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分离鉴定了嫁接茄子的根际真菌,并采用对峙培养法,研究了这些根际真菌对茄子黄萎病菌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嫁接处理根际真菌的优势种主要是烟曲霉原变种(Aspergillus fumigatus var.fumigatus)、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CK则主要是土曲霉(A.terreus)、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和腐皮镰孢(F.solani)。在所分离的13属17种根际真菌中,烟曲霉原变种(A.fumigatus var.fumigatus)、粘轴霉属(Gliocladium sp.)和瓶霉属(Phialophora sp.)真菌对黄萎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此外,黄暗青霉菌(Penicillium citreonigrum)、土曲霉(A.terreus)、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弯孢属(Curvulariasp.)真菌对黄萎菌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各嫁接处理根际真菌的优势种均包括对黄萎病菌有高拮抗作用的烟曲霉原变种,这可能与嫁接茄比自根茄抗病性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西省虫生真菌的种类及地域分布特点,于1996~2005年采集山西省各地罹病虫体并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表明,山西省虫生真菌资源十分丰富,10年共采集分离到虫生真菌17属72种,在山西省的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大林区及太原等县市分别分离到虫生真菌63种、12种和22种,分别占分离到的山西省虫生真菌的64.9%、12.4%和22.7%.其中以庞泉沟、历山和蟒河三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虫生真菌种类最多.分离鉴定的虫生真菌中,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 ex Fries)、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 ex Frie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和镰孢霉属(Fusarium Link ex Fries)为山西省虫生真菌的优势类群,4属种类共占山西省虫生真菌种类的59.7%.  相似文献   

3.
河南山坡土壤中三种葡萄穗霉科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及其近似属隶属于葡萄穗霉科(Stachybotryaceae)。此类真菌多为腐生,在土壤中普遍存在,潮湿的室内环境中也较为常见。有报道此类真菌为室内污染菌,可引发人类的多种疾病,也是多种植物的致病菌。然而,该属的一些真菌也可产生有益的次生代谢物质,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本研究我们对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的32份土样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2株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和1株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真菌。通过对所分离到的葡萄穗霉科物种展开5个基因(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beta-tubulin,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Calmodulin,RNA polymeraseⅡlargest subunit 2)测序、比对,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并对葡萄穗霉属及其近似属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在形态上,Achroiostachys属也以其透明、光滑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与Stachybotrys属区分。在系统发育树上Achroiostachys与Stachybotrys两属也明显的分为了两大分枝。结合形态描述和系统发育数据确定这三株真菌的分类地位,分别为:光亮无色穗孢(Achroiostachys levigata),桦树无色穗孢(Achroiostachys betulicola)和纸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真菌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刺萼龙葵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分别在2008年至2009年7月、8月在刺萼龙葵入侵严重的朝阳地区选择3个样区,即入侵区(Ⅰ)、耕作区(Ⅱ)及土著区(Ⅲ)进行选择性取土及抽样调查,对采集的75份土样经分离、纯化、鉴定的真菌分属30个属,通过对刺萼龙葵入侵区(Ⅰ)土壤真菌的培养,共分离鉴定出了约40种真菌,且分属21个属;其中在刺萼龙葵入侵区(Ⅰ)土壤真菌的各种类群中,以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木霉属(Trichoderma)、镰孢菌属(Fusarium)、枝顶孢属(Acremonium)种类较多,为优势类群,其分离频率分别为18.13%、15.20%、8.77%、8.77%、7.60%、5.85%、5.26%。而附球菌属(Epicoccum)、接霉属(Zygorhynchus)、节丛孢属(Arthrobotrys)、弯孢属(Cunularia)菌株数仅为1,为该区稀有类群;通过对入侵区(Ⅰ)、耕作区(Ⅱ)及土著区(Ⅲ)土壤真菌数量比较发现,入侵区(Ⅰ)土壤真菌数量是耕作区(Ⅱ)的1.6倍,而入侵区(Ⅰ)与土著区(Ⅲ)的土壤真菌数量相差不大,比例接近1;根据Jaccard相似性指数原理,入侵区(Ⅰ)、耕作区(Ⅱ)和土著区(Ⅲ)的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处在中等相似的水平,其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差异性并不显著。