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于1935年开始种蘑菇,1957年大面积推广,最早出现单产达2.5斤/尺~2以上的菇房是上海县虹桥公社星联大队七队和宝山县罗南公社圹湾生产队,而创上海蘑菇单产历史最高记录的是1974年嘉定县望新公社稍基生产队(3.19斤/尺~2)。本文分析了9个高产菇房的高产情况(见表),现将他们的共同经验总  相似文献   

2.
我县蘑菇生产始于七十年代初,1979年栽培面积达700万尺~2,曾获得平均1斤/尺~2的产量。但近年来,由于牛粪、稻草等原料供不应求,普遍薄料种菇,C/N失调以及盲目引种,菌种质量差,菇房消毒不严,病虫害孳生等原因,导致单产连年下降,1982年全县平均单产仅0.77斤/尺~2。为了提高蘑菇产质量,我们在实行菌种“两化”的同时,狠抓了提高培养料质量问题,积极推广了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今年全县有236户的菇农进行了堆肥后发酵,面积19万尺~2。其中室内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菇房不足和老菇房病虫害多等问题,我们于1983年在冬闲水稻田搭简易草棚种菇180米~2。在投料量偏少(40斤/米~2)的情况下,单产也达到11斤/米~2,接近我区室内栽培水平。1984年全乡栽培面积5770米~2,投料量增至54.2斤/米~2,平均单产达13.5斤/米~2,纯收入6.90元/米~2。其中有25%的菇房单产达到17.3斤/米~2,纯收入10元/米~2。现将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面积栽培蘑菇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一年种植一次,从秋季播种至第二年初夏结束,生产周期达9个月之久,年平均单产1斤/尺~2左右,其中春菇产量始终徘徊在0.2斤/尺~2左右。春菇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春菇菌丝趋于衰老,培养料养分大量消耗,病虫杂菌危害加剧,以及培养料内菌丝体代谢物累积等不利影响。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菇房设备的利用率,增加蘑菇年产量,我们根据上海春季气候和  相似文献   

5.
我地蘑菇生产从七十年代初始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产量从五十多担增加到去年的一万多担,是发展初期的二百倍。一九八二年种植蘑菇七十五万平方尺,收菇10414.547担,平均单产为1.39斤/尺~2,比一九八○年前平均单产0.6~0.8斤/尺~2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地区蘑菇生产的实践表明,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应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一、培养料“二次发酵法”是获得蘑菇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我地从八一年秋开始,采用室内“蒸汽育秧式”直接火加热升温的二次发酵法。八一年  相似文献   

6.
在欧美各国的蘑菇栽培业中,广泛使用泥炭土作菇床覆盖物。我国的许多地区泥炭土资源丰富。笔者在广东省蘑菇主要产区的丰顺县工作期间,于1978年用泥炭土作蘑菇菇床的覆盖物进行了小区试验,获得初步结果。1979年,在该县后安大队试验推广面积8000多米~2,平均单产19.6斤/米~2。1980年推广面积10万米~2以上,平均单产13.8斤/米~2。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蘑菇生产有很大发展,总产量增加很快。但是平均单产增加不快,各地区、各菇房之间的单产水平,相差十分悬殊,高的可达3斤多,低的不到半斤。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栽培管理、培养料素质、菌种质量、病虫害防治等,都会影响蘑菇产量。本人认为,在种植蘑菇老区中,影响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关键是培养料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们县于1973开始种蘑菇,虽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但单产仍提不高.始终徘徊在1.4~1.5斤/尺~2。以1983年为例,全县143.5万尺~2面积,其中有13.54万尺~2(188间菇房)平均单产不到0.8斤,还有2730尺~2(3间菇房)平均单产只有0.1。由于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菇农积极性。就在这一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给我们送来了优良菌株“101”,经过6400尺~2面积的试种,平均单产达3.348斤/尺~2,其中产量最高的是何林妹专业户,2150尺~2面积,平均单产3.98斤/尺~2,单价4.03元/尺~2,比全县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9.
苏州农村工副业发达,栽培蘑菇工物投本较大,如何既省工节本又能提高单产和效益,改进培养料是个重要方面.常熟市在1987~1989年进行了三年复合培养料试验.1990年该项技术在全市全面推广,应用面积达33万米~2,秋菇每米~2均产5.45公斤,增产幅度比应用前提高2成左右.一、复合培养料配方通过三年试验摸索,确定两种适用配方.一种为完全不用畜粪的无粪复合料(公斤):稻草1515,麦草  相似文献   

