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苏玉10号是江苏省种子公司近年来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品种在丹徒区种植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情况,更好地掌握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我们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对苏玉10号生长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以期寻找出该品种在本地区种植的最适密度、最适施肥水平等关键技术的最佳组合,为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适宜的播种时期和密度是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以蠡玉37品种为试验对象,研究辽西地区不同播期、密度对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宜辽西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的玉米种植技术,以实现玉米生产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对产量构成影响较小;不同密度下玉米两品种的穗数和穗粒数差异显著;两品种玉米高密度比低密度处理产量平均增加16.89%;抗旱品种郑单958产量受灌水量的影响较小;浚单20灌水比不灌水处理平均增产11.40%。玉米两品种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一般以不灌水处理较高,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值比0水处理降低30.37%。因此,在水资源较缺乏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选用抗旱品种进行合理密植并灌一水,对实现玉米节水与高产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于程  胡文河 《农业工程》2012,2(4):62-64
为掌握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差异。试验以4个青贮玉米品种:吉饲8、金刚12、吉饲9和金刚50为材料,设置5万、6万、7万和8万株hm24个密度进行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品质指标等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受密度影响,生长发育存在差异。品种内产量和品质性状也有所不同,同一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也存在差异。在8万株hm2密度下,吉饲9品质和产量最高,其表现出较好的耐密性和丰产性。  相似文献   

5.
玉米110cm大垄栽培是一种新的种植模式,与之配套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十分重要的技术因素,本文通过对同一品种不同密度的试验研究,包括对生育进程、生长性状、产量及效益等的记录和测量,找到最合适的玉米110cm大垄种植密度,为指导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适宜镇江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和合理的种植密度。选用耐荫抗倒、耐密早熟、直立宜机收的高产品种苏豆13、徐豆25、南农47号,每个品种分别种植3个密度,比较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情况。苏豆13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最高,但其株型细长易发生倒伏;徐豆25的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最低,但其茎秆粗度、百粒重最高,株型矮壮;南农47的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各因素各项指标在苏豆13和徐豆25之间,但其最终实际产量较低。根据3个品种对密度响应来看,苏豆13和徐豆25每667 m2适宜种植密度为9 000株,而南农47更耐密植,每667 m2为11 000株仍能增产,同时要做好苏豆13、南农47号的化学调控株高,增产抗倒。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形态指标、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郑单958夏玉米为试材,设种植密度52 500株/hm2、60 000株/hm2、675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共4个处理,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形态指标、耗水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处理间株高差异不明显;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棵间土壤蒸发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处理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差幅度不大;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产量构成因素则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移栽密度与不同穗型品种对再生稻再生季发苗能力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移栽密度为主区(D1:15万穴/hm~2、D2:18.75万穴/hm~2、D3:22.5万穴/hm~2、D4:26.25万穴/hm~2、D5:30万穴/hm~2、D6:33.75万穴/hm~2),品种为副区(TYHZ:多穗型品种天优华占、HLY898: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898、YLY900:大穗型品种Y两优900)。【结果】穗粒兼顾型品种HLY898与多穗型品种TYHZ在D3处理下再生季产量最高,大穗型品种YLY900在不同移栽密度下再生季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穗型品种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发苗能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再生季空蔸率(头季纹枯病导致再生季空蔸)整体效果表现为HLY898TYHZ=YLY900,其中穗粒兼顾型品种HLY898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增产9.99%~11.70%。各密度水平下,D3处理结实率、每穗粒数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显著高于D1、D5与D6处理,较其他密度处理增产5.4%~22.7%。单位面积再生苗数与苗桩比均以D3处理最佳,显著高于D6处理,成穗能力以D3处理与D4处理最佳,显著高于D1、D2与D6处理。地上干物质积累以D5处理最高,收获指数以D3处理最高。再生季空蔸率以中低密度最佳,显著低于D6处理。穗粒兼顾型品种HLY898产量及产量构成、发苗能力均优于多穗型品种TYHZ与大穗型品种YLY900,适应性更强。中密度处理产量与发苗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产量构成因子更协调,能充分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实现高产。【结论】穗粒兼顾型品种HLY898与22.5万穴/hm~2移栽密度组合模式再生季综合性能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德美亚12号作为试验材料,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按照50 000~100 000株/hm2设计了6个种植密度进行试验。在收获后测定果穗长度、玉米果穗径粗、玉米果穗行数、空秆率以及玉米产量等指标和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各构成因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经试验发现,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以及产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种植密度为7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将种植密度控制在70 000株/hm2左右,以便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灌水方式对华北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发展华北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探索华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的产量与水分利用对灌水量和灌溉方式响应,筛选不同灌溉模式下抗旱稳产玉米品种。【方法】设置了3种灌溉方式(地面灌溉、滴灌和微喷灌)、3种灌水量(高、中、低灌溉水平)和5~6个玉米品种处理,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灌溉模式和灌水量条件下的产量与水分利用特征。【结果】地面灌溉模式下,低灌水处理产量显著低于中灌水和高灌水处理,低灌水和中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高灌水处理;农华101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浚单20和郑单958。微喷灌溉模式下,高灌水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中灌水和低灌水处理,但后二者差异不显著;灌水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农华101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次为先玉335和郑单958。滴灌灌溉模式下,灌水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低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高灌水处理;浚单20、先玉335和登海605品种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中单909和郑单958品种的。因此,低灌水量可显著提高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但3种灌溉模式下低灌水处理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结论】综合来看,华农101较适于地面灌溉和微喷灌,浚单20、先玉335和登海605适于喷灌技术。  相似文献   