结果表明刺萼龙葵入侵并没有使土壤可培养真菌多样性产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大蒜根腐病是我国大蒜主产区山东省金乡县及其周边地区大蒜的主要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连续3 年采集的51 份大蒜根腐病根样品中分离纯化潜在大蒜根腐病病原菌真菌62 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主要类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和茎点霉(Setophoma);采用柯赫氏法则,明确镰刀菌属H9 为大蒜根腐病病原菌;采用温室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大蒜根腐病病原菌H9 对大蒜幼苗的致病能力,结果显示致病能力与接种量呈正相关,接种孢子浓度2×109 cfu/mL、接菌量为100 和150 mL,40 d 后就可以导致大蒜幼苗产生严重的根腐病。综上,我国山东及周边地区大蒜主产区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真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和茎点霉属(Setophoma),为该地区大蒜根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兰州百合褐腐病相关真菌和卵菌种类,于2013年秋季在兰州百合主产区采集罹病百合鳞茎标样,采用真菌常规组织分离法,对522个病样(块根、根盘和鳞片)组织进行了分离,共分离得到574株真菌和卵菌,真菌和卵菌分出率达109.96%;分离得到的真菌和卵菌可归于6个属,其中土赤壳属(Ilyonectria)、镰刀菌属(Fusarium)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分离频率分别为46.86%、32.23%和17.07%,为优势菌群;3个优势菌群的占比因分离部位、采样地块而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调查分析了济麦22、济麦23、济麦229、济麦44和济糯麦1号等5个山东省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采后入仓期间籽粒的真菌污染以及呕吐毒素积累情况,分别在小麦籽粒灌浆期、成熟期和采后入仓3个阶段进行采样,对污染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基于18S核糖体DNA的ITS序列的分子鉴定,测定小麦籽粒生长发育期呕吐毒素积累情况。试验共分离到603株真菌,分属9个属,分别是镰孢属、曲霉属、青霉属、交链孢属、毛霉属、根霉属、毛壳菌属、篮状菌属和黑孢霉属;小麦籽粒成熟期真菌污染和呕吐毒素积累最严重;济麦22和济麦23受真菌污染最轻,其次是济麦44和济糯麦1号,济麦229污染最重。结果表明,小麦受真菌和毒素污染的程度与籽粒生育期和品种相关;小麦籽粒成熟期前是小麦病害与呕吐毒素污染防控的关键阶段,可以在小麦成熟期前采取措施对真菌污染和呕吐毒素积累进行防控;采收时避免交叉感染,防止入仓时小麦携带大量病原菌加重污染,这些均可作为小麦真菌病害防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烤烟不同套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烤烟套种结球甘蓝(LF)、白菜(BF)和豌豆(WF)作物之间的物质交互区域土壤(烤烟与套作作物主根间的物理对称中点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ITS测序、主座标分析(PCo A)、Alpha多样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烤烟经济性状和烟叶光合特性、SPAD值来综合分析三种套作处理的优劣。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真菌的主要类群为Ascomycota(子囊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Zygomycota(接合菌门)、Chytridiomycota(壶菌门)、Glomeromycota(球囊菌门)五大门类,套作甘蓝和豌豆的土壤真菌优势菌门均为Ascomycota(子囊菌门),而烤烟套种白菜的优势菌门为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套作甘蓝的优势菌属为Coprinellus(鬼伞属)、Mortierella(被孢霉属),套作白菜的优势属为Mortierella(被孢霉属)、Lecanicillium(蜡蚧菌属),套作豌豆的优势属为Mortierella(被孢霉属)、Rhizophlyctis(囊根壶菌属);套种甘蓝和豌豆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较相似,两个处理土壤真菌菌属存在偏向性富集趋势,套种白菜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另外两组差异较大,其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且真菌菌属没有明显的偏向性富集趋势;烤烟套种白菜的土壤更适合多种真菌共同存在,互相制约,与该处理对应的烟叶产值量和光合指标也最高,烤烟套种白菜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烤烟产量。相关性分析发现chao1(丰富度指数)和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 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impson(多样性指数)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中氮含量过高,会显著降低真菌琢多样性指数,真菌Mortierella、Chlorophyllum是引起土壤氮含量变化的关键菌属。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有机肥与N、P、K肥的合理配施 ,肥效持久 ,能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 ,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能相对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可显著增强纤维素分解强度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有利于培肥土壤。微生物种类鉴定表明 :细菌的数量以芽孢杆菌为主 ,球菌较少 ;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的灰褐色类群 ;真菌主要为腐霉属、木霉属、葡萄孢属 ;固氮菌为圆褐固氮菌 ;纤维素分解菌以食纤维细菌、链霉菌属的白孢类群和葡萄穗霉属、腐霉属等真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西藏山南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与N、P、K肥的合理配施,肥效持久,能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能相对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可显著增强纤维素分解强度,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培肥土壤。