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林间采用7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木麻黄星天牛,结果表明,该药对木麻黄星天牛有较强毒杀力,药效持续时间在30 d以上。7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7 000倍、9 000倍和12 000倍液对星天牛成虫防治效果达100%,对幼虫毒杀效果均超过90%。结合生产成本,林间防治木麻黄星天牛,建议使用7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12 000倍液。  相似文献   

2.
黑星天牛是板栗的一种主要害虫。采用 6种农药对板栗黑星天牛幼虫进行虫孔注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40 %氧乐果乳油 30 0~ 5 0 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好 ,用药量每虫孔 6ml,防治效果达 97 6 %~ 10 0 %。虫孔注药法是防治板栗黑星天牛幼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黑星天牛是板栗的一种主要害虫。采用 6种农药对板栗黑星天牛幼虫进行虫孔注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 ,40 %氧化乐果乳油 30 0~ 5 0 0倍液虫孔注药防治效果好 ,用药量每虫孔 6ml,防治效果达 97.6 %~ 10 0 %。  相似文献   

4.
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是蔷薇科果树和园林树木的主要蛀干害虫,近些年在河北省的桃园和樱桃园暴发成灾。为有效控制桃红颈天牛危害,比较4种供试药剂在不同稀释倍数下对桃红颈天牛初孵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24 h后,4种药剂在不同稀释倍数下均对桃红颈天牛初孵幼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稀释倍数增加,4种药剂对桃红颈天牛初孵幼虫的致死率逐渐降低;4种药剂在最低稀释倍数下,只有25%杀虫双水剂(AS)2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与1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SC) 300倍液加96%聚硅氧烷类化合物60倍液的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药剂间的校正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考虑防治成本等因素,建议在每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 250倍液或25%杀虫双AS 200倍液常规树干喷雾防治,桃红颈天牛初孵幼虫在施药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可以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5.
三种内吸性农药防治木麻黄星天牛有一定效果,以用20倍的80%敌敌畏乳油在其幼虫期进行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区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光肩星天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dae)的HB-NJ品系线虫和斯氏属(Steinernematidae)的S.glaseri、S.feltiae和Sc-All 4个品系线虫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HB-NJ品系线虫和Sc-All品系线虫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均有较高致病力,侵染5d后对幼虫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3.3%。并对哈尔滨市绿化树种糖槭树上光肩星天牛幼虫进行了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HB-NJ品系线虫和Sc-ALL品系线虫在林间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14d后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7.
1988—1990年试验结果表明:50%杀螟松乳油250倍液树干喷孔施药防治光肩星天牛初孵幼虫效果达97—100%;在成虫补充营养期喷施200ppm 苏脲1号可使成虫产卵量减少88.3%,卵孵化率下降80%,幼虫全部死亡。当年幼虫期,几种施药方法比较以树干喷孔防治效果最好。与打孔注射和毒签防治比较,工效分别提高8.4和2.9倍;防治成本分别下降86.8%和71.9%,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感病的光肩星天牛虫尸上分离出球孢白僵BF菌株,在室内用109孢子/mL、108孢子/mL和107孢子/mL3种浓度的孢子液侵染光肩星天牛低龄幼虫。试验结果表明:感染天牛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73.3%、64.8%、14.4%,接种前2种浓度的天牛幼虫第6 d后死亡率显著增大,而107孢子/mL没有出现急速死亡现象。在野外试验中,用108孢子/mL菌液喷于木段表面并将天牛成虫置于罩网木段上产卵。结果显示,皮下大量天牛幼虫及少量卵感染了白僵菌致死,防治效果可达76.8%。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黄斑星天牛化学防治区和对照区建立临时标准地,调查树下黄斑星天牛死亡成虫数、刻槽数、3龄以下活幼虫数、3龄以上活幼虫数、羽化孔数等,进行黄斑星天牛化学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树干注药+树冠喷药"有机结合的防治措施可使树下黄斑星天牛死亡成虫率达到52.1%,刻槽减退率达到89.1%,3龄以下幼虫减退率达到94.3%,且防治效果不受限于天牛重度、中度、轻度发生区。  相似文献   

