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有效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傻松口蘑这一珍稀野生资源,笔者对宽甸县东部山区傻松口蘑发生地植被、降水量、土壤、海拔高度、地理定位、温度、湿度、光照、物候等环境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傻松口蘑的生长环境:50~60年生的蒙古栎林、郁闭度0.60~0.65;年降水量900~1 000 mm;暗棕色森林土,菌床土壤含水率18%~20%,pH值5.8~6.2;海拔455~475 m的山脊梁两侧,坡度为50°~60°;9月份地表以上50 cm温度8~18℃;3:00~9:00有雾气笼罩时,空气湿度达85%以上;晴天地表光照强度2 900~3 700 lx。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红锥菌(Russula sp.)生长环境与红锥菌人工促产技术,对红锥菌生长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人工调控和营养补给,测定红锥菌的产量。结果表明,红锥菌一般生长在特定树种下,光照强度为200~1200 lx,温度27~35℃,空气相对湿度为75%~100%;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均可提高红锥菌的产量;适量补给花生麸和麦糠则显著影响红锥菌的产量,补给牛粪和硫酸亚铁不会显著改变红锥菌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栗茶间作茶园主要生态因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位观测对栗茶间作园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栗茶间作能降低茶园的光照强度,有利于调节茶园的温湿度,并且改善了茶园的土壤性状。在春季和夏季,栗间茶园的光强分别为纯茶园的73.81%、58.51%。温度分别比纯茶园低0.4~2.5℃、0.9~3.7℃、相对湿度分别比纯茶园高2.03%~15.75%、4.87%~18.67%。  相似文献   

4.
选取海南三亚市的一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TM影像数据进行林地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以及地表温度与NDV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地表温度有着显著差异;有林地平均地表温度比无林地低0.7℃;天然林平均地表温度比人工林低2.2℃,天然林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比人工林更具优势;人工林按优势树种平均地表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芒果龙眼槟榔橡胶桉树;地表温度和NDVI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6。  相似文献   

5.
水青树种子的需光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青树Tetarcention sinense Oliv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青树种子属典型的需光性种子,在黑暗条件和恒温中,新采集的种子完全不能萌发,在变温中也仅有9.75%~17.00%的萌发率,只有在萌发过程中给予1 000 lx光照强度和8 h光周期才能充分萌发,萌发率可高达64.75%~85.00%;种子的含水状况对光的效应有一定的影响,种子须浸种8 h,其含水量达饱和状态时,种子萌发快而整齐;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种子萌发时对光的需要,其适宜的质量分数为12×10-4;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光照下25℃恒温,其次是20℃恒温和25℃日/15℃夜、30℃日/15℃夜、30℃日/20℃夜变温.  相似文献   

