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加工利用的现状与途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石桂春  刘熙 《玉米科学》1998,6(4):067-069
我国玉米资源丰富,现阶段玉米加工主要产品是淀粉,其次为纤维、蛋白粉和胚油。这些产品不仅可直接用作食品原料,经深加工生产的多种产品,在食品、医药、饲料、纺织、造纸等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玉米深加工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玉米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与茶食品是我国深加工产业重要的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产业得到稳步发展。文章简要总结了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领域"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为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张国宝副主任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上 ,强调农产品深加工 -食品工业在我国有特别重要意义。他说 ,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重要后续加工产业和先导型产业 ,在农产品加工中占有最大比重 ,而且投资少 ,见效快。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实现人民向小康生活过渡的首要任务。“十五”计划期间 ,国家对食品工业中的大豆加工业、玉米加工业、马铃薯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肉类加工业、制糖工业、果蔬储运加工业、饮料工业、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水产加工业、食品加工与包装机…  相似文献   

4.
富硒玉米子粒中硒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东山  翟琨  刘晓鹏 《玉米科学》2007,15(5):093-095
研究了富硒玉米子粒中硒的分布规律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在供试玉米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其含量占总硒的比例接近90%;在有机态硒中蛋白质硒含量较高,多糖中硒的含量较低;在蛋白质硒中以碱溶蛋白质中硒的含量为最高,占总硒的50.62%。因此,在富硒玉米的深度开发中,碱溶的弱酸性组分适用于深加工,成为补硒食品或添加剂。  相似文献   

5.
姚惠源 《中国稻米》2008,14(4):11-13
通过深加工和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稻谷除提供人们主食大米之外,还可转化为营养丰富、生理功能卓越的健康食品原料,也可转化为优质廉价的医药、化工等工业原料。稻米深加工可比普通稻米加工增值5-10倍。本文就我国“十五”期间出现的一些稻米深加工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技术产生的产品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关于粮食主产区(吉林省)玉米转化与利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饲料工业、玉米深加工工业和食品工业是玉米转化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转化潜力和增值分析,提出玉米转化途径的重点选择以及发展玉米经济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淀粉玉米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本文依据淀粉玉米的营养特点,系统地总结了高淀粉玉米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广泛用途,分析了种植高淀粉玉米的经济效益,提出了高淀粉玉米的育种方法,试图推动我国的高淀粉玉米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鲜食玉米及优质高产栽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鲜嫩果穗用于蒸煮食用的玉米类型。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食品 ,鲜食玉米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消费量和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西方 ,鲜食玉米创造的农产值超过 5亿美元 ,年产甜玉米罐头 70多万t,速冻甜玉米 4 5万t ,人均消费新鲜甜玉米 3 2kg。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国内对鲜食玉米的需求会越来越大。1 鲜食玉米的类型及特点鲜食玉米的类型目前主要包括糯玉米、甜玉米等。1 1 糯玉米糯玉米是受第 9染色体上的隐性糯质基因控制的玉米突变类型 ,其子粒胚乳表现致密 ,不…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正在向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三元产业结构发展,玉米已由粮食作物转变成“饲料之王”和重要工业原料,成为畜牧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深加工的比例逐年提高.深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上千种.对玉米产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保证社会经济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10.
爆裂玉米引入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休闲食品在我国尚未普及。着重介绍了爆裂玉米的来源与国外研究简况和产业发展的概况。同时简要说明我国爆裂玉米的生产、研究进展。对爆裂玉米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做了概要的论述。并对爆裂玉米品质进行了评述,指出爆裂玉米品质应视为一种自然属性,其改良重点在于适口性和芳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