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TS序列在桉树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对3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广林巨尾桉5号(GLGU-5)、广林巨尾桉9号(GLGU-9)、广林尾叶桉4号(GLU-4)以及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材料进行位点差异性分析。并根据ITS序列变异特点对3个优良无性系与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优良无性系的ITS扩增片段比巨尾桉、尾叶桉实生苗长38~45 bp,因此,无性系与尾叶桉、巨尾桉实生苗之间ITS序列的长度差异,可以作为区分无性系与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之间的依据;(2)无性系之间存在ITS碱基位点差异,这些位点差异可以作为无性系之间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尾叶桉、杂交桉无性系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三门江林场参试的6个无性系分别来自巨尾桉(E.grandis)、尾赤桉(E.urophylla×E.camaldulensis)、柳窿桉(E.saligna×E.exserta)等3个杂交种和1个尾叶桉(E.urophylla)纯种,均有较高的生长水平,林龄44个月时它们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到31.34 m3/hm2,树高、胸径、蓄积生长量从林龄8个月到44个月时均无显著差异,但以造林编号为3(巨尾桉)、5(巨尾桉)、4(尾叶桉)的无性系生长较好;另外,无性系生长稳定性高,早期选择可靠性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桉树无性系生长对比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个桉树无性系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对比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桉树无性系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本区发展的无性系为尾巨桉3228和尾巨桉3229,而尾叶桉U6生长较差;从效益分析来看,采用尾巨桉3228和尾巨桉3229造林比尾叶桉U6造林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巨尾桉尾叶桉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巨尾按2个无性系及其亲本之一的尾叶桉1个无性系、尾叶按实生苗造林在桂中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树种基本能适应桂中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巨尾桉BH115号无性系表现最好,而未经选优的巨尾桉(无号)无性系表现最差,说明了杂交种巨尾按子代与其亲本之一的尾叶桉子代之间并无绝对的生长优势,应在选优过程中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5.
不同桉树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个桉树无性系在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个桉树无性系在本区表现良好,不同桉树无性系间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本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为尾赤桉201-2,其次为尾巨桉3229和尾圆桉184-1;海拔在300 m以下的适宜种尾赤桉201-2、尾圆桉184-1、尾巨桉3229等,海拔在300~460 m的适合种尾赤桉201-2和巨桉。  相似文献   

6.
对桂北全州县咸水镇种植的尾赤桉、尾巨桉等6个速生桉无性系的生长表现、寒害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速生桉无性系间生长差异显著,以无性系3(尾巨桉)、5(尾巨桉)、6(尾赤桉)3个无性系号生长最好,1号(柳窿桉)无性系生长最差。冻害是检验速生桉无性系能否适应的关键指标,所种植的速生桉无性系受冻严重,在冰雪袭击下所有试验树木均被全部压断,部分树木还被冻死而不能萌芽。类似全州县成水镇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尾巨桉、尾叶桉、柳窿桉等速生桉无性系。  相似文献   

7.
6个桉树无性系和1个对照品种(巨桉实生苗)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6个桉树无性系和1个对照品种在本区生长均表现良好,不同桉树无性系之间、各无性系与对照之间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量差异性显著,只是2年生时生长量差异性更大,6年生时生长量差异性变小;适宜本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巨尾桉GU9,其次为尾巨桉DH32-29、尾巨桉DH33-27,在6年生时这3个无性系的单株材积量分别达到0.249875 m3、0.189 312 m3、0.188 103 m3,其种植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其它无性系和对照实生苗。  相似文献   

8.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6.88%),干最低(0.17%~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19.32、19.49~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3 067.47G 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相似文献   

9.
铝胁迫下不同桉树无性系叶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桉树不同无性系在铝处理下的叶片蛋白表达的差异,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预测与阐释桉树耐铝性机制,以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9号、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12号、韦赤桉(E.wetarensis×E.camaldulensis)3号和尾叶桉(E.urophylla)4号苗木为材料,并对其进行铝处理。结果表明:从4种无性系叶所得蛋白有明显的上调或下调表达。通过丰度计算,共得蛋白点(P0.05)98个,巨尾桉9号为14个、巨尾桉12号为38个、尾叶桉4号为33个、韦赤桉3号为13个。经质谱分析,有11个蛋白成功鉴定,包括1个Ru Bis CO、3个Ru Bis CO LSU、1个放氧增强蛋白、1个叶绿素a/b结合蛋白、3个2-半胱氨酸过氧化物酶、1个质体谷氨酰胺合成酶、1个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其主要功能与植物自身N和能量代谢以及抗氧化和光合作用等有关。4种不同的桉树无性系应对铝胁迫时有不同的应答机制,差异蛋白质呈现不同的表达量,并且从该角度分析耐铝性最强的是巨尾桉9号,而较弱的是尾叶桉4号。  相似文献   

