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雏鸭,尤其3~10日龄雏鸭更易感.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经症状,部分雏鸭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22.5%(9/40)。剖检病、死鸭可见心内膜出血,脾肿胀、坏死,肝、肾变性肿胀,脑膜充血。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见出血;脾淋巴细胞局灶性坏死并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变化。雏鸭感染后第1天各器官就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3天器官病毒含量除脾外均达峰值,后逐渐下降。雏鸭攻毒后第5天血清中出现微弱的中和抗体,以后逐渐升高,第17天时达峰值。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后能迅速入侵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大量复制,呈组织泛嗜性特征,造成全身广泛性组织损伤,重症雏鸭死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雏鸭接种病毒后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感染并迅速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成鸭亦可感染,  相似文献   

5.
雏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侵害雏鸭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雏鸭多见。 一 发病情况 2005年6月23日上午9时许,我市一养鸭大户杨某电话反映他家的雏鸭突然发病死亡十多只,我们即赶去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默氏菌病俗称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包心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雏鸭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火鸡等多种幼禽。多见于2~4周龄的雏鸭,呈急性居多,慢性较少。雏鸭感染该病后,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三炎”为临床特征。现将一起快大肉鸭发生鸭疫里默氏菌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2—8周龄雏鸭,尤以2~5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其特征是引起雏鸭发生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病变,可引起雏鸭大批发病和死亡。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死亡率差异较大,一般死亡率在10%~90%,是养鸭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us。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10.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等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两者容易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2006年8月,在山东沂南地区呈面积性地流行了这一病例,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雏鹅、雏火鸡以及野鸡等多种雏禽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传染性疾病。在鸭主要侵害1~8周龄的幼鸭,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常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5%~80%不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少数慢性病例出现头颈歪斜等症状;在病变上以  相似文献   

12.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建立了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DHV—Ⅰ抗原的间接免疫酶染色(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ⅡS)方法,并对DHV—Ⅰ强毒人工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ⅡS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等呈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以及健康雏鸭的肝呈现阴性反应。感染DHV—Ⅰ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脾、肾、心、胸腺、腔上囊、胰腺、十二指肠、盲肠、空肠、回肠、直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呈阳性或强阳性,DHV—Ⅰ抗原主要分布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该ⅡS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DHV—Ⅰ在感染雏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DHV—Ⅰ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24-48h为感染鸭死亡高峰,试验发病的死亡率为80%;感染雏鸭肝、脾、胰、肾的组织病理变化分别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坏死性脾炎,胰局灶性坏死及肾小叶的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肝、肾组织的脂肪染色结果表明,肝脏有脂肪蓄积,而肾脏未见有脂肪蓄积。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家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又称新鸭病(New duck syndrome),鸭败血症(Duck septicemia),鸭疫综合症(Anatipestifer syndrome),鸭疫败血症(Anatipestifer septicemia)。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也可侵害雏鹅、雏火鸡以及野鸡等多种雏禽,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为病变特征,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各养鸭国家和地区,是目前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氏杆菌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原称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anatipestifer)可侵害雏鸭、雏鹅、雏火鸡以及野鸡等多种雏禽,但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由该菌引起的鸭疫里氏杆菌病(原名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目前已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除直接引起感染鸭出现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还可引起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此外因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发育迟缓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发病率5%~90%,病死率高达80%。该菌最早由Rie…  相似文献   

17.
李军 《草业与畜牧》2010,(4):43-43,58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18.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关节炎及麻痹,是雏鸭死亡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鸭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鸭肝炎病毒是一种高致死性、高传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临床主要引起急性肝炎,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尤以1周龄内的雏鸭为甚,病死率高达100%。20世纪以来,鸭肝炎已成为危害中国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疫病之一,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者对鸭肝炎病毒的发生与分布、病原学、基因组学、诊断与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用不同毒力株雏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迅速传布的以肝炎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是世界广泛传布,发病年龄从2日龄到3周,成年鸭有抵抗力,在1950年Levine等首先描述了鸭病毒性肝炎,在长岛对雏鸭引起严重的损失,然后在美国大部分养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