10.
蘑菇培养料厚度的选择,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诸如原料配方、发酵腐熟程度、填料的松紧度和菇房的保温、保湿性能等因素。国外是以原料干重/米~2或以料含氮量/米~2来计用料量的。一般每平方米用干料为50~65公斤,料厚为20~25厘米,密度4.0~5.0公斤/米~2/厘米。国内一般用量为20~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松江县泗联公社长浜生产队,自1980年以来每年种植蘑菇3500尺~2,连续三年获得了较高的产量。1982年,春秋菇单产2.894斤/尺~2,产值3.225元(其中春菇单产0.91斤/尺~2、产值0.992元;秋菇单产1.984斤/尺~2、产值2.23 3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嘉善县蘑菇栽培面积已稳定在22.2万米~2以上,但产量不能达到稳产、高产,尽管不断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年产量的起伏仍较大。如1984年全县秋菇平均单产达5.4公斤/米~2,总产值277.7万元;而85年秋菇则明显减产,单产3.38公斤/米~2,比84年  相似文献   

13.
牌头公社桑园二队,79年开始种菇3000尺~2,其中1000尺~2用沼气肥渣作培养料,平均单产产量为1.68斤/尺~2(秋菇1.20斤),比粪草培养料的低0.09斤;80年又用沼气渣料种菇1000尺~2,秋菇产量平均每尺~21.38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18斤,比粪草对照每尺~2增加0.16斤。两年生产实践证明:利用沼气渣种菇,只要辅料配比合理,精心管理,同样可以获得好收成。  相似文献   

14.
无粪培养料栽培蘑菇高产关键技术陈国朱(福建省莆田市食用菌开发中心351100)无粪培养料栽培蘑菇高产的关键技术为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料后发酵技术福建省莆田市塑料菇房近年迅速兴起,与原来土墙菇房比较,具有成本低、建造易、保温保湿性好和产量高等优点。为适...  相似文献   

15.
培养料发酵时间长短对培养料质量和蘑菇产量有很大影响。目前我省蘑菇培养料的发酵时间一般为25~30天。近二年来,我们把培养料发酵时间缩短为18和14天,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79年在凤(氵窖)大队菇场试验,面积29.6米~2,80年在农科所试验,面积20米~2。培养料配比见表1。堆制发酵天数,风(氵窖)菇场为28和18天二个处理,农科所为23和14天二个处理。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所于1985年从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引进蘑菇176母种,经扩大繁殖和大面积栽培,当年秋菇平均单产达7.8公斤/米~2,通过一个冬天的精心管理,86年春菇又收7.6公斤/米~2,两季合计平均15.4公斤/米~2。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蘑菇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九八四年五月,我们承担了5000尺~2综合措施蘑菇高产栽培试点” (单产指标2.5斤/尺~2)的攻关课题。在轻工部食品发酵工业科研所、省轻工研究所、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的组织和技术指导下,到本产季结束,获得总产20147.1斤,平均单产4.088斤/尺~2,  相似文献   

18.
半匐匍型的“浙农大一号”,经我地两年的栽培,是适应性的优良高产蘑菇菌株。去年我县栽培面积一百廿十万平方尺,占全县总面积的85%。十一月底在万全区调查统计,二至三潮菇平均单产值(尺~2)已达1.2斤,超过2斤的屡见不鲜,全年平均单产超过2.5斤。为了适应该品种的管理特性,我们采用以下六条栽培技术改革措施管理,供同行者参考。 (一)耐肥性的改革把原培养料的碳氮比33比1的改为28比1。把原培养料厚度3至4寸增厚为4.5至5.5寸。培养料厚度超  相似文献   

19.
我省蘑菇栽培业在七十年代发展速度很快,1971年全省栽培面积仅有1500万尺~2,到1978年超过亿尺~2以上。但近几年来蘑菇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如1982年只有8400多尺~2。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单产不稳定,低产区菇农种菇的积极性受挫伤。下面对影响蘑菇单产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 (一)建堆期未选择好。目前各地都是“靠天种菇”,因此,培养料发酵堆制期对蘑菇  相似文献   

20.
我县于1971年秋开始种植蘑菇,面积546000平方尺,第一年获得每平方尺鲜菇1.051斤、产值1.227元的好收成。1981年发展到4358000平方尺,单产1.224斤,产值1.35元。现根据十二年来的蘑菇生产情况谈点体会。 (一) 加强菇房消毒。我县大部分是老菇房,杂菌、病虫危害比较严重。因此,严格菇房消毒十分必要。多年来,我们对老菇房是采取挑、冲、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