微生物种类鉴定表明:细菌的数量以芽孢杆菌为主,球菌较少;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的灰褐色类群;真菌主要为腐霉属、木霉属、葡萄孢属;固氮菌为圆褐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以食纤维细菌、链霉菌属的白孢类群和葡萄穗霉属、腐霉属等真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分离培养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法对我国甘肃白银地区半干旱荒漠草原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群落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了荒漠草原和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现荒漠草原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为1.23×106、0.19×106、0.18×106cfu·g-1,耕地三类微生物数量分别是3.03×106、0.53×106、0.05×106cfu·g-1。荒漠草原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低于耕地,而真菌数量高于耕地。从荒漠草原分离出14株细菌,分别属于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噬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皮球菌属(Kytococcus),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亮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土壤芽孢杆菌属(Solibacillus)、气球菌属(Aerococcus),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和噬冷杆菌属。耕地分离出可培养细菌19株,分别属于ɑ-变形菌纲(ɑ-Proteobacteri)根瘤菌属(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考克氏菌属(Kocuria),以放线菌门细菌为主(占57.9%)。从荒漠草原分离放线菌共8株,分别属于链霉菌属(A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spora)、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而耕地主要为链霉菌属(A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spora)。荒漠草原真菌主要是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耕地土壤真菌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属(Mucor)、链孢霉属(Coniothecium)。试验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与耕地土壤微生物都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但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区域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存在差异,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12.
拟盘多毛孢菌属真菌侵染的寄主种类多、范围广,可引起多种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的多类病害,病征具有多样性。在前期对贵州省油茶叶枯病的研究过程中,分离到一个拟盘多毛孢菌的新致病菌KLXY-7-2。通过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形态学鉴定和微管蛋白基因(TUB2)构建系统发育树等多种检测方法,KLXY-7-2菌鉴定结果为木防已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occuli)。病原菌与拟盘多毛孢属EF055226.1、EF055231.1真菌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且置信度为99%。本研究所鉴定的油茶木防已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occuli),在油茶叶枯病的相关研究属于首次报道,可为进一步明确该病原菌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定殖烟草根结线虫卵和雌虫机会真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会真菌对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具有巨大潜力。本研究于2010—2011年针对来源于中国7个省份的156份烟草根结线虫样本,分别分离根结线虫游离卵、卵块和雌虫上定殖的机会真菌。应用18S rDNA-ITS片段测序结果结合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培养性状鉴定定殖游离卵、卵块和雌虫上的真菌。根据分离到菌株的培养性状、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定殖于南方根结线虫或北方根结线虫的9 839个游离卵、408个卵块和284个雌虫的真菌菌株,明确鉴定出9属13个种,其中定殖根结线虫新记录种5个,即长梗木霉、芬芳镰刀菌、渐狭蜡蚧菌、虫草棒束孢和交枝顶孢。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原名:淡紫拟青霉)为优势种,分布广泛,在云南、安徽、湖北、贵州和山东省均被分离到。该菌在南方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的游离卵、卵块和雌虫平均分离率分别为0.49%、24.00%和16.90%,说明其地理和生态适应性广泛。