6.
在库布齐沙漠,对防风固沙植被中最常见的小叶杨、家榆、沙米、苦豆子、油蒿、沙柳等植物种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并且对环境因子包括土壤含水量、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大气湿度、CO2浓度等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乔木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远比草本和灌木树种低。以中午时瞬间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较,乔木树种在2.0~3.5μmolCO2/mmolH2O之间,草本植物在2.0~5.0μmolCO2/mmolH2O之间,而灌木树种则在15.0~20.0μmolCO2/mmolH2O之间。因此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在库布齐沙漠应大力发展沙生灌木植被类型。本项研究成果为库布齐沙漠防风固沙林适宜植物种选择和密度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长沙市主城区42家单位133块有代表性的绿地及57条主要城市道路为调查对象,调查和记录乡土树种类、所属类型等。结果表明:乡土树种在所调查的城市绿地中共涉及49科168种。随着应用频数的升高,乡土树种的数目呈现下降趋势;绝大多数乡土树种应用的绿地个数在5个以内,而相对普及的乡土树种(出现于20个以上绿地)只占总数的13%左右。乡土树种在所调查的城市道路绿地中共涉及44科93种,应用于5个以内道路绿地的乡土树种有68种,6~10个的有11种,11~20个的有7种,21~30个的有5种,31~40及50以上的各为1种;出现频数在10个以内的乡土树种占总数的85%。城市绿地所应用的乡土树种类结构组成中,乔木种有97种,占总数的(不包括竹类)的58%,其中常绿乔木48种(包括针叶类),落叶乔木49种;灌木66种,其中常绿灌木47种,落叶灌木19种,占总数的39%。乔木树种的比例较灌木比例大19%。城市道路绿地应用的乡土树种数较之城市非道路绿地为少。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层数的纱布遮阴得到不同的光照强度,通过保温材料隔离成小室得到不同的温度条件,对不同光照强度、温度条件下2年生刺槐幼苗的光合、呼吸作用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不同光照强度刺槐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温度条件可对刺槐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几种光照强度下刺槐的净光合速率均以25℃时为最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刺槐的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暗呼吸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叶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在光照强度一致的情况下,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再降低、光呼吸和暗呼吸速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表现出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元宝枫为我国特有树种,是一种新资源树种,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和广泛的开发前景。花粉活力与授粉受精、结果量关系密切,为明确元宝枫的花粉萌发特征,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了温度、光照和培养基成份及浓度对元宝枫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光照和培养基的成份及浓度均可影响元宝枫花粉离体萌发,其中,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的最适温度区间为培养温度20~25℃,光照强度为1600~2000 Lx,培养基pH值7.0,含有100~200 g·L~(-1)蔗糖和100 mg·L~(-1)。H_3BO_3。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求重庆市常见乔木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利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测定了11种乔木树种单位面积叶片对TSP、PM10和PM2.5的滞纳量。结果表明:11种乔木树种叶片滞纳TSP和PM10的能力都存在显著差异,二球悬铃木、红叶李对TSP和PM10的滞纳能力排在一二名,11种乔木对PM2.5滞纳水平较低,滞纳能力大小不明显;同一树种滞纳TSP量和PM10量在不同地区的大小排序都与环境空气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PM2.5无此规律;叶片细颗粒物附着量占比很低。  相似文献   

11.
伯乐树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自然种群在广东连州田心梅树冲的个体数量较多。2013年用HOBO温湿度记录仪对其生境温湿度进行监测,同时测定土壤的理化特性、叶面光照强度、叶片生理生态特性、种群结构等,以分析伯乐树种群及其群落的生境特征。结果表明,生境2013年的年均气温17.356℃,年均相对湿度92.002%,符合中国伯乐树生境年均气温15℃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土壤pH为6.38,有机质含量为0.50%,所测得的叶面光照强度小于旷地的10%。叶片SPAD值40.81-45.73,净光合速率3.53-4.07μmol/(m2·s)(以CO2计),蒸腾速率0.90-1.40 mmol/(m2· s)(以H2O计),水分利用效率2.91-3.92。2012年和2013年伯乐树种群为Poisson分布型;年龄结构、地径结构和树高结构均呈纺锤形,表明因受2008年初南岭地区冰雪灾害的影响,大树和更新层幼苗均受到破坏,为衰退种群。  相似文献   

12.
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林隙环境状况、林隙内物种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与林内物种丰富度不同,乔木物种丰富度略高于林内,而灌木和草本物种丰富度则明显高于林内;林隙内物种种间关系多数呈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种对数较少(乔、灌、草),极显著负相关(P<0.01)和显著负相关(P<0.05)种对数也较少(乔)或没有(灌、草),物种间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林隙中小气候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变,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显著高于林内(P<0.01),空气相对湿度和地温变化规律也表现出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塔拉生物生态学习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1995年在云南省昆明、景东、景洪、四川省布昆、新都等地对塔拉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年生树开始开花、结实,一年2-3次,荚果单产6.0-7.5t/hm^2,树高3.7m,地径5.5cm。它喜光、喜热、耐干旱,适宜在砂壤土和壤土上生长。  相似文献   

14.
福州旗山常绿阔叶混交林空气含氧量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TM400氧气分析仪和气象测定仪对福州旗山森林公园中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停车场进行24小时连续同步观测,据此分析出2类观测点内空气含氧量的日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常绿阔叶混交林中空气含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2类观测点内空气含氧量一天24小时的变化规律相似,呈抛物线形曲线变化,峰值都出现在下午15∶00,呈现出"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但在常绿阔叶混交林中,其各时段空气含氧量都比停车场高,且差异显著。2)常绿阔叶混交林空气氧气含量与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光照强度呈显著相关,与空气湿度呈及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空气含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排序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  相似文献   

