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料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向学生的专业课,是培养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作者通过4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一套适用《饲料学》双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对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同类院校的《饲料学》双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2020年新冠防疫防控,更是加速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建设步伐。为了提升疫情期间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者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课程中,并开展了课前、课上、课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几方面探索,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还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ning,PBL)的教学模式分析理解,进行了基于PBL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饲料分析检测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阐述了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具体教学方法,旨在为"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慕课(MOOC)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在线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受众广、教学理念先进等优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合《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慕课资源的《动物营养与饲料》混合式教学改革理念,以此课程为突破口,将为畜牧兽医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殷洁鑫  陈明 《中国乳业》2023,(12):22-26
本文以奶牛养殖需求为出发点,从饲料营养知识的推陈出新、饲养管理策略的创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3个方面分析基于奶牛养殖需求的《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方向,并提出《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包括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设计、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资源建设、评估课程改革效果等,旨在为《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核心课程“六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原有的考试方法的种种弊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项目组教师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针对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的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体系,并在核心课程教学中试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鱼、虾、贝等水生动物营养生理及配合饲料学的知识体系。随着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逐渐应用于水产饲料行业,原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产养殖业和饲料行业的要求。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校优秀课程建设项目,结合教学科研实践,笔者将"科教融合"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体系,使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讲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既可充分发挥授课教师专业领域特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引导学生围绕科学专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动物生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微观性和动态性特点,需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类型理论和实验教学所需。为此,本文从动物生理实验核心技能、硬件设施建设、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和成绩考评系统5个方面优化了高职院校动物生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期为动物生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配合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步探讨,以期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饲料生产及加工工艺实训是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针对本实训课程的特殊性,笔者通过理论、实验、实训等方面对本实训课程进行改革,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群建设可优化群内课程体系,密切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共享教学资源,协同进化,共同发展,进而达到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主要介绍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建设的背景、目的意义、建设内容以及建设方法等内容,旨在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规律、营养作用和各类饲料原料的营养特点、饲用特性、加工调制方法,掌握动物的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及日粮配制技术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内容丰富,但有时还比较抽象,为了迎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所以多数内容必须通过现场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因此,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将教学设备和有关专业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境重新优化、整合安排在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教学。实践表明,动物繁殖技术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动物繁殖技术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  相似文献   

14.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基础理论、饲料营养特性、饲料配方设计,以及饲料分析评价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能适应《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势在必行。文章探讨以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动物饲养试验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来评价饲料的营养价值、筛选最佳饲粮配方、研究营养代谢及营养需要等,是目前多数农业院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其中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包括考查因素、水平、试验动物、试验日粮、试验设计、考查指标、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统计等,正确把握这些环节是动物饲养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也是该课程中需要考核的要素。对动物饲养试验的多个关键环节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供实践教学课程参考和借鉴,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在线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而且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单纯靠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明显提升。但笔者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旨在介绍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在线资源库的应用形式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其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动物科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临床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动物疾病诊断、治疗疾病方法、技术的重要支撑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与属性,实践性这一特点是这门课程与生俱来的。没有实践教学或者说没有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空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导,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师与师傅合为一体,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群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畜牧生产,需要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型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科研中,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在这种模式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被整合成五大模块,根据各个模块的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依托江西省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利用本科导师制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研究型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19.
针对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教学理念的混合模式教学探索,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使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采用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动物微生物学是高校兽医学和畜牧学等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一门对理论、实践、操作要求很高的课程。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已跟不上现代教学新模式的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