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国内外田间机械除草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田草害一直是阻碍农业生产快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农田杂草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杂草危害、演替、抗药性、除草剂药害等问题仍相当严重。为此,从除草作业的缺陷出发,分析了当今国内外田间除草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化学除草技术与机、电、光等技术的结合情况;通过与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除草技术的比较,分析了我国除草技术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除草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玉米田间发生杂草30余种,杂草发生密度较传统耕作增高31.8%~42.6%,农田杂草发生频度增加13.3%~31.6%,二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程度日益严重。杂草普查采取踏查和定点观察法,在借鉴加拿大保护性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除草(播后苗前、生长季、收获后)、机械除草(播前、苗期)、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除草方法试验研究。试验每个处理三次重复,设对照,随机排列。化学除草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用莠去津、乙草胺、乙草胺 莠去津,茎叶喷雾使用玉农乐、玉农乐 2,4-D丁酯配伍组合效果比较好,收获后用草甘膦进行秋季灭草效果比较好;机械除草用浅旋 深松 中耕除草效果比较好;机械与化学相结合用浅旋 化学除草、深松 化学、中耕 化学除草及综合除草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由于保护性耕作减少对土壤的扰动,致使农田杂草数量增多,通过化学除草、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各项除草试验,探索出适合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控制技术,选择出最佳的综合除草方案.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直接施药方法的除草机器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了控制农田杂草的直接施药方法,并研制了基于该方法的除草机器人。计算机从摄像头采集的地面图像中识别出杂草目标,然后通过伺服控制器来控制机械臂动作,末端执行器切割杂草并涂抹除草剂。田间和温室的化学除草试验表明,利用直接施药方法,极其微量的药物即可除掉杂草。该研究减少了除草剂用量并消除雾滴飘移现象,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农田杂草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间接助长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针对目前使用的人工除草、化学除草等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智能识别农作物定向施药的智能除草机器人,对其设计思路、工作原理以及关键结构等进行详细分析。该机器人采用自动化操作,除草效率高,可实现精准施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田杂草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草识别是实现精确除草的前提。为此,阐述了利用形态特征、颜色特征、光谱特征、纹理特征以及多特征融合方法识别杂草的原理、研究现状和难点。同时,介绍了模式识别等方法在杂草识别中的应用;分析并比较了行间、行内杂草识别方法的特点,指出行内杂草的识别远复杂于行间杂草识别,是精确除草的难点,对农田杂草识别和精确除草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与杂草同属于植物,化学除草剂必须具备有特殊的选择性,才能安全有效地在农田使用。有些除草剂对植物的杀伤力具有选择性,有些虽然不具备选择性或选择性不强,但可以利用它们的某些特点或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某些差异,采用恰当的施药方法,也能达到安全除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除草机器人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除草机器人是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目标识别和动作控制于一体的智能机器人系统,能精确、高效地除去农田杂草。介绍了国内外农田除草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并做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中,杂草控制是十分重要的,通常采用轮作、化学除草、机械除草独立应用或相互结合的方式控制杂草。因此,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化学除草机械的性能和特点,以便在生产实践中正确使用。1除草的技术要求保护性耕作应以化学除草为主。技术应用中要满足以下要求。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小麦田间发生杂草30余种,杂草发生密度较传统耕作增高31.8%~42.6%,杂草发生频度增加13.3%~31.6%,二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程度日益严重。杂草普查(踏查和定点观察法),在借鉴加拿大保护性专家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除草(播后苗前、生长季、收获后)、机械除草(播前、苗期)、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除草试验研究。试验每个处理三次重复,设对照,随机排列。化学除草在苗期茎叶喷雾用2,4-D丁酯、二甲四氯、护麦、骠马,抑阔宁 骠马、护麦 阔莠克、2,4-D丁酯 骠马除草配伍组合效果比较好,收获后用草甘膦进行秋季灭草效果比较好;机械除草用浅旋 中耕除草效果比较好;机械与化学相结合用浅旋 化学除草及综合除草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1.
田间管理中使用除草机械来抑制杂草可以有效避免化学除草剂对农作物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潜在危机。设计一种手推式电动除草机,以蓄电池为动力驱动除草刀片旋转入土,实现切断杂草并埋入土中,并有翻出草根的功能。该除草机结构紧凑、使用方便。通过试验得到电机的转速与刀片的入土深度呈正比关系,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12.
