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岩桑”生长在我国西南的峨眉山,峨眉山的农民称它为“野桑”。因它生长在山野。峨眉山生长“岩桑”的地区,是拔海1000—1400公尺的高山上;这里气候湿润,每年冬末至春初多积雪;这里生长着械、栎、青冬、润楠、鹅耳枥等阔叶树;山地的土壤瘠薄,多为石砾。“岩桑”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儿到处都可以找到这种野桑。在观心禅院前(海拔1200公尺),生长着一棵巨大的“岩桑”,相传此树有千年以上的树龄,其主干高七、八丈、姿态颇雄伟,胸径二尺。该树已有一枝干腐朽折断,在其下部  相似文献   

2.
“桑细菌性疫病”中名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细菌性疫病我国1958年时称桑细菌病,后改为“桑黑枯型细菌病”;旋又改“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等,以上名称均值得商榷,笔者提出应改为“桑烂头疫病”。看法如下: 一“桑细菌病”。把此病称“桑细菌病”,似太笼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桑树上由细菌致病并已定名的有三种:即黑枯型细菌病Pseudomoonas mori(Boyer et lambert)Stenvens;新梢软腐病Erwinnia carOtovora Var carotovora(Jones)Dye;和桑细菌性立枯病Klebsiella morieolum(Yendo et Higuohi)Tomirtaga et Nishiyama?所以“桑  相似文献   

3.
田边、土边、沟边、路边栽植的“四边”桑,其土壤中的肥料是有限而缺乏的,桑树生长发育,及每年的多次采叶和剪伐,需从土壤中不断吸收大量的肥料和水分,以确保生理活动,所以“四边桑”必须增施肥  相似文献   

4.
<正> “地界桑”是我县蚕农在承包耕地分界处各自栽植的一行桑树,此种栽桑,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和耕作,又能促进耕地单产多收,是一种粮、桑、猪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的较好模式。这种栽桑形式在我县试点后,已显示出它的积极作用。与“四边桑”或大行间作桑相比,各有千秋,它有它的优点和实用价值,受到蚕农欢迎,很快就在全县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正> 一种新的桑资源、扦插成活率高的“插桑”在组织结构上与其它桑品种比较:其皮孔大,皮层薄,薄壁组织厚,木质薄,髓部大、这些特殊性状说明“插桑”内存在容易分裂形成新组织的活细胞多,利用其扦插繁殖桑苗,愈伤组织形成快,细胞分化旺盛,叶痕、皮孔、愈伤组织都可以发出新根。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我县桑天牛等为害十分严重,已成为蚕桑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我县使用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许恩远研制的“桑蛀膏”进行了防治桑天牛效应的试验。现将本次试验结果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四边桑”是指在现有的土地上,蚕农利用田边、地边、溪河两旁及路边栽植的桑树.是我省的主要栽桑形式之一,具有适应四川人多地少和有效解决粮桑争地矛盾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摸索杂交桑育苗及快速成园的技术规律,一九九二年我们在高安县大城乡进行了杂交桑“四当年”即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养蚕、当年见效的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该项试验研究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耕地“非粮化”背景下,针对丘陵地区的蚕桑产业,开展“桑-油”“桑-粮”“桑-菜”“桑-药”等复合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并形成多物种共处、多层次配置、多级资源循环转化的格局,对促进蚕农增收,改善生态效益,优化农业结构具有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0.
“摘桑”是皖南涇县地方桑树品种的一种統称,也是一种特殊的优良整枝方法。“摘桑”一般以“大叶瓣”、“小叶瓣”摘成高干型式,据老农反映它的特点是:树龄長,产量高,耐旱、耐寒,在采叶时因采整个春峯或前年的夏峯,故便于貯藏,不容易萎凋,是适应該地区环境的措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县部分老桑园,近年来桑天牛危害日趋严重。为探索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85年我们从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引进了“8310”和“8302”两种药剂,对桑天牛的为害田块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旱地桑“优耕法”试验续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试验和大田生产多点试验进一步证明,旱地桑应用“优耕法”这一管理技术,具有一定保持地力和保水防旱的效能,维持对桑树养分的供给,有利于提高肥效,促进桑树生长,有效地增产桑叶,改善叶质,提高养蚕成绩,据测算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4.37,比造桑造肥法管理的桑田高0.65,增产效果相当显著,是旱地桑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头二造桑树的产叶量,对发展二化白茧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秋末“养桑”对来年头二造产量影响怎样?我们去秋今春作了一个试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秋末“养桑与不“养桑”,来年头二造产叶量大不一样,养桑区比不养桑区桑树发芽早,发芽齐,新梢生长快,产量高,头三造增产  相似文献   

