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昆虫的分布型系代表该种昆虫在一定环境内的空间分布结构.这种结构是昆虫种群对环境条件适应选择的结果.研究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可以确定调查方法和抽样数量,正确设计田间试验,准确了解昆虫的猖獗、扩散行为,对于防治作物虫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型,对阐明其种群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出种群的空间型特征,有助于进行精确而有效的抽样设计,而且可以通过种群分布的各种信息,分析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同时亦可对研究资料提出适当的数理统计方法,有助于提高测报质量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从60年代起国外广泛采用种群聚集度指标来测定昆虫的空间分布型。种群聚集度指标描述了昆虫种群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适应和选择的情况。前人提出了许多测定昆虫种群集度的指标,其中Lloyd(1967)提出的平均拥挤度(mean crowding)是昆虫生态中空间分布型测定一种较常用的方法。其优点能比较直观地反映种群蜜度和其分布规律,而且在统计过程不受零样方的影响。国内近年来有关昆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也都采用平均拥挤度等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毛虫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的空间分布型是指昆虫在其生存空间的分布方式,它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空间分布型是由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昆虫在自然界中是以种群的形式而存在的。种群是由个体组成,但又不是简单的集合。种群不但有自己的特定的年令组配、性比、出生与死亡率,而且还有特定的空间分布型。因此,空间分布型也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5.
杨圆蚧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无论在生态学的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明确昆虫的分布型,不仅可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而且可以揭示种群下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空间分布型又是确定资料代换和抽样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种群的结构与特性 近代害虫防治原理,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而不是为了彻底消灭害虫,所以我们应该对农业昆虫种群的一些基结构与属性有所了解。通常所说的种群就是指生活在同一空间,并能进行繁殖的许多同种个体的集合体。种群作为群体结构单位,在生态系中与环境溶为一体,但它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属性。 1.性比与年龄组配 绝大多数农业昆虫有雌性也有雄性,雌雄比例大致接近1:1。然而在环境异常或营养不佳情况下,性比会有变化。如食料短缺时,赤眼蜂种群雌性比率急速下降,可导致下代种群密度降低。有些  相似文献   

7.
 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是在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学特征。因此,这种空间特征有助于理解种群的空间适应,从而掌握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利用这种规律,可以提高种群调查的精度,改进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作者于1985年8月至1986年11月,在丽江县对苹果绵蚜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进行了研究。苹果绵蚜种群数量的波动必然会关系到苹果绵蚜种群在空间上的扩张与收缩。这种空间上的扩张与收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聚集度的季节变化。掌握苹果绵蚜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就能根据不同时期空间分布型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抽样调查方法,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8.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与抽样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昆虫空间分布型(分布结构)研究方法的论述已见于不少报告与专著,但其内容多着重在资料分析的方法方面。实质上,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何取得数据资料的方法;二是资料的分析方法。本文的重点就如何取得资料的方法及相应的一些问题加以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与害虫持续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 ;(2 )水资源严重匮乏 ;(3)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4 )森林破坏和退化 .科学研究逐步证明 ,环境恶化可能对昆虫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环境条件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昆虫的种群数量变动、发育速率、发育历期、为害世代、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 ,植物 -害虫 -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 ,昆虫的分布区域以及昆虫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和实施害虫的持续控制 ,必须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揭示害虫发生发展的规律 ,保护生物多样性 ,最大限度地依靠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把害虫的种群数量及危害程度控制在对人类造成经济损失的水平之下 ,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共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与格局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相邻格子法"对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下胡杨种群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与5种聚集度指标,研究了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河漫滩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储备丰富,种群呈增长趋势;沙地生境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呈衰退趋势。胡杨种群的格局规模为25m2。不同生境下胡杨种群空间格局有所差异,分别表现为集群分布与随机分布;在胡杨种群生长过程中,空间格局呈现由集群分布至随机分布的扩散趋势;胡杨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主要受塔里木河洪水与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田间调查9组资料,应用Iwao的方法,分别对甘薯麦蛾(Brachmia triannuella)幼虫的空间分布图式以及被寄生幼虫和被寄生后幸存幼虫空间分布图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甘薯麦蛾幼虫在薯田呈聚集图式.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是随机的,个体群内的分布也是随机的;个体群较致密,且大小约相等,个体群的平均面积约为0.56—1.12m~2.(2)被寄生幼虫的分布图式呈聚集型,说明甘薯麦蛾幼虫寄生蜂趋群集寄生.(3)被寄生后幸存幼虫的分布图式和原来的幼虫图式一样,都是聚集型,即Neyman A型,虽然有些田块幼虫被寄生率高达37.62%,但是寄生蜂的作用还未足以使寄主空间分布图式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烦夜蛾幼虫在甘薯田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特征,2015年对不同发生密度田块进行了调查,取得8组样本资料,采用6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Taylor的幂法则等,对其空间分布型和田间理论抽样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烦夜蛾幼虫在甘薯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环境因子是导致烦夜蛾幼虫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N=1.96~2/D~2(1.3102/m+0.6255)和序贯抽样模型T_n=1.3102/(D~2-0.6255/n)。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甘薯田,鳞翅目害虫种类很多,为害也较严重,如何进行薯田鳞翅目害虫天敌调查,特别是如何正确判断寄生物与寄主的种间关系,对于薯田天敌资源调查,害虫的发生量测报,全面评价药剂防治效果,以及探索天敌保护和利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确定鳞翅目害虫与寄生性天敌之间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从田间采回活的虫体进行饲养,等待寄生蜂成虫的羽化,然后根据寄生蜂成虫鉴定种类;田间采集或者室内饲养未能获得寄生蜂成虫时,可根据寄生蜂幼虫鉴定种类(赵修复,1977)。这是在寄主种类明确的情况下,通过鉴定寄生蜂种类来确定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有时寄主种类并不容易鉴  相似文献   

