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多杀菌素(spinosad)是刺糖多孢菌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有显著杀虫活性.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作为诱变因子对刺糖多孢菌的孢子进行诱变处理,以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多杀菌素的发酵产量.研究结果表明:诱变剂量为2mg/ml,诱变40min时多杀菌素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诱变最终得到5株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61.1%、80.3%、128.1%、69.9%和77.8%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2.
 枯草芽孢杆菌Bs-916是一种有效防治水稻病害的生防菌,为进一步提高其拮抗性能,获得更好的生防效果,运用离子注入(N+)的方法对Bs-916进行诱变,筛选到4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Bs-916提高15%以上的菌株。TLC和HPLC定性、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Bs-916及其突变体分泌的脂肽类抗生素是表面活性素,突变菌株分泌的表面活性素比出发菌株有不同程度提高。室内抑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素能抑制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引起原生质泄露。通过检测接种纹枯病菌、拮抗菌Bs-916及其突变菌株的水稻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的变化,发现拮抗菌Bs-916及其突变菌株分泌活性物质对水稻具有诱导抗性作用;4个高效突变株比出发菌Bs-916对3种酶的活性影响加大;同时接种拮抗菌和纹枯病菌比单独接种拮抗菌、纹枯病菌对3种酶活性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香蕉炭疽病拮抗菌Bs6602的诱变选育及防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拮抗菌对香蕉炭疽病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采用紫外线-亚硝酸钠复合诱变的方法对枯草芽胞杆菌Bs6602菌株进行诱变。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诱变条件为在距离20 W紫外灯50cm下照射15s,然后经300mmol/L NaNO2诱变处理60min。经过2次复合诱变,最终得到1株抑菌活性最强的6B8-5菌株,其抑菌活性比出发菌株提高83.80%。咪鲜胺对突变株6B8-5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83μg/mL。连续转接7代,突变株6B8-5的抑菌活性无明显降低。6B8-5菌株的抑菌谱测试结果表明,其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对多主棒孢霉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66.39mm。对香蕉炭疽病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香蕉贮藏15d后,6B8-5菌株的防效明显高于出发菌株,为63.94%;6B8-5菌株与43 200倍咪鲜胺稀释液混用后,其防效最高达70.27%,与咪鲜胺1 350倍稀释液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从桃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81株细菌,通过铬天青(chrome azural S,CAS)检测法筛选出一株产铁载体能力较强的细菌菌株MX-26,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MX-26为克雷伯氏菌属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以MX-26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诱变、紫外和氯化锂复合诱变及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得到菌株的最佳诱变组合:紫外线照射时间为180 s,氯化锂终浓度为1.2%,硫酸二乙酯诱变时间为40 min。诱变获得菌株MX26-18,其产铁载体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2.9%,且遗传性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复合诱变进一步提高枯草芽胞杆菌BS501a的生防效果。[方法] 以BS501a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和60Coγ射线照射进行复合诱变。[结果] 获得了5株拮抗活性提高的突变菌株。传代稳定性试验表明BSC45菌株经5次传代后拮抗稳定性仍保持在88.3%。该突变株各代与稻瘟病菌对峙培养拮抗带宽平均为7.5 mm,比出发菌株BS501a与稻瘟病菌对峙培养拮抗带宽6.05 mm提高了24%。采用对峙培养试验研究BSC45抗菌谱,发现BSC45仍保留了广谱拮抗活性。[结论] 枯草芽胞杆菌突变株BSC45对多种真菌有抗菌作用,是一株很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拮抗菌对香蕉炭疽病的抑菌活性并探讨其与化学药剂混用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紫外线-亚硝酸钠复合诱变的方法对短短芽胞杆菌Bb5911进行诱变,并测试了其与咪鲜胺混配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诱变条件为在距离20 W紫外灯50 cm下照射15 s,然后经300 mmol/L NaNO2诱变处理60 min。经过2次复合诱变后得到突变株5B37-3的抑菌活性最强,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2.41%。咪鲜胺对突变株5B37-3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83 μg/mL。连续转接7次,突变株5B37-3的抑菌活性无明显降低。抑菌谱测试结果表明,突变株5B37-3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比出发菌株均有提高,提高率18.20%~239.27%。对香蕉炭疽病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5B37-3的防效明显高于出发菌株,最高为66.55%。突变株5B37-3与10.42 μg/mL咪鲜胺溶液复配后,香蕉贮藏15 d,其防治效果为72.76%,与333.33 μg/mL咪鲜胺溶液防效相当;至香蕉贮藏17 d,其防治效果显著低于333.33 μg/mL咪鲜胺溶液。  相似文献   

7.
生防菌Bs-916离子注入突变高效菌株筛选及抑菌防病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Bs-916是一种在水稻病害防治中发挥作用的生防因子,为进一步提高其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高效菌种,利用不同剂量的N+对Bs-916进行离子注入处理,在1300个诱变处理的菌株中,经过初筛、复筛和定量筛选,筛选到11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Bs-916提高10%以上的菌株,对筛选出的高效突变菌株进行室内抑菌和田间防病测定。结果表明,离子注入生防菌Bs-916的最适剂量为150~250×2.6×1013N+/cm2;突变菌株的抑菌拮抗带宽提高率比出发菌株Bs-916高4.3%~30.7%;防病效果比Bs-916高3.2%~19.1%。  相似文献   

