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芦笋营养丰富,种植效益高,大棚芦笋已成为江苏省涟水县的农业特色产业,涟水芦笋已被列为江苏省优势农产品。随着当地芦笋种植规模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芦笋病害发生逐渐加重,其中立枯病、茎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等病害已成为大棚芦笋的主要病害,严重降低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该文介绍了上述4种芦笋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芦笋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原本作为蔬菜栽培,近十多年来,随着芦笋嫩茎药用成分的确定,显示出其对癌症具有特殊疗效,使芦笋身价培增。根据试验,结合青海省自然条件,对芦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要点和发展前景作了一些探讨。深知芦笋在临床应用和保健食品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芦笋根据培土与否及笋体的色泽分为白芦笋与绿芦笋,随着人们口味的改变和对两种芦笋的营养价值比较,绿芦笋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绿芦笋除国内鲜销外,大多被企业收购后速冻加工出口,各地在大规模发展芦笋生产时,也多是作为这些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  相似文献   

4.
芦笋俗称“龙须菜”,学名石刁柏(AsParagusoficinalis),系百台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以其嫩茎作蔬菜食用。芦笋原产于欧洲,我国新疆西北部和黑龙江沿岸也有野生种的分布。经过长期的驯化栽培后已形成丰富的品种资源。芦笋分白芦笋和绿芦笋两种产品形式,只要条件适宜,即有芦笋可采。白芦笋为培土软化后采得,绿芦笋则不需培上,两种芦笋风味各有千秋,但绿芦笋栽培管理更简单,营养价值更高。芦笋在热水中水后凉拌或炒食均可。因其风味独特、甘香味美而风靡世界餐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芦笋是一种低热…  相似文献   

5.
尹俊玉  叶劲松 《蔬菜》2006,(3):24-24
受2003年“非典”影响,芦笋出口一度受阻。芦笋价格迅速下滑,全国各地许多芦笋种植者放弃田间管理,任其自由生长,使得2003年茎桔病大面积发生。再加上2004和2005年我国的芦笋产区阴雨天气偏多,导致芦笋茎枯病大面积暴发。  相似文献   

6.
李霞  牛晓雪  路远  包艳存  李保华  牟萌  杨林 《蔬菜》2023,(11):35-40
摘要:为了推进芦笋的全雄育种工作,从芦笋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雄性两性花的诱导、芦笋雄性两性株的鉴定与应用等方面综述芦笋雄性两性株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要加大芦笋种质资源的搜集、利用,利用染色体分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对芦笋两性株染色体配对开展精细研究,利用高通量分子测序技术开展芦笋雄性两性株遗传机理的研究,并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芦笋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调控如何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相似文献   

7.
芦笋的贮藏特性及保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芦笋,又叫石刁柏、龙须菜,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蔬菜,食用部分为幼嫩的茎尖,味道鲜美,脆嫩爽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生产上栽培的芦笋根据需要分为绿芦笋和白芦笋。对春天刚出土的嫩茎不进行培土的芦笋由于阳光照射产生叶绿素而变成绿色的为绿芦笋;而在嫩尖刚露头时就进行多次培土,茎尖未受阳光照射保持白色的称为白芦笋。绿芦笋可供鲜食、冷藏和远销出口,白芦笋一般用  相似文献   

8.
抓住入世机遇促进富阳芦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庆富 《长江蔬菜》2001,(10):45-4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市芦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芦笋生产蓬勃发展,芦笋业已成为我市效益农业的优势产业。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芦笋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内外市场将对芦笋的产品质量、品种类型等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优势,以全新的姿态迎接WTO的挑战,促进富阳芦笋业的持续发展。1现状1.1具有相当规模、市场和知名度我市于1996年开始引进芦笋,现已发展成种植面积800hm21.2万亩,年产绿芦笋1万t吨,产值4400余万元,行业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的农业…  相似文献   

9.
1992年在鲁西南芦笋产区发现了芦笋缺硼症“空褐心”病,研究了缺硼芦笋体内硼含量与硼及氮、钾含量的关系和缺硼芦笋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缺硼芦笋体内的N/B比高于健康芦笋,而钾含量随缺硼程度增加而下降,亩施硼砂0.50~1.00kg做基肥即可百分之百地防治芦笋空褐心病。  相似文献   

10.
芦笋多倍体育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芦笋多倍体育种技术张元国于继庆陈桂英刘志国芦笋(Asparagusoficinalis)是我国重要的一种出口创汇蔬菜。近几年来,国内芦笋面积逐年增加,但芦笋种子大多是进口常规品种,种子纯度不高,抗病力弱,丰产潜力小,严重制约了我国芦笋生产的发展。芦笋...  相似文献   