15.
对比分析了麻竹林下仿野生条件栽培的"兴农"和"京平"2个品系的4个长裙竹荪品种的产量。结果显示:兴农D89与京平D89、兴农D1与京平D1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兴农D89、京平D89产量显著高于兴农D1、京平D1;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环境因子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麻竹林分郁闭度为0.7时的竹荪产量高于郁闭度为0.9和0.5时的产量,表明光照过强或光照不足均抑制竹荪产量;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生长温度为23~29℃,低于22℃或超过30℃时竹荪产量均显著下降;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湿度为65%~80%,湿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16.
柞木林内不同高度小气候因子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祥庄 《防护林科技》2004,(4):14-15,27
对柞木林内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蒸发量进行了日、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 ,1d内 ,温度随树木高度的降低而减少 ;不同高度气温的季节变化总趋势是一致的 ,在 7月第五候达到最大值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日变化是一致的 ,但林内相对湿度有 4种垂直分布型 ;各层次相对湿度季节变化为双峰曲线 ;所有层次绝对湿度日变化为白天高 ,夜晚低 ;日、季节各层次垂直变化不显著 ;不同高度蒸发量具有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 ,但达到峰值的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竹林下日温湿度变化对棘托竹荪出菇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揭示出菇过程中温湿度的调控机制,为竹林下棘托竹荪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棘托竹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南省的炎陵县和永州市竹林下开展相关研究,记录棘托竹荪出菇期日产量和竹林地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拟合日产量动态曲线,并对其日产量与温湿度变化的相关性及不同温、湿度梯度下出菇日产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出菇期竹林地表日均温度范围为21~32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且棘托竹荪日产量的变化较符合阻尼正弦函数的动态拟合曲线。虽然林地日均温、湿度及其昼夜差与竹荪日产量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平均日温、相对湿度的梯度间竹荪的日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日产量在日平均温度为26~28 ℃和平均相对湿度为85%~90%时达到最大;除永州点的空气昼夜温差梯度之外,炎陵点的昼夜温、湿度梯度和永州点的昼夜湿度差梯度间的日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出菇阶段,林地地表空气日平均温度为26~28 ℃、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且相对小的温湿度变化更有利于棘托竹荪子实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张庆峰 《江苏林业科技》2010,37(6):29-31,41
城市热场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变受城市下垫面特征影响较大,基于试验观测数据,对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不同景观类型下垫面(林地、草地和裸地)的温、湿度变化规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变化趋势相似,温度白天在13:00左右达到最高点,夜间4:00达到最低点;而林地、草地、裸地的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相反,一般在白天13:00左右为最低,而夜间2:00~4:00为最高。白天裸地、草地的温、湿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林地,而在夜间3者非常接近。冬季裸地的地温变化幅度大于草地的地温变化幅度;各深度的地温均为草地高于裸地,并且差异显著。因此草地比裸地具有更强的保温效果。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沙地极端气候条件对外来树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科尔沁沙地在1999~2002年出现了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期和极端最低气温。一些外来树种发生了树冠干枯和植株枯死。遭受冻害的外来树种有华山松、侧柏、刺槐、臭椿、槐树、大扁杏和山楂等18种。在干旱期间杨树固沙林枯死率比较高,达8%~33%,樟子松耐旱抗寒,林分枯死率比较低,为0~6%。最不耐旱的树种是落叶松,其次是沙地云杉和枯枥木花曲柳。比较耐旱的树种有油松、东宁赤松、怀槐、暴马子、榆树、刺榆和桑树。  相似文献   

20.
广州部分公园的冷岛效应及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纯  熊咏梅 《广东园林》2012,34(3):28-32
结合植被种类和群落结构调查,对广州四个城市公园绿地的温湿度进行自动监测,每1小时一次,连续监测30天,并采用PCA排序法分析广州市公园的"冷岛"效应与植被、公园面积等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天公园气温降低值和相对湿度增加值大小排序一致,黑夜的排序则与之相反。白天的月气温降低与公园面积、水体面积和乔木平均胸径呈正相关;月气温降低与乔木密度呈正相关;月、白天、黑夜相对湿度增加与乔木平均树高、乔木平均胸径、水体面积呈正相关。最终得出结论,广州市的城市公园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效应,且日间降温增湿的幅度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