不同地区来源的烟草根结线虫卵和雌虫上定殖的机会真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尚无渐狭蜡蚧菌和虫草棒束孢作为线虫病原物的报道,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对根结线虫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贵州花江、织金、花溪3个典型喀斯特地段的不同恢复阶段(乔木、灌木和草本)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为研究对象,基于AMF孢子的形态鉴定,计算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物种丰度、重要值、物种均匀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研究喀斯特不同恢复阶段土壤AMF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采样地段共分离AMF菌种4目8科10属68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数量最大达35种,其次是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为17种,巨孢囊霉属(Gig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及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不同采样地段各植被恢复阶段的优势种不同,所有样地中层状球囊霉Glomus lamellosum具有最大的相对丰度、分离频度和重要值;AMF种分类水平上,花江样地不同恢复阶段AMF丰度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织金样地为灌木草本乔木,花溪样地为灌木乔木草本;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在花江和织金多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花溪样地Shannon-Wineer指数则是灌木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阶段。研究表明,喀斯特土壤中因异质生境条件的差异AMF菌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毛乌素沙地3种典型克隆植物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Trin.)Bor.]、羊柴(Hedysarum leaveMaxim)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根际AM真菌多样性,2006年的5月、7月、10月从毛乌素沙地选取东北缘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和西南缘的陕西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两个样地,按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 5个土层采集3种克隆植物根际土壤样品,研究了其根际AM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分布。在分离出的4属23种AM真菌中,球囊霉属(Glomus)15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5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2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是沙鞭根际的优势种,黑球囊霉(G.melanosporum)是3种克隆植物共同的常见种;不同属种的AM真菌生态分布亦存在差异。AM真菌孢子密度、种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在研究站样地的羊柴根际最高。该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的3种典型克隆植物与AM真菌之间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这对开发漠境AM真菌资源和利用菌根生物技术维护沙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田间原位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根外菌丝表面有无解磷细菌定殖,并对存在的解磷细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对其活化有机磷的能力进行检测,从而为更好地认识菌丝际土壤有机磷的周转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北省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的玉米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田间埋膜方式从玉米根系周围收集AM真菌的根外菌丝,用蒙金娜有机磷固体培养基筛选菌丝表面具有矿化植酸钙能力的细菌,对筛选出的细菌进行分离、 培养,然后提取细菌DNA,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来确定解磷细菌的种类。分离鉴定的菌株先用蒙金娜有机磷固体培养基通过测定菌落直径(d)及溶磷圈直径(D)初步鉴定其活化植酸钙的能力,再用无菌的蒙金娜有机磷液体培养基确定每株解磷细菌矿化植酸磷的能力,并对溶液的pH进行测定,每个菌株重复3次。最后采用两室隔网根盒将分离纯化的解磷细菌回接至AM真菌根外菌丝,鉴定回接成功率,确定分离出的解磷细菌能否成功定殖于菌丝表面。【结果】从AM真菌根外菌丝表面分离得到了29株具有活化有机磷能力的细菌,分属于芽胞杆菌、 假单胞菌、 沙雷氏菌、 葡萄球菌和肠杆菌5个不同的属。通过有机磷液体培养进一步检测这些菌株活化植酸磷的能力,发现它们对植酸磷的矿化率为1.9%~21.9%。其中假单胞菌属细菌的解磷能力相对较强,对植酸磷的矿化率达14%以上,液体培养基的pH值下降2~4个单位。将分离纯化的细菌回接至两室隔网根盒的菌丝室,培养30 d后,从菌丝表面再次检测到除假单胞菌属外的芽胞杆菌属(Bacillus)、 沙雷氏菌属(Serratia)、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细菌,另外还检测到贪铜菌属(Cupriavidus)细菌。【结论】在田间原位条件下,与玉米共生的AM真菌的根外菌丝表面有多种解磷细菌定殖,它们活化有机磷能力存在差异,其中以假单胞菌属细菌的解磷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食用槟榔加工过程中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以食用槟榔加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槟榔籽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真菌rRNA基因ITS1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未入苏发籽、入苏发籽、洗籽、烤籽、上胶籽、去芯籽、点卤籽和成品籽8类共24个样品的真菌归类为9个门,31个纲,84个目,164个科,226个属的520个操作分类单元(OTU),优势菌属包括Aspergillus(曲霉属)、Cladosporium(枝孢属)、Candida(假丝酵母属)、Lecanicillium(蜡蚧属)、Simplicillium(拟青霉属)、Penicillium(青霉属)、Tuber(块菌属)、CyberlindneraRhodotorula(红酵母属)、Cutaneotrichosporon、unidentified Saccharomycetales_fam_Incertae_sedis(未鉴定出的发菌)、unidentified Saccharomycetales(未鉴定出的酵母)和unidentified Malasseziales(未鉴定出的马拉色菌),其中槟榔内生菌Aspergillus为整个加工过程中的绝对优势真菌,相对丰度达66.70%~97.67%,其余优势真菌在不同槟榔加工过程中差异较大。