11.
李书华  刘保真 《蔬菜》2004,(10):10-11
“芦笋王子F1”是中国芦笋研究中心最新培育的杂交芦笋新品种,200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目前国内各芦笋产区使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在山东、河南、河北等主要芦笋产区,笋农普遍用“芦笋王子F1”取代原来的“UC800”、“UC157F2”等常规种和杂交二代种。  相似文献   

12.
芦笋属百合科天门冬属,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可食部分为地上部嫩茎。芦笋营养丰富,具有保健药用价值。经我省科研人员的努力,芦笋的栽培面积已越来越大,并作为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品种进行推广,因而芦笋秆资源较丰富。为了利用我省的芦笋秆资源,我们进行芦笋秆栽培灵芝可行性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锅烧芦笋(石刁柏)芦笋肉质洁白鲜嫩,口味浓郁,既可生食凉拌,也可用烧烹炒,著名的有“鲜港龙须”、“锅烧芦笋”,都是颇具代表性的素食。“锅烧芦笋”的烹制方法,先将芦笋撕去根端外层老皮,一切三段,每段寸长,放人用面粉、湿淀粉、发酵粉、精盐、麻油和水调拌的...  相似文献   

14.
常规栽培石刁柏(芦笋)的采笋期多在4月(春笋)和6~8月(夏笋),采收期比较集中。而采用塑料棚栽培芦笋,春笋可以提前至2月份采收,夏笋提前到5月,延长了采收期,提高了芦笋的产量和效益。1芦笋棚栽技术要点1.1选好棚栽笋田选择露地栽植芦笋3a(年)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菌剂防治芦笋褐斑病和茎枯病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又称石刁柏、天门冬,是一种高营养、高纤维、治病、防癌的药膳蔬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其发生的病害近年来种类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重,尤其是芦笋褐斑病和茎枯病。严重的可造成芦笋大量枯死,为了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特作了防治芦笋褐斑病和茎枯病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6.
芦笋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平稳,种植经济效益高。马鞍山地区采用大棚设施栽培芦笋,不仅能提早上市,同时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选用优良品种,配套采用加大有机肥的施入及应用灭虫灯和性诱剂等生物防控措施,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量,极大地提高了芦笋的品质和产量,芦笋种植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该设施芦笋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适于长江中下游及相似气候条件的地区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7.
芦笋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芦笋茎枯病及夜蛾类害虫的发生为害,笋农盲目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导致上市芦笋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危及芦笋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对芦笋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了有效探索,总结如下。1清园茎枯病、褐斑病等是芦笋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遗留田间,通过雨水传播,侵害茎部和植株,导致发病。芦笋田在管理中通过清园可减少田间菌原基数,降低病害发生。栽培中要重点抓好每年冬季地上茎枯萎后,秋季春留母茎枯黄留养秋母茎前,春笋采收结束留养春母茎前的三次…  相似文献   

18.
蒙古灰象甲(Xylinophorus mongolicus Faust)属鞘翅目,象甲科。 俗称象鼻虫、放牛小、蒙古土象。在我国分布在东北、华北、江苏、内蒙古、西北等地。近几年来,随着芦笋在我市的大面积规模化种植,蒙古灰象甲在鲁北地区的滨州、东营等地的芦笋上突发为害且严重,成为我区芦笋上的主要害虫。蒙古灰象甲在芦笋出土之前,在土中把芦笋的生长点顶端咬掉或咬成半圆形、圆形的缺刻,致使芦笋出土后头部弯曲,丧失出口价值,也大大降低了其国内的商品价值,严重影响了当地芦笋订单农业的出口创汇和农民的增收。为此我们植保站开展了蒙古灰象甲在…  相似文献   

19.
张元国  于继庆 《蔬菜》1997,(3):19-19
芦笋杂交制种新技术261041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张元国于继庆陈桂英刘志国芦笋(Asparagusoficinalis)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雌雄异株。国内芦笋面积逐年扩大,但是芦笋种子完全依赖进口,价格高、种子杂,严重制约了国内芦笋生产的发展。国内...  相似文献   

20.
3种秸秆覆盖物对大棚绿芦笋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芦笋是一种营养丰富、有保健功能的高档蔬菜,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市场消费量不断上升。崇明地区种植芦笋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目前栽培面积已占上海郊区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塑料大棚绿芦笋栽培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绿芦笋产量,使其提早上市,而且减轻了芦笋茎枯病的危害。但是,大棚种植绿芦笋存在着棚内温度高、湿度小,有机质含量少,容易产生大棚土壤盐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