10.
释放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新疆杨光肩星天牛幼虫,测定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试验确定,在放蜂15d后,光肩星天牛幼虫开始停止排粪,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为46.6%,防治效果为45.2%。管氏肿腿蜂对新疆杨农防林带中的光肩星天牛幼虫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对比实验,分析了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和8%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稀释2 000倍防治效果为81.8%,8%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稀释300倍防治效果为75%,二者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杀灭光肩星天牛成虫。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持效期长达30 d,针对性地解决了光肩星天牛羽化周期长、为害持久的防治难题,减少了同类药品的施药次数,降低了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地调查及室内饲养等方法,摸清金华市区悬铃木上星天牛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采用2.5%溴氰菊酯乳油、3%噻虫啉进行星天牛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2.5%溴氰菊酯乳油防治的虫情指数为12.1,防治效果为82.4%;以3%噻虫啉防治的虫情指数为11.0,防治效果为84.8%。说明噻虫啉的防治效果略高于2.5%溴氰菊酯乳油,在生产中可在6月中下旬,优先选择噻虫啉,采用树干喷雾的方法杀死星天牛的卵、幼虫和成虫。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防治核桃举肢蛾效果较好的杀虫剂,该试验选用毒死蜱、乙酰甲胺磷和杀灭菊酯3种杀虫剂对核桃举肢蛾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选用的3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处理对核桃举肢蛾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40%乙酰甲胺磷乳油以1000倍液处理对核桃举肢蛾表现出了最高的防治效果,为92.11%;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处理对核桃举肢蛾的效果次之,为85.35%;20%杀灭菊酯乳油以1500倍液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低为76.27%。3种试验药剂中40%乙酰甲胺磷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以1000倍液处理对核桃举肢蛾的防治效果较好,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商州区核桃黄须球小蠹危害及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核桃林地有虫株率83%~89%,株均虫口数41.9头(表1),危害严重;剪干枝防治效果为94.3%,铒枝诱杀虫卵效果为100%,树冠喷洒25%西维因6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85.2%、92.86%、87.48%,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旨在找到呼和浩特地区园林生产应用中控制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0%±5%的室内环境下,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不同虫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低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高,对高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同时研究了不同虫蜂比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致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接蜂量下,在虫蜂比为1︰1、1︰5、1︰10、1︰15时,寄主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74%、5.10%、15.88%和16.68%。经过分析,认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可于9月份根据虫口密度以1︰10的虫蜂比防治光肩星天牛。  相似文献   

16.
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木块法饲养花绒寄甲成虫,然后将其所产的卵块保存在5℃恒温条件下,以确定低温保存后花绒寄甲卵的生活力、初孵幼虫的行为学和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并比较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与树干打孔注药(氧化乐果)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低温保存49天与花绒寄甲新产卵的孵化率没有差异,花绒寄甲1龄幼虫在室内可存活1~8天、平均2.26天,爬行速度为6.5~100 cm·h-1,平均25.23 cm·h-1,室内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其初孵幼虫均能找到光肩星天牛幼虫并进行寄生;如果温度和湿度适宜,按照每头光肩星天牛幼虫释放15~25粒花绒寄甲卵时其寄生率可达90%;树干打孔注药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均在85%以上,两者的控制效果基本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将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稀释成不同浓度后,在杨树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期进行喷雾防治,防治树种为杨树。结果表明:稀释至400~600倍液时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使用方便、安全,大面积应用可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在松墨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期采用12%倍硫磷150倍液 4%聚乙烯醇10倍液 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林间喷雾,其防治效果十分明显,死树减少率可达90.0%,取食疤痕减少率为96.6%,有效期达20 d左右。打孔注射方法,采用甲胺磷1∶3(体积比),9mL/株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2011年3月在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对2007年5月营造的木麻黄种质资源库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使用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树干涂白剂、涂白剂+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白僵菌菌条等4种防治措施进行星天牛林间防治。结果表明,木麻黄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幼虫有虫株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即在11月以前,不同无性系上的星天牛有虫株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而11月—翌年3月,有虫株率呈现出较稳定的状态;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有虫株率差异明显。不同防治措施的有虫株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无防治措施),且除了涂白剂与涂白剂+噻虫啉2种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分别为10.2%、9.1%)差异不显著外,其它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白僵菌菌条绑缚在树干基部处理的有虫株率(8.7%)最低,防治效果(82.7%)最好;而树干基部喷洒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的有虫株率(24.5%)较高,防治效果(36.5%)最差。  相似文献   

20.
选用攻牛牌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 500倍、2 000倍、3 000倍、4 000倍、5 000倍液进行林间防治黄斑星天牛试验。结果表明,2 000倍液效果最佳,有效期可达60d,施药区雌成虫90%以上带卵中毒死亡,有效降低了天牛种群数量,对黄斑星天牛种群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