8.
巩洁  陈亮  陈立  韩文霞  陈五岭 《植物保护》2010,36(5):105-109
采用紫外线、He-Ne激光及两者复合诱变的方法,分别处理对葡萄白腐病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PT2,以提高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和He-Ne激光单独作用,所筛菌株UV10与HN14抑菌效果提高率分别为15.0%与21.7%。而经过对复合诱变条件确定,在紫外线照射90 s后,再用15 mW的He-Ne激光辐照10 min,筛选出最佳正变菌株F15,抑菌效果提高30.9%,明显高于单因素诱变,经25代传代试验证明其拮抗能力可以进行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对蓝莓根腐病有良好防效的生防真菌资源,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蓝莓组织中分离筛选蓝莓根腐病病原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拮抗真菌,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平皿培养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拮抗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及其成分,观察其重寄生现象,测定其胞外水解酶活性以及室内盆栽防效。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到2株菌株G18和MG6对蓝莓根腐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0.24%和62.65%;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分析,最终将菌株 MG6 鉴定为球孢瓶束霉 Ascodesmis sphaerospora;菌株 G18 和MG6的发酵代谢物对蓝莓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9.85%和42.86%,挥发性代谢物对其抑制率分别为21.39%和18.50%;从2株菌株发酵液中检测到了芥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α-姜黄烯等13种已知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同时发现2株菌株均可以分泌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水解酶;显微观察发现2株菌株均使病原菌菌丝出现明显的溶解、裂解等现象;菌株G18和MG6对蓝莓根腐病的防效明显,分别为65.33%和61.33%;接种菌株G18和MG6后蓝莓幼苗根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最高,较清水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1.01倍和1.02倍,接种菌株MG6后蓝莓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最高,在根和叶中的POD活性较清水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 1.10 倍和 1.09 倍,先接种菌株 G18 后接种病原菌的蓝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最高,在根和叶中分别达559.61 U/g和422.68 U/g;接种菌株G18和MG6后蓝莓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036 mg/g和1.038 mg/g,均高于清水对照组。表明菌株MG6和G18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蓝莓根腐病生防资源。  相似文献   

10.
用 4种诱变方法 (紫外线、氯化锂、60 Co γ射线、自身代谢产物 )对嗜线虫致病杆菌进行了诱变处理。结果表明 ,菌株对各种诱变剂均比较敏感 ,低剂量诱变和复合诱变处理的菌株正变率较高 ,其中氯化锂加紫外线复合诱变的累加处理效果最好 ,效价提高了 6 0 %~ 70 % ;连续5代传代培养 ,其产素能力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1.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B-916的选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B—916进行自然选育、紫外光和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自然选育菌株Z—49的生长速度比原始B—916菌株提高了28.6%,拮抗性能提高了33.3%。紫外光诱变菌株V—34,生长速度比对照菌株Z—49提高了2.2%,拮抗性能提高了100%;比原始菌株B—916生长速度提高了31.4%,拮抗性能提高了166.7%。硫酸二乙酯诱变菌株H—91,生长速度比对照菌株V—34提高了3.3%,拮抗性能提高了16.3%;比原始菌株B—916生长速度提高了32.9%,拮抗性能提高7210.0%。  相似文献   