多样性分析表明,未入苏发籽、洗籽、烤籽和点卤籽真菌组成结构较为相似,入苏发籽、上胶籽、去芯籽和成品籽真菌组成结构差异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槟榔加工过程中真菌丰富度差异不大但多样性差异明显,其中成品籽真菌多样性较其他组真菌组成结构差异最大。本研究为后续食用槟榔防霉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冬麦免耕覆盖栽培管理措施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以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连续免耕覆盖栽培及有机肥管理下冬麦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丛枝菌根(AM)真菌在97%相似度下共获得4 515个AM真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属于1门3纲4目8科10属155种。不同处理中,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球囊霉属(Glomus)和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为优势属,受农业综合管理措施中有机肥施用、免耕覆盖因子的影响,近明球囊霉、有隔球囊霉属相对丰度在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耕作、不覆盖相比,免耕、覆盖措施提高了AM真菌多样性指数,但降低了AM真菌属的丰富度;与无肥条件相比,有机肥施用提高了AM真菌丰富度指数,但降低了AM真菌多样性指数。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是影响AM真菌群落组成中优势属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免耕覆盖、有机栽培改变了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土壤中丰度较低的AM真菌菌属更容易受到有机肥施用的影响;有机肥与免耕、覆盖管理的交互作用对AM真菌近明球囊霉属相对丰度有显著影响(P<0.05)。AM真菌群落对耕作覆盖、有机肥施用管理活动的响应受到农业综合管理活动及其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合理农作物免耕覆盖、有机栽培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壤类型下AM 真菌分布多样性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禾本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宁夏六盘山林地、银川农耕地、暖泉农耕地、固原农耕地、盐池沙地、灵武沙地6 个采样地点5 种土壤类型(黑垆土、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风沙土)下AM 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5 种土壤类型采样点的植被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5 属48 种AM真菌, 其中, 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 种, 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 种, 球囊霉属(Glomus)37 种, 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 种, 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 种, 各采样点土壤均以球囊霉属为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木薯球囊霉(G. manihotis)是6 个采样地点中的优势种。不同土壤类型各采样点AM 真菌各属的频度存在明显差异, 球囊霉属在各点均有出现, 频度值最高。具有较高植被多样性的暖泉样点, AM 真菌的种属数量较多。土壤环境因子对AM 真菌孢子密度的影响因所处土壤、植被类型不同而异。pH、全盐、速效钾、速效磷等土壤肥力因子, 在PCA 轴上能最大程度地解释AM 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大部分信息。宁夏不同土壤类型区域中AM 真菌种类及分布一定程度上与该采样点的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特征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硒砂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硒砂瓜是宁夏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连作严重影响硒砂瓜产量和品质。目前硒砂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硒砂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硒砂瓜连作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供试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真菌8门、25纲、244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优势菌门,占90%以上。与对照相比,连作30年土壤中子囊菌门丰度下降32.51%,接合菌门丰度上升29.89%。供试土壤中真菌主要的优势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绿僵菌属(Metarhiziun)、假霉样真菌属(Pseudallescheria)、镰刀菌属(Fusarium)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与对照相比,连作5年土壤中假霉样真菌属丰度增加45.81%,连作10年土壤中镰刀菌属丰度增加26.74%,连作15年土壤中绿僵菌属下降26.83%,连作20年土壤中青霉属增加29.68%,连作25年土壤中绿僵菌属减少18.30%,连作30年土壤中被孢霉属丰度上升29.89%。土壤理化性质与硒砂瓜连作年限间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硒砂瓜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不是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而是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硒砂瓜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