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合群,发现丝核菌菌株主要归属于AG4融合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丝核菌菌丝对马铃薯的侵染。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讯     
作者主要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采集到禾谷类作物纹枯型病株,並进行分离得到菌株,经鉴定后均属于多核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与日本生越明(Ogoshi)的丝核菌标准菌株测配结果,这些分离到的菌株分属于丝核菌融合群,简称为AG的AG-1IA,AG-2-2和AG-5。自然分离到的结果,表明AG-1IA主要侵染水稻、高粱、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对从湖北省七个县采集的小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八个丝核菌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群(CAC—1)八个菌株中有五株,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第五融合群(AG—5)八个菌株中有二株,与陈延熙等人的研究同。分离菌株中有一株属立枯丝核菌第四融合群(AG—4),国内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4.
肖平  易润华  陈小丽  余伟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25-128,154
从广东省679份水稻纹枯病样中分离到576个丝核菌状菌株,其中536个菌株为多核丝核菌,属于Rhizoctonia solaniAG-1 IA,20个为双核丝核菌,20个为小菌核菌(Sclerotiumspp.Tode)。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菌株间菌丝宽度、生长速度和细胞核数存在明显的差异。菌株的菌丝宽度和生长速度在不同地区和县市间没有显著差异,细胞核数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辽宁省水稻主产区17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73株.核相测定结果为多核丝核菌71株,双核丝核菌2株.对71株多核丝核菌,应用14个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供试71株多核丝核菌,67株分属于3个菌丝融合群:即AG1-IA、AG4-HG Ⅰ和AG4-HGⅡ,相应菌株数分别为57,6,4,出现频率依次为85.07%、8.96%和5.97%.其余4株与所有标准菌株均不融合.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丝核菌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上分离得到5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依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和培养性状等鉴定出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2个水稻丝核菌(R.oryzae)和3个双核丝核菌(binudeate Rhizoctoria);并对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菌株进行了融合群归类,其中有30个菌株属于AG-1-IA、1个属于AG-1-IB、4个属于AG-1-IC、12个菌株属于AG-4、3个菌株属于AG-2-2 Ⅲ B、2个菌株未知其归属。  相似文献   

7.
新疆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新疆6种豆科作物病株或周围病土样上分离得到7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其中74个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74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6种豆科作物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3、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1.6;、40.5;、1.4;、35.1;和1.4;.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组成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新疆部分地区苜蓿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集的21个地点的48份土壤碎物和37株苜蓿病株上,收集到101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对101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部分地区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和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9;、46.5;、5.9;和35.6;.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  相似文献   

9.
从采集的21个地点的48份土壤碎物和37株苜蓿病株上,收集到101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对101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部分地区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和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9%、46.5%、5.9%和35.6%.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  相似文献   

10.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占丝核菌总数的98.8%。另5个菌株属双核丝核菌,占总数的1.2%。用载片定位融合法,以生越明(1992)提供的国际标准菌测定,409个多核丝核菌分属三个菌丝融合群,即AG-1、AG-2和AG-4,其中AG-4出现比率占多核丝核菌总数的79%,是四川棉苗立枯丝  相似文献   

11.
从13种植物上分离得到5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在确定其种类和融合群的情况下,将所有供试菌株分别接种于水稻(Oryza sativa L)、甜玉米(Zea mays var.saccharata)、黄瓜(Cucumis sativus)及甘蓝(Brassica capitata)上,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玉米(Zea mays)和甜玉米上分离得到的菌株(大部分归属于AG-1)的致病力最强;其次为其它植物上分离的菌株(归属于AG-4),其致病力属于中等;从其它植物上分离得到的、归属于其它融合群及非立枯丝核菌的菌株的致病力最弱.  相似文献   

12.
松苗猝倒病不同病原物的致病性差异及其生防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3个湿地松苗圃土壤中分离出了66株松苗猝倒病的致病真菌,63个菌株为镰孢属真菌,2个为链格孢菌,1个为丝核菌属真菌。对66个真菌菌株进行松苗猝倒病的致病性测定表明:12个真菌菌株为无致病性或弱致病性真菌,17个镰孢属菌株为强致病性真菌,其余37个为中等程度致病性真菌。从湿地松幼苗根系分离到了细菌菌株320株,平皿拮抗测定表明其中的10个菌株对松苗猝倒病病原真菌有强拮抗作用,对松苗猝倒病有较大的生防潜力。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10个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分别是:7株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1株为待定种。  相似文献   