12.
微波诱变选育高效溶磷木霉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高效溶磷菌株,对木霉菌T6菌株进行微波诱变处理,测定并分析了微波输出功率和辐照时间等参数对诱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诱变条件是微波输出功率900 W,辐照时间70 s,且在此条件下得到8株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突变菌株T6-9、T6-33、T6-93、T6-126、T6-157、T6-188、T6-196和T6-203。经过多代转接培养最后得到一株遗传稳定的溶磷木霉菌株T6-157,该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溶磷量为204.46 mg·L~(-1),与出发菌株相比,溶磷量提高了107.97%,植酸酶活性提高了57.35%,且突变菌株对土传植物病原菌的拮抗能力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吸水链霉菌武夷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为出发菌株,分别用亚硝基胍、氯化锂、微波为单一诱变剂,亚硝基胍和氯化锂为复合诱变剂进行处理,从亚硝基胍处理的菌株中筛选到1株丧失抑菌活性且性状稳定的突变株N1。突变株孢子丝为长螺旋形,孢子呈椭圆形,与出发菌株相比,在形态上没有显著变化且产孢量无变化。突变株的抑菌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所有8种供试菌株均无抑制作用。HPLC结果显示与出发菌株不同,突变株中抗生素的特征峰消失。本研究为今后开展武夷菌素合成途径和生物合成基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木霉耐盐突变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高效耐盐木霉突变菌株,以盐碱土中分离的一株深绿木霉T-YM作为原始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并筛选了突变菌株的最佳诱变条件,利用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条件测定了突变菌株耐盐指标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菌丝生长量。结果表明,与对照(野生型菌株)相比,当诱变时间为3 min时能够显著提高深绿木霉T-YM突变菌株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分别增加17.69%和28.82%;诱变时间为0.5 min和5 min时能够显著提高突变菌株菌丝生长量,分别增加42.22%和46.67%。利用10 mg·mL-1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条件时,与对照相比突变菌株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菌丝干重整体高于野生型菌株,尤其当诱变时间为3 min时,不同浓度盐胁迫下其产孢量平均增加51.18%,诱变时间为0.5 min时其菌丝干重平均增加23.65%;NaCl胁迫(10 mg·mL-1)下,诱变处理0.5 min获得的正突变菌株经传代接种培养后其耐盐性较为稳定。因此,紫外诱变可作为一种选育高效耐盐木霉突变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咯菌腈的抗性风险,就室内经紫外照射获得抗药突变体的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的紫外照射亚致死时间为90~120 s;经亚致死时间紫外照射后,4个亲本菌株中有2个菌株共产生了6个抗咯菌腈的突变体,其EC50值是亲本菌株的310倍以上,抗性突变频率为3.13×10-7;经紫外照射诱变获得的所有抗性突变体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菌核能力及其在番茄果实上的致病性方面均比其亲本菌株明显降低。相关分析显示,所得抗咯菌腈突变体对氟啶胺、啶菌唑、啶酰菌胺和嘧霉胺无交互抗性。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抗药性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6.
王诗玮  纪琪  朱天辉 《植物保护》2019,45(6):185-191
为筛选出对常用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具有较强耐药性的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突变菌株,本文通过紫外线照射诱变莱氏绿僵菌,并利用敌敌畏对紫外突变菌株进行4次药剂理化诱变,并对突变株进行了抗性水平、遗传稳定性测定,得出敌敌畏对莱氏绿僵菌孢子的致死浓度为1 291 mg/L,适合莱氏绿僵菌紫外线诱变的最佳照射时间为2 min和2.5 min,得到6株能耐1 291 mg/L敌敌畏的突变菌株,其中突变株Nr-UVY6的抗性水平是出发菌株的2.57倍,抗药性遗传稳定性也最佳。  相似文献   

17.
利用链霉素耐药性突变筛选抗菌活性放线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链霉素耐药性突变,从天然无抗菌活性或活性微弱的12株放线菌中筛选活性菌株。在链霉素浓度为25 μg/mL时共获得99株耐药菌株。通过抑菌活性测定,发现7株耐药突变菌株的发酵液产生了抑制细菌活性,其中仅耐药突变株67S-14所产生活性物质的遗传性能稳定。室内抑制真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67S-14发酵液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的抑制率较原始菌株No.67提高50%以上。该突变株在菌落形态方面与原始菌株存在较大的差异。Doskochilova溶剂系统纸层析结果表明,该活性物质可能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HPLC分析结果表明,该抗生素可能是突变菌株67S-14产生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T2菌株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T2A的抑菌活性和光稳定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通过对紫外保护剂 (抗坏血酸、腐殖酸) 和辅助剂 (IE-08、SP-4821A和SP-4821B) 的筛选,优化了TraT2A对百合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条件,并测定了其对百合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TraT2A在200.00 mg/mL下对百合叶斑病菌A.alternata的抑菌作用较好,抑制率为72.12%;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TraT2A的抑菌活性逐渐降低,添加5.00 mg/mL的腐殖酸对TraT2A有较好的紫外保护作用,抑制率 (69.01%) 比不加紫外保护剂对照 (29.37%) 提高39.64%;添加0.17 mg/mL 的辅助剂SP-4821A对TraT2A活性的提高效果最好,抑制率 (95.13%) 比TraT2A对照 (69.16%) 提高25.97%。按照优化后的配方:200 g TraT2A (质量浓度为200.00 mg/mL) + 5 g腐殖酸 (质量浓度为5.00 mg/mL) + 0.17 g SP-4821A (质量浓度为0.17 mg/mL) + 794.83 mL灭菌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其对百合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0.37%。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防治百合病害的TraT2A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别利用三种紫外灯(UVA、UVB、UVC)辐照黑腹果蝇蛹,研究辐照对黑腹果蝇的羽化率、性比、飞出率、死蛹率、成虫干重、蛹重以及F1羽化率、F1性比、F1死蛹率、F1成虫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后黑腹果蝇羽化率均显著降低,其中UVB辐照6 h后的黑腹果蝇蛹羽化率最低,为10.00%;经过UVA辐照9 h组的性比平均值为2.3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经过UVB辐照后,黑腹果蝇飞出率显著降低,其中UVB处理6 h后黑腹果蝇飞出率低至4.00%;经过UVB辐照的死蛹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组,其中辐照6 h组黑腹果蝇蛹的死亡率平均值达到89.33%,最高达94.00%。经过紫外线辐照后各组蛹重与对照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差异显著;经过UVB、UVC辐照后羽化的黑腹果蝇成虫干重显著低于对照组;经过紫外线辐照后黑腹果蝇F1成虫干重相比对照组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本研究可为昆虫的紫外线诱变和害虫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