10.
对巨桉、赤桉、尾巨桉、巨尾桉、巨赤桉5个树种25个无性系进行了品比试验和早期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各生长指标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应用聚类分析法将参试无性系分成4类,速生型无性系2a生平均树高、胸径及材积比慢生型无性系分别高出84.46%,79.94%和405.00%,丰产性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韶关市6个桉树无性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参试的尾巨桉(DH.33.27、DH.33.29、广林9号)、尾赤桉(201号、201.2号)和尾叶桉(U6)6个桉树无性系早期人工林的生长量和抗逆性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20个月生林分平均胸径6.30~7.72cm,平均树高为5.87~9.18m,都表现出速生特性。6个无性系间的树高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尾赤桉和尾巨桉5个无性系间树高生长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尾叶桉U6和尾巨桉DH.33.29耐寒性较差,尾赤桉系列幼龄林存在易风倒现象。尾巨桉系列(DH-33-27、广林9号)速生性、适应性较强,可作为目前韶关市桉树人工林建设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桉树无性系栽培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宏振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45-47,52
通过对参试的赤桉(闽桉9号)、尾巨桉(DH32-29)和巨桉(G5)3个无性系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是耐寒性)的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初步掌握赤桉(闽桉9号)、尾巨桉(DH32-29)和巨桉(G5)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明确在福州市不同区域的种植范围:赤桉(闽桉9号)适宜福州市山区县海拔500 m以下的山地有选择栽培;尾巨桉(DH32-29)速生,适宜福州市沿海海拔300 m以下的山地栽培;巨桉速生性、适应性和耐寒性较强,可作为福州市桉树短工林基地建设的主栽树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树龄桉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特性,以尾巨桉DH32-26(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DH32-26)、尾巨桉DH32-29(E. urophylla×E. grandis DH32-29)和巨尾桉广林9号(E. grandis×E. urophylla GLGU9)3种桉树无性系为材料,分别测试其4年生、6年生和8年生木材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和纤维壁厚,对其木材纤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桉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长度和纤维壁厚均随树龄增加逐渐增加,径向上(自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木材纤维宽度随树龄增加略有增加,变化不大,径向上(自髓心向外)逐渐增加。3种桉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长宽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随树龄增加缓慢增大后小幅度波动,径向上(自髓心向外)增大。不同树龄间,尾巨桉DH32-26和DH32-29木材纤维长度、尾巨桉DH32-26木材纤维宽度及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纤维壁厚均差异极显著;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纤维长度、尾巨桉DH32-29木材纤维宽度及尾巨桉DH32-26和DH32-29木材纤维壁厚均差异显著;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纤维...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尾巨桉、尾细桉两杂交种无性系列在雷州林业局公司遂溪林场造林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无性系能适应遂溪林场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较好,但抗风性能差,尾细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比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稍差,但抗风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几个桉树优良无性系的ISSR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PCR方法对尾叶桉广林4号、巨尾桉广林5号、巨尾桉广林9号3个优良桉树品种(无性系)及粗皮桉的34个个体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共扩增出63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DNA条带54条,占其总扩增带数的85.7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13.5条.实验不仅检测到3组无性系之间、无性系和实生苗之间的特异性条带,还根据ISSR扩增结果,利用UPGMA法构建了3个桉树品种(无性系)及1个桉树外缘种的聚类树状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种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ISSR标记方法鉴定5个桉树优良无性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标记方法对5个桉树优良无性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5个桉树无性系的6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75个标记,其中63个为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比率为84.0%。除广林巨尾桉9号(GLGU9)和尾巨桉32-29(DH32-29)带型基本一致,不能进行有效区分外,其他桉树优良无性系间的ISSR图谱差异均较大,易于区分,可用于桉树无性系的鉴定。利用具有多态性的ISSR标记,对5个桉树优良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遗传距离最远的是湘邓1号(XD1)和广林柳窿桉9号(GLSE9),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667。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大梧工区为试验地开展柳窿桉、尾赤桉201-2、尾赤桉184-1、巨桉与赤桉等7个桉树无性系的引种效果试验,旨在筛选适于在当地推广造林的桉树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在生长量和抗寒性方面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耐寒性方面,赤桉最好,尾赤桉次之,巨桉第三,柳窿桉最差;生长性状方面,尾赤桉表现最好,赤桉次之,而巨桉、柳窿桉因受冻严重生长量较差。据试验结果建议闽西地区选择赤桉和尾赤桉进行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18.
人工林尾巨桉两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水平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应变片法测定了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2个无性系 DH33-27和 EC1中生长良好的各30株活立木胸高处的轴向生长应变,并根据测得的2个无性系的生长因子及立地情况评价其与生长应变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评估了2 个无性系生长应变水平的差异及无性系重复力,研究结果表明:1)无性系 DH33-27与 EC1 生长应变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DH33-27生长应变均值比 EC1小18%,2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主要分布在401×10~(-6)~550×10~(-6)之间,DH33-27生长应变变化幅度比 EC1小 31%。2)2个无性系重复力:R=0.76,单株重复力:R=0.10,表明本研究中尾巨桉2个无性系生长应变的差异主要来自无性系基因型。3)2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同胸径、树高等生长因子均不相关。本研究将有助于通过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力测定,对人工林尾巨桉进行选育、栽培、木材性质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树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木材的机械加工性能,以5年生和7年生尾巨桉无性系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其木材的刨削、砂削、钻削、铣削、开榫和车削6项机械加工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刨削加工性能上,两个树龄木材均表现为良,刨削深度为1.6 mm时,进料速度宜采...  相似文献   

20.
采用菌液浸泡法、顶尖接种法对不同的桉树无性系盆栽苗和生根组培苗进行抗青枯病性能测定,并结合林间调查筛选桉树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并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的角度研究其对桉树青枯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索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抗病性强弱与其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18个桉树无性系中,bd1、bd2、赤桉和南宁巨尾桉为抗病无性系;U6、南宁尾叶桉、雷9、钦32-29为中抗无性系;DH32-27、钦9、南宁广9、钦8、邓恩桉、钦32-22、雷2、巨桉、尾叶桉和钦广9为感病无性系。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对青枯菌没有直接拮抗作用,但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青枯病菌在抗病性强的无性系的根系分泌物及组织液中的增殖显著低于感病无性系,验证通过茎段浸泡接种筛选出的桉树无性系的准确性,同时表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可以反映桉树不同无性系的抗病性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