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临沂气象站1962—2009年1—12月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临沂夏季高温天气和冬季低温天气的特点。结果表明:临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临沂夏季高温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跃变过程。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下旬至2月上旬,异常多低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中后期;1983年前后,临沂低温发生了1次由多到少的突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淮安地区6个观测站1961—2010年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淮安地区夏季高温基本上呈现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的区域分布特点。全区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倾向率)是-2.45 d/10年,酷热日数年代际变化(倾向率)是-1.95 d/10年,都是负值,呈现减少趋势。总体而言,淮安地区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淮安地区夏季高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7月至8月中旬,以7月中下旬最多。  相似文献   

3.
临沂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临沂地区10个气象站1962~2007年5~9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临沂地区的高温日自西向东递减,高温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月中旬和7月上旬最多;20世纪70~80年代,临沂地区夏季高温呈减少趋势,极端高温降低,90年代后有所回升,临沂地区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60年代中、后期,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80年代,90年代中期至今开始转为多高温时期。临沂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高温和湿热型高温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1971—2010年莱州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1971—2010年夏季(6—8月)40年高温资料,并用1971—2000年夏季(6—8月)副高脊线位置和强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莱州市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得出了高温天气过程原因及在不同高空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下的高温特点。对高温天气的分析表明,莱州市7月高温天气日数占夏季高温总日数的50%以上,副高和大陆变性高压控制是造成莱州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铜川地区大风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淑敏  吴宁 《现代农业科技》2015,(1):250-251,254
通过对铜川地区3个观测站1964—2013年50年大风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川地区大风具有北部多、南部次之、中部最少的地域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情况:宜君的大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持续偏多,90年代至2013年呈减少趋势;铜川站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出现了大风的高发时段;耀州区大风有长周期变化特点,在1964—1982年的19年期间出现的较少,1983—2001年的19年期间为多发时段;3个站近年来均呈现减少趋势;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北部宜君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少,这与冷空气影响有一定关系;南部耀州区大风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84.2%,主要是因为南部夏季多对流天气,造成了短时雷雨大风和强降水天气;中部秋冬较少,春季最多。  相似文献   

6.
都安县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个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肃北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逐月沙尘天气日数资料,对肃北县沙尘天气的月、季、年、年代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肃北县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均以21世纪初出现频率最低;沙尘天气以浮尘天气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沙尘天气具有波动减少的趋势;春季沙尘天气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各季的沙尘日数均呈波动减少的趋势,其中春季减少最快,秋季次之,夏季减少最慢;浮尘天气主要出现在3—7月,4月出现最多,扬沙天气主要出现在3—8月,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4—6月,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均以5月出现最多.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60—2012年高温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日地理分布不均匀,西南部最多,中部和东南部次之,北部最少;高温天气出现在5—9月,集中在6—8月,6月最多、9月最少。高温年代际变化最多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前10年;次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然后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温日数特别少。呼伦贝尔市近53年极端最高气温是42.5℃,出现在2004年7月21日的新巴尔虎右旗。  相似文献   

10.
重庆地区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地区23个气象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重庆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选取2006年和三个有代表性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夏季高温事件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差异,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次最少,70年代最多,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天气多发带;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上下叠加是重庆地区夏季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分析认为,100 hPa等压面上的南亚高压、300 hPa等压面上的暖中心和500 hPa等压面上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着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上空,对流层中上下层暖高压中心相对应、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是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异常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曾子馨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6):139-140,149
该文利用1961—2012年南京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对南京夏季(6—8月)高温热浪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高温日数从7月初开始急速增多,峰值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1961—2012年南京夏季≥35℃的高温总日数为721d,年均13.9d,≥38℃的危害高温总日数为51d,年均1d,≥40℃的极端高温总日数为2d。南京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南京夏季高温热浪事件偏多、高温强度强,而20世纪80年代高温热浪事件偏少、高温强度弱。  相似文献   