14.
广东甘薯品种资源杂交不亲和群的鉴定及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1-1986年6年期间利用广东省丰富的甘薯品种资源及其有利于自然开花的气候条件,测定出313个品种的杂交不亲和群的群别,其中属B群品种资源的最多。按不同群别品种数目多少排列,其顺序是B群>A群>D群>C群>A#-1-2群>美国红群>铁线藤群。同时测出7群外品种6个,半亲和群品种17个,分属B、D、美国红群,而其中有7个属多群性半亲和品种。对甘薯杂交育种亲本组配中确定群别因素和提高杂交结实率,以及对不亲和性的研究,提供大量基础资料。经研究分析指出:⒈在广州利用天然开花条件开展测群工作,宜于10-11月下旬的上半旬;⒉可以应用地方性的农家品种资源群别鉴定资料及其地理分布状况,推断甘薯的传播途径,为农业考古提供科学依据;⒊通过杂交不亲和性鉴定可以作为整理甘薯品种资源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斜纹夜蛾在甘薯田的空间分布格局,2010年对斜纹夜蛾不同发生密度的甘薯田块进行了调查,取得了8组样本资料,运用多种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以及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的卵块为均匀型分布;幼虫呈聚集分布型,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田间虫口密度高低影响空间分布,虫口密...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甘薯资源十分丰富,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总产约1亿多吨,均居世界首位。甘薯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居第四位,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60年代前甘薯主要用作粮食和饲料,其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甘薯逐渐转变为工业原料。目前,甘薯综合加工利用已形成一个新型行业。以甘薯为原料加工的各类产品日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发展甘薯综合加工利用,可以做到物尽其用,扩大产品的用途,提高产品价值,增加国民收入,繁荣城乡经济,从而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甘薯是我国一重要作物.由病毒引起的退化,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目前,茎尖培养已成为获得脱毒植株的重要方法、甘薯脱毒苗比病毒苗增产29%。每年繁殖速度约5~3.基本培养基为BA改良培养基(见表9),加NAA 0.2ppm,6BA 0.5ppm.光照强度为2000-3000lux,每日见光16小时,温度为25-28℃.  相似文献   

18.
用8头平均体重18.36±1.783公斤长白×成华杂交一代阉猪,随机分成20个小组,进行10个处理的试验,研究饲粮中甘薯粉不同比例(15、30、45%)及各比例下添L—赖氨酸(0.12、0.24;0.15、0.27;0.18、0.30%)的饲喂效果,并考察了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血清尿素氮、血清总蛋白含量与猪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饲粮中甘薯粉比例升高,猪生长显著降低(P<0.05),添加L一赖氨酸盐酸可明显促进生长。以含15%甘薯粉添加0.24%L一赖氨酸盐酸组成绩最佳,平均日增重663克,饲料利用率2.34,超过不含甘薯粉的玉米基础饲粮对照组。30%、45%甘薯粉比例下以分别添加0.15、0.18%L—赖氨酸盐酸较好,生产成绩接近玉米对照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分别为557克、2.57;523克、2.68。血清GOT活性、血清总蛋白含量与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呈显著性相关(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与日增重呈显著性相关(P<0.05)。综上认为:赖氨酸为甘薯粉中的主要限制性氨基酸,甘薯粉对生长猪增重的饲用价值仅相当于玉米的58.62%,替代玉米后添加L一赖氨酸盐酸可以达到或超过玉米对照组饲粮的饲喂效果。血清GOT活性、总蛋白含量、尿素氮含量高低可以作为反映猪生长强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聚集度指标研究稻负泥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1、幼虫分布型是聚集分布;2、根据 m~*~m 的回归关系,可得线性回归方程 m~*=3.164+1.347m(r=0.890~**),属于聚集分布。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四种抽样方式,均适用于田间调查。文中分析并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估计了抽样精确度。结果表明,幼虫的种群密度愈高,理论抽样数就愈少;密度愈低,理论抽样数就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