11.
矮化玉米植株,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目前玉米生产中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玉米植株矮化,一是减少自然灾害如风灾引起的倒伏损失,二是可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因此,研究和探讨此技术,对目前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济文 《农业工程》2015,5(1):96-98
探索早熟玉米品种垦沃2号、德美亚2号在不同施肥因素、不同密度的产量潜力。试验发现,不同施肥量,大肥区的长势明显好于小肥区,叶面积指数大肥区高于小肥区7.6%。两个品种不同处理产量:垦沃2号大肥区比小肥区增产11.4%,德美亚2号大肥区比小肥区增产12.5%;不同密度产量增产12.7%。用碧护拌种、喷施叶面肥对防除前茬大豆残留药害效果明显,喷施福田佳利、彩特美等叶面肥有增加苗期抗逆性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玉米喷施不同浓度沼液效果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利用不同浓度的沼液对玉米在不同生育期进行叶面喷施,通过观察玉米农艺性状的变化,比较各个处理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获得沼液喷施玉米最适浓度,从而为沼液在玉米上喷施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华  祁生林  彭云峰 《农业工程》2016,6(2):127-129
缺氮降低玉米产量;过量施氮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反而降低氮素利用效率,并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合理施氮能够保证玉米不同生育期充足的氮素吸收,有利于最大产量的获得。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不同供氮水平影响玉米形态和生理过程的研究,从根系发育、叶片形态和光合作用以及穗发育的角度探讨缺氮减产、过量供氮不能增产的原因,以期为合理的玉米氮肥管理以及氮高效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玉米高产群体构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高产群体构建过程中,玉米种质资源更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0%~60%,种植密度调整等栽培措施、氮肥的合理施用等养分供给措施也是提升玉米群体产量的重要途径。我国春玉米产量纪录为22756.65kg/hm2。肥料、种植密度等栽培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对玉米产量提升的贡献率为40%~50%。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增产途径和栽培调控作为主攻方向,提高玉米群体生产能力,突破群体库容限制,进行群体功能性挖潜,实现玉米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协同增益。文章主要分析了国内外高产群体构建技术发展动态和机理,总结玉米高产群体构建技术概念和主要技术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区域生态特性的高产群体构建技术研究方向,旨在经过全方位的研究与普及应用后,达到玉米生产结构性挖潜,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玉米生产持续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对不同株型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平展型品种沈单16和紧凑型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露地栽培和地膜覆盖对不同株型春玉米产量、降水利用效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降水年型对不同株型品种土壤水分和耗水量有不同影响,降水年型不同造成光照程度、气温不同年型波动较大。丰水年平展型品种露地产量较平水年增加31.0%,丰水年地膜覆盖产量较平水年增加10.6%。丰水年紧凑型品种露地栽培产量较平水年增加7.4%,丰水年地膜覆盖产量较平水年增加1.2%。露地栽培模式下平展型品种产量不同年型有较大波动,而平水年产量下降明显,紧凑型品种不同年型产量波动相对较小,地膜覆盖模式下2种株型品种均体现出较好的稳产性。【结论】地膜覆盖模式能够阻止不同株型春玉米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蓄积降水,提升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整播期,研究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因素,尤其是高温条件。试验选取京农科728、登海618、郑单958和先玉335共4个主栽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在2019年6月5日(T1)、6月15日(T2)和6月25日(T3)3个播期处理种植。结果表明,4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均不同程度延长。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4个玉米品种的叶片和茎秆在不同的播期没有明显差别,但籽粒和穗4个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早播处理比晚播处理积累量大,可能是因为早播处理比晚播处理时段的温度要高。在玉米穗粒数、百粒质量和产量上,品种和播期处理对其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品种和播期处理对穗粒数、百粒质量和产量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作用。京农科728、登海618、郑单958和先玉335品种的穗粒数、百粒质量和产量最大值均为T2处理,最低均为T1处理,在产量性状上可能是因为T1处理在开花授粉阶段正好遇到连续高温天气,导致T1处理结实性较差。由此可见,在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时,高温对其影响较大,在没有遇到高温的情况下,适时早播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将更有利。   相似文献   

