实践,四川省自贡市中心城区山体概况;对自贡市城区内自然山体景观格局,城区内自然山体分布现状,城区内自然山体与城市的关系,城区内自然山体利用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建议性地提出城区自然山体保护原则与策略、自然山体利用原则与策略。城区自然山体保护策略是:控制城市山体公园,控制建筑高度管理,控制山体绿线,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保障规划实施。城区自然山体利用策略是:充分利用山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根据山体自身功能开发定位山体,营造山体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17.
城市背景山体缺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山体缺口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城市景观。结合深圳市实际,提出景观影响度概念,并结合景观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原理提出解决山体缺口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在总结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解决山体缺口的 整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裸露山体缺口依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开采坑口、开挖边坡和崩岗等不同类型.在深圳快速发展的31年时间里,工程建设中大量挖山取石造成了众多的裸露山体缺口破碎带,这对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深圳市布吉郁南、吉冈采石场边坡整治绿化工程通过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设计和施工策略并辅以景观影响度评价,实现了快速覆绿和景观融合的生态修复效果.这些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裸露山体缺口的治理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废弃垃圾填埋场主要用于堆放与填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废弃物,是收纳与处理城市垃圾的重要场所。近年来,为全面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城市建设工作主张针对废弃垃圾填埋场进行景观再造以及生态恢复。基于此,立足于黄岩地区景观公园建设实例,针对城市废弃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再造与生态恢复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河北省滦平县牤牛河为研究对象,对城乡干涸、断流的中型河道进行了问题分析,并针对河道存在的淤积严重、水源不足、水体污染、河岸边坡破损严重、河道形态直线化严重、景观差等六大问题,提出了常用的生态治理手法及景观修复的要点,使河道整体设计在满足行洪的前提下,达到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