12.
孟小绒  杨晓春  曲静  金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00-21302
[目的]研究西安市近59年高温天气气候特征。[方法]利用西安观测站1951~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强度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影响高温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结果]近59年西安市平均每年有22.95个高温日,4月下旬~9月上旬均可出现;高温日以7月下旬最多,6月下旬次之;≥38.0℃的酷热天6月下旬和7月下旬出现2个峰值;≥40.0℃特热天6月中下旬最多,7月各旬次之,8月几乎不会出现。高温日、酷热日、特热日天气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均呈现多—少—多的趋势,20世纪50~60年代多,70~80年代少,90年代后又复增多。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月中下旬,其次在7月下旬,其年代际变化呈高—低—高的趋势。高温天气过程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也最长;酷热天一般持续2 d,≥40.0℃的特热天气很少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大致可归结为大陆高压控制型、副高控制型、带状高压控制型及西北气流控制型4类。[结论]该研究为高温天气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4—2018年阿勒泰地区7个县(市)的夏季高温天气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35℃、≥37℃和≥40℃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2014—2018年夏季高温日数最多为2015年,最少为2018年,福海县高温日最多,青河县高温日最少,7月高温日出现频率最大,≥37℃高温日主要集中在7—8月,≥40℃高温日全部集中于7月。通过分析ECWMF数值模式未来36~48 h的500 hPa位势高度、850 hPa温度、2 m温度以及海平面气压的预报结果,细化总结出6—8月≥35℃、≥37℃和≥40℃高温精细化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4.
潮州近50年农业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潮州5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农业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潮州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季的升温幅度不同;近20年夏季高温天气明显增加,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天气减少,特别是近10年来更加明显;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降水偏多的年份、季节往往气温较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气温和降水都呈上升趋势,但气温上升的幅度比降水明显偏大,另外,降水偏多的时段主要出现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即夏季高温多雨,秋、冬季暖湿;降水偏少的春季气温明显偏高;虽然近年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高温、暖冬经常出现,但是强度较强的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天气仍会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吴春英  高燕  金鑫  全美兰  张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65-18368
通过对抚顺1960~2009年≥33℃高温天气的气象要素和环流形势统计,分析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形成高温天气系统,初步得出高温预报指标及预报流程。结果表明,抚顺夏季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高温日数、持续时间、强度有增加趋势;抚顺高温日出现在5~9月,其中7月份最多。高温空间分布抚顺西部多,东部少。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强暖平流影响是高温天气出现的主要天气系统。高温预报指标为ECMWF数值预报当日08:00 850 hPa温度、500 hPa影响高压系统和高温日预报的14:00相对湿度、风力、云量,根据预报指标预报出当日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利用1953—2016年(6—8月)合肥市高温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方法研究了合肥市高温热浪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市高温从6月中下旬开始增多,峰值出现在7月底至8月初;总高温日数达958d,年均高温14.9d,在20世纪60、70年代和90年代中期,总高温日数偏多;2000年以来合肥市夏季高温日和热浪现象出现还是较稳定频繁的,且从1993年开始连续23年均发现高温热浪现象,可能跟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全球气候的变暖关系密切;年均气温存在准7~8a、准3a和准2a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夏季最高气温以10年以内的年际周期振荡最为显著,气温变化频率高,一般3a左右就发生一次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近50年苍山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1~2010年苍山地面气象观测站冬季气温资料,采用相关性系数、Fisher最优分割法、5年滑动平均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近50年苍山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从1961年以来,苍山县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冬季气温开始明显跃升,正距平出现频率增加了3.5倍。[结论]苍山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4~2012年修文县逐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线性倾向等方法,对修文县雷暴天气的年际变化和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文县各月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9月,其中8月最多,12月最少。一年四季也均有雷暴天气发生,且雷暴天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雷暴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雷暴天气发生最为频繁的是20世纪80年代,其次是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60年代和70年代相对较少。从总的气候趋势来看,雷暴天气总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3.17d/10年。  相似文献   

19.
天气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主要因素,尤其是夏季高温的天气严重的影响着母猪的繁殖生产性能,夏天高温天气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母猪发情迟缓、屡次配种不孕、妊娠母猪中期流产、初产母猪出现返情、配种后发情等。因此,夏季高温天气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受到了严重影响。针对夏季高温天气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受到了严重影响采取合理的综合性措施,搞好母猪夏季的饲养管理和配种工作,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增强母猪的繁殖生产性能。因此,本文针对夏季高温天气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母猪的生产实践中,为提高夏季母猪繁殖生产性能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961 ~2004年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高淳站、江宁站、江浦站、溧水站、六合站、南京站6个气象站点1961 ~2004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5℃高温日数和热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961 ~2004年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热积温数值虽有明显上升,但高温天数并没有显著增长;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夏季高温期,而70、80年代夏季气温有所下降,80年代是夏季气温最低的时期,90年代和2000~2004年的平均值普遍提高,90年代以后是一个夏季变热的时期.[结论]酷暑主要分布在60年代,凉夏主要分布在70、8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