14.
<正> 雅安市水口乡水口村,利用河滩地扦插“雅周桑”当年成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8年,全村开发河滩地建成“雅周桑”园138亩,当年养蚕210张,产茧6300公斤,收入78750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61%、65%、391%。全村户平养蚕收入400余元,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13户,最高的达8000多元,人平1200多元。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培育桑苗,多为有性繁殖,即用桑种籽播种,培育实生苗木。经育苗——嫁接——投产约需三年时间。环节多,费工、费时,增大成本。采用发根力强的桑品种进行扦插繁育桑苗,是加速蚕桑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快省措施。我区发掘的“雅周桑”发根力强,利用枝条扦插成活率高,当年即可用养蚕。现将发掘经过及扦插试验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16.
《利用“桑枝条”栽培香菇等食用菌技术开发》科研项目获得成功。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该项技术成果,在蚕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是实现亩桑产值翻一番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1986年以来,嘉兴市科委组织对该项目的研究、试验证明,用桑枝条栽培食用菌蚕作安全,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一亩桑园每年伐条500公斤以上,可制成400多个香菇菌棒,每棒成本(包括劳力)计约0.80元  相似文献   

17.
地处仙居县永安溪两岸大片面积的低洼滩地(田)桑园,常受洪水淹没,桑蚧壳虫,膏药病危害时出频繁,严重地影响桑树的生长和产叶量。笔者在研配“灭蚧合剂”(已于1989年通过鉴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制出一种定名为“灭蚧灵”的防治桑蚧壳虫药剂,经三  相似文献   

18.
<正> 家蚕的眠起处理——“早止桑,迟饷食”的理论,国内外学者从六十年代开始研究,七十年代应用于生产。这一技术的实施不但对改善蚕儿的营养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节约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桑叶不必要的浪费,实现科学养蚕也很重要。作者根据本地眠起处理的现状,蚕的生理营养,提出了在实践中“早止桑迟饷食”应用技术的一点意见,供参考。一、从家蚕眠起处理的生产现状看“早止桑、迟饷食”技术应用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陕桑“305”是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育成的一个新的高产型多倍体桑树品种。该品种自2000年引入安康蚕区示范试验和推广以来,以其显著的丰产性(示范田平均667m^2产2000kg以上)深受广大蚕农欢迎。目前,全市已累计推广陕桑“305”桑树约0.67万hm^2,并不断扩大,该品种已成为安康市桑树更新换代的首选品种之一。为了促进陕桑“305”的生产应用,使优良桑树品种更好的服务于蚕业生产,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现就陕桑“305”的栽培与管理,提出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果桑种植过程中,部分优良果桑品种落果严重,“台湾长果桑”的落果率甚至达到50%~80%,给果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以“台湾长果桑”为试验果桑,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防落素进行桑果不同发育时期喷施及不同喷施次数的效果试验,调查座果率;选取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果桑保果药剂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防落素250~1 000倍液或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粉剂3 000~5 000倍液、 85%2,4-滴钠盐可溶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在果桑盛花期喷施1次,对减少“台湾长果桑”的落果有明显效果,果桑的座果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