18.
以耐密抗倒性不同的品种(稀植大穗品种JK 518和JK 519、耐密抗倒品种XY335和CS 1;中等耐密品种ND 108)为材料,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玉米茎秆的穿刺强度(RPS)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群体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随生育期递进而增强,不同耐密性品种间随种植密度变化有较大差异。茎秆基部节间的穿刺强度随群体密度增加呈线性递减。茎秆节间RPS随着节位的上升而呈二次函数递减;不同耐密性品种间RPS以抽雄-吐丝期差异明显,以穗位以下节间,尤其第3~6节间表现差异较大。玉米抽雄前茎壁增厚早、  相似文献   

19.
宁夏膜下滴灌玉米不同施肥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比例,研究不同生育期内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影响,从而为宁夏引黄灌区提供适合当地推广的滴灌施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同一种施肥模式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影响不同。两个玉米品种均在F1(N:285kg/hm2、P:120kg/hm2、K:128kg/hm2)水平下取得,但最优施肥比例不同。迪卡519:CK产量为14 987kg/hm2,滴灌最高产量施肥比例为P3,产量为16 536kg/hm2,增产10.3%、节水26.2%;正大12:CK产量为13 930kg/hm2,滴灌最高产量施肥比例为P2,产量为15 075kg/hm2,增产8.2%、节水23.6%。F1施肥量相对对照来说氮肥节约:27.7%,磷肥节约:24.1%,钾肥节约:11.1%。  相似文献   

20.
探究种植密度和滴头间距对膜下滴灌春玉米生长的影响。以玉米"先玉335"在甘肃省民勤地区进行大田试验。玉米膜下滴灌设置3种种植密度(A1:97 500株/hm~2、A2:105 000株/hm~2、A3:112 500株/hm~2)和3种滴灌带滴头间距(B1:20 cm、B2:30 cm、B3:40 cm)9种组合试验处理,分析玉米不同处理的土壤水氮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得到适宜的灌水技术参数。玉米种植密度对土壤水氮分布规律影响并不显著,但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先玉335"最佳种植密度在105 000株/hm~2左右,A2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4 585.8 kg/hm~2,比A1、A3的产量分别大4.8%、3%。滴头间距对土壤水氮分布影响显著,不同滴头间距为玉米生长提供的土壤水氮环境有所差异,进而影响春玉米的耗水规律、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带滴头间距大,土壤水和硝态氮呈窄深型分布;滴头间距小,土壤水和硝态氮呈宽浅型分布。滴头间距B3的玉米产量最高为15 615.0 kg/hm~2,比B1、B2产量分别大17.8%、11.6%。A2B3在各处理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玉米"先玉335"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和滴头间距40 cm组合效果最佳,更适宜在甘肃民勤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