13.
丝核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0,10~(-3),10~(-4),10~(-5),10~(-6)和10~(-7)不同浓度的敌克松水溶液浸泡干燥的甜荞茎杆后,再用茎定殖法从8个自然感染丝核菌的土壤中和一个人工混有丝核菌的土壤中,以及1个人工混有丝核菌和其它真菌的土壤中,分离丝核菌。结果表明,采用修订茎定殖法,即用10~(-5)浓度的敌克松水溶液浸泡后的甜荞茎分离丝核菌,在提高丝核菌的分离率和降低杂菌的污染率方面都明显的优于其它处理。此方法可用于丝核菌的分离和土壤中丝核菌数量动态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完善红香芋育苗技术体系,培育健壮幼苗,研究了基质配比、有机肥添加比例、营养钵体积等育苗关键因素对红香芋幼苗生长及球茎产量的影响。试验以地方品种"建昌红香芋"为材料,采用5种基质配比、3种商品有机肥添加比例以及4种营养钵体积进行试验处理,以幼苗生长状态及定植后芋球茎产量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草炭和蛭石按1∶1(体积比)比例混合的复合基质,因其持水孔隙比例高,保水性最好,所培育的幼苗株高、植株干重及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其它基质配比;随着复合基质中有机肥添加比例的增加,红香芋出苗速度减慢,基质中添加5%的有机肥(体积比)可提高幼苗的根系活力,增加叶面积及生物量积累。随着育苗营养钵体积增大,幼苗的株高、叶面积、根系活力及植株干物质积累均增加。幼苗移栽后的球茎产量测定表明,幼苗越健壮,获得的产量越高。上述结果说明,采用草炭和蛭石按1∶1(体积比)的比例配制的复合基质、基质中添加5%的有机肥(体积比)、体积为1500 cm3的营养钵(直径×高为12 cm×13 cm)育苗,红香芋幼苗生长健壮,移栽后芋球茎产量高,可在芋头育苗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比较了5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对丝核菌(Rhizoctonia)菌株细胞核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番红O-KOH的染色效果最好,Giemsa、苯胺蓝-甘油次之,染色效果最差的是苯胺蓝-乳酚油及曲利苯蓝-乳酚油。用番红O-KOH染色方法对分离自13种作物的57个丝核菌菌株进行细胞核染色,其中3个菌株为双核丝核菌,其余54个菌株为多核丝核菌。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小麦纹枯病菌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四川41个县(市)的小麦纹枯病标样中获得112个丝核菌株。其中,双核丝核菌130个,占98.48%,均属 Rhizoctonia cerealis,即 AG-D 群;多核丝核菌2个,占1.52%,分属 Rhizoctonia solani AG-1群和 AG-2-1群。除双核与多核间有显著差别外,双核丝核菌 AG-D 群的7个菌株间的培养性状在一些方面亦有较大差异。这说明群内尚有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从云南省12个地州的土壤,感病组织上分离到共70个丝核菌株,经与标准菌株配合测定,可划分为12个融合组,其中有8 组已知,它们是AG1-IC,AG4HG-Ⅱ,AG4HG-Ⅰ,AG-6GW,AGB(a),AGBa, AGI-Ⅱ,AGBb,AGK,WAG-E,WAG-O,其中AG6GW属于国内尚未被报道的融合群。昆明地区分布丝核菌菌丝融群最为丰富,在所有11群中占有5群,其它地州分别分布有1-4群。温度梯度测定中,大多数丝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29 ℃。  相似文献   

18.
根围促生菌对黄瓜幼苗的促生效应与防病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菜园土盆栽的黄瓜健壮幼苗根围分离出196 株细菌,用于黄瓜种子的细菌化处理,在光照培养箱中模拟自然状况,首先在平皿中培养初步筛选出30 株促进种子萌发、促进根和下胚轴伸长的菌株;之后用于无菌土盆栽测定,筛选出了能明显提高出苗率,提前出苗时间,增加株高、鲜重等具促生效果的5 株细菌:CN11,CN31,CN45,CN116 和CN129,即为根围促生菌(简称PGPR)。并将5 株PGPR 分别用于接种了引起黄瓜苗期立枯病和猝倒病的三种主要病原菌——立枯丝核菌AG4 (Rhizoctonia solaniAG4)、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 atum )、终极腐霉(P. ultim um )后的盆栽测定,发现在促进黄瓜幼苗生长的同时也降低了发病率,与对照相比均达显著水平(P= 0.05),实验结果证明PGPR 促生作用与防病作用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从广西36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86个丝核菌菌株。菌丝融合测试结果表明,这186个丝核菌菌株分别属于3菌丝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的AG-1-IA和AG-4融合群,双核丝核菌的AGBb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6.4%、2.15%和1.62%。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AG1-IA的生长速率最大,AGBb生长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