凸轮摇杆式摆动型玉米株间除草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满足我国北方玉米苗间机械除草作业需求,设计了一种凸轮摇杆式摆动型玉米株间除草装置,阐述了除草装置的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对其关键部件凸轮摇杆机构和除草刀进行参数化设计,通过对除草装置避苗过程的运动和受力分析,得到影响其作业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取值范围。以前进速度、弹簧刚度和除草刀转速为试验因素,以除草率、伤苗率为试验指标,在室内土槽中进行L9(34)正交试验,以考察试验因素对除草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弹簧刚度、前进速度、除草刀转速;最优水平组合为弹簧刚度60 N/mm、前进速度0.6 m/s、除草刀转速130 r/min。以最优水平组合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为除草率89.8%,伤苗率2.1%,证明其具有较优的作业性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慧农业技术和大田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除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关于除草剂自动喷洒的有效性,农田杂草的精准、快速地识别和定位是关键技术之一。基于此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5算法实现农田杂草检测,该方法通过改进数据增强方式,提高模型泛化性;通过添加注意力机制,增强主干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通过改进框回归损失函数,提升预测框的准确率。试验表明,在芝麻作物和多种杂草的复杂环境下,本文方法的检测平均精度均值mAP为90.6%,杂草的检测平均精度AP为90.2%,比YOLOv5s模型分别提高4.7%和2%。在本文试验环境下,单张图像检测时间为2.8 ms,可实现实时检测。该研究内容可以为农田智能除草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稻田株间除草弹齿齿形及安装方式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田机械除草技术是提高稻米品质的一项重要生产技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进行机械除草作业,既去除杂草同时又实现了稻田的中耕管理,降低了长期以来化学除草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目前,稻田机械除草技术在对行间杂草去除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株间杂草去除成为重点的研究方向。为此,设计了一种株间除草关键部件(即除草盘),并对除草盘上弹齿齿形进行了选型,对弹齿安装方式进行分析。按照确定的结构制造了除草盘,进行了室内土槽试验,表明该种形式的除草盘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株间机械除草时末端执行器存在损伤玉米根系风险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玉米根系保护的除草铲土上避苗除草模式,并设计了一套智能株间除草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系统由机器人移动平台、除草装置、视觉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其中视觉检测系统采用YOLO V4网络模型来检测玉米苗和杂草;除草装置是基于除草铲空间立体运动轨迹设计,使得除草铲可以完成土上和土下2种避苗除草作业模式。田间试验表明,在机器人移动平台前进速度为1.2km/h时,玉米苗和杂草的检测率分别为96.04%和92.57%,且2种除草模式的除草率均高于81%。除草铲土上避苗除草模式的平均伤根率为3.35%,相较于除草铲土下避苗除草模式降低了36.40个百分点。结果证明该除草机器人系统运行稳定,且除草铲土上避苗除草模式具有较优的玉米根系保护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丘陵山区前胡种植使用除草机时存在草土不分离导致杂草复生、碎石飞射伤人的问题,设计了一款抛推组合式草土分离除草机。对称螺旋结构的除草轮将土推向两侧,避免碎石飞射伤人。刀齿将杂草抛向后方实现草土分离,防止杂草复生。螺旋结构除草轮采用中轴对称左右旋向相反布置,使得碎石沿轴向两边飞离,有效防止碎石飞射伤到后方机手。通过理论分析确定除草轮的齿形、齿数,分别进行除草轮在杂草-土壤、碎石-土壤模型中的运动分析。使用EDEM和ANSYS耦合仿真,验证其工作性能和物理性能。通过田间试验,验证除草轮能够实现草土分离,得出机具的最佳工作参数为:除草轮转速13 r/s、前进速度400 mm/s、除草深度35 mm,平均除净率为86.7%。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解决杂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降低除草成本,提升作物苗后行间除草技术,提出了宽行距种植作物苗后行间喷施除草剂遮挡装置的指导思想,研制出的宽行距种植作物苗后行间喷施除草剂遮挡装置,主要包括支架、底座构件和遮挡构件3部分。该装置可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种植行距的农艺技术需求,可与不同大小的常规电动喷雾器配套使用,经多种作物应用伤苗率约2%~3%,可较传统人工苗后除草功效提高5~7倍,且具有灵活轻便及生产和作业成本低等特点。该装置的研制与开发拓宽了灭生性杂草的应用范围,对减轻农田杂草危害、降低除草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智能锄草机器人系统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针对锄草机器人田间运动及锄刀避苗锄草等作业问题,阐述了智能锄草机器人系统工作原理,研究了移动机器人平台,平台为四轮驱动、四轮独立转向,可实现运动速度在0~1.5 m/s内连续可调,每组转臂可绕其自身Z轴360°自由旋转.设计了三指手爪锄草机械手,三指公转,其中一指为活动手指可同时自转,锄草机器人工作时两个固定指的割刀连续入土锄草,系统根据机器视觉苗草位置信息,通过控制活动手指的旋转速度与方位角实现瞬时位置调整,进而通过拟合指端旋移曲线即可完成锄草和避苗等作业任务.苗间锄草仿真分析表明,在有效避苗基础上,作物行两侧各布置一组锄草机械手时锄草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适宜柴达木盆地藜麦机械化生产模式,对覆黑膜种植、不覆膜种植+机械除草、不覆膜种植+人工除草3种生产模式开展对比试验,分析作业效果、生产成本、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结果显示,覆黑膜种植藜麦模式具有抑制杂草、节约成本、增加产量的特点,不覆膜种植+机械除草模式具有显著节约成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