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荚豌豆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国内首例豌豆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度、遗传特点及稳定性进行研究。观察发现:在生育前期。不育株外部形态特征与正常株没有明显差异;现蕾后,剥开花蕾可看到不育株的花药呈淡黄色半透明状。而可育株的花药呈橙黄色。用I2-KI染色法镜检花粉的可染性,发现不育株的花药内没有花粉粒,败育彻底,为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用不育株作母本,与同品系的正常可育株进行姊妹交,F1全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3:1。用不育株作母本,其他品系作父本进行测交,同时用其他品系作母本,姊妹交F1作父本进行反交,正反交后代的育性表现一致。F1全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呈3:1分离。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性是可遗传的,属单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类型,与细胞质遗传物质无关。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下,不育性状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2.
魏忠芬  张太平  王军  李德文 《种子》2005,24(7):19-22
以自育的甘蓝型油菜双低细胞核隐性核不育材料98-116 A为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凸耳双低品系T2632为杂交父本进行杂交转育,在F1可育株自交的同时进行去雄与杂交父本进行正反交,在杂交后代中选取生长健壮具有凸耳性状的可育株自交,并调查自交后代中的育性分离比例,自交4个世代后进行兄妹交,即获得双低的凸耳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的不育株率远高于98-116 A,其不育株率达到90%以上,而且其育性遗传恢复机理也发生了改变.该不育系在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优育种的研究与利用中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陈静  饶勇  肖华贵 《种子》2004,23(12):71-73
用蜀杂一号F2群体分离的不育株与R-8杂交、自交、连续5代兄妹交(不育株/可育株),转育成新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SAB-3.在不匀苗的条件下,调查SAB-3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例1∶1;可育株自交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例3∶1,卡方检验不显著;芥酸0.5%、饼含硫代葡萄糖苷19.2μmol/g、含油量38.9%;植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基本稳定、生育期210 d左右.  相似文献   

4.
棉花核不育系豫98-8A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1999年从转基因后代遗传群体中发现的1株雄性不育植株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现有不育基因的等位性,采用表型观察测量,以及经典的自交和测交手段,研究了该不育材料败育性状的遗传规律。花器官形态特征调查表明:不育株花柱长和花柱外露长度均明显高于同质系的正常可育株,而每朵花的子房直径及花药数量没有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杂合体可育株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呈3:1分离,不育株与杂合姊妹可育株测交,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表明该核不育材料受隐性单位点控制;与阆A(msc1)、洞A(msc3)等育性位点杂合可育株分别杂交,其F1代单株育性均得到恢复。由其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均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3和7:9两个育性分离群体,表明该材料败育基因为不同于阆A、洞A的不育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5.
秦信容  杜才富 《种子》2001,(3):21-22
用花时指示性状作父本,隐性核不育系1601A(圆叶)作母本,父母本行比为1:10,在花期不拔除可育株让其父本和母本中可有株花粉对其不育株自由授粉,其父本花蕾总数占该群体可育株花蕾总数的17.3%的情况下,父本花粉授精竞争能力较强,不育株所结种子花叶株率达34.94%,父本花粉授精竞争力为1.02。其中,靠近父本的不育株所结种子花叶株率达80%,竞争力达3.63。母本可育花蕾虽占总花蕾的82.7%,但不育株所结种子中圆叶株率略只占65%,其母本中的可育株花粉授精竞争力为-0.27,而且即使母本中的可育株所结的种子,在靠迫父本的数行中,其父本花粉的竞争力仍为正值,强子可育株本身花粉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张瑞茂  陈大伦  李敏  汤晓华 《种子》2004,23(10):71-74
以RM 5637B作母本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5824AB中的可育株作父本杂交,采用自交、回交和测交等方法经过4年8代的选育育成了RRGCMS保持系ZCL 801B,又以RM 5637 A作母本与ZCL 801B选育过程中的BC3代开始及以后世代中核不育与可育为1:1育性分离比的株系中的可育株为父本杂交并逐代回交,经过4年6代的回交转育育成了RRGCMS不育系ZCL 801A.其不育系ZCL 801A群体中质不育与核不育呈1:1分离,群体不育株率100%,不育度达97.8%~98.3%,比原质不育系RM 5637 A提高了1.5%~1.6%,无粉花朵增加了4.6%~5.5%,预计在贵州生态条件下制种更有希望达到规定的杂种纯度指标,其质量风险也将更小.  相似文献   

7.
三元杂种[陆地棉×(亚洲棉×比克氏棉)]的回交后代BC4F1发生疯狂分离,在各个性状上都表现出特殊的变异类型,在育性上分离出三种类型可育株,部分可育株,不育株。对这三种类型和三元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表明,三元杂种F1及回交后代的不育株减数分裂表现异常,大多染色体不能联会配对,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且有落后染色体、三价体、四体环的出现,在末期形成了不正常的四分孢子和多分孢子,这是不育的主要原因;部分可育株,大部分染色体联会配对成棒状二价体,个别为单价体;可育株染色体配对正常,能形成可育的花粉粒。  相似文献   

8.
矮败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传粉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 1999年对 4 4个转育多代的矮败麦材料和父母本花期相遇程度不同的 6个群体进行了有关数据的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1)矮败麦的株高、抽穗期和开颖期 (分别以S1,S2 ,S3 表示 )与其姊妹散粉株的对应性状 (F1,F2 ,F3 )的关系分别是 :S1=0 5 98F1(R2 =0 4 88) ,S2 =3 5 37 0 814F2 (R2 =0 60 0 ) ,S3 =5 771 0 85 6F3 (R2 =0 5 0 0 )。另外矮败麦还表现为成穗多 ,结实率低 ,子粒饱满度和粒重不高 ,但我们所用是其后代可育株 ,故对矮败麦的选择标准要适当放宽。 (2 )矮败表的穗下节伸长 (抽穗 )速度只及其可育株的 5 8 5 % ,伸长速度无明显的高峰 ,但其伸长的持续期稍长 ,这说明矮化和发育推迟可能是同一发育现象所导致的两个结果。 (3)可育株、不育株开花、开颖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其穗子之间的空间间隔的大小对株间传粉和不育株结实都至关重要。小麦自花授粉作物的花器特点对及时高效地接受外来花粉有一定的障碍作用 ,所以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不育株的结实率。相比之下矮败麦更容易接受来自距离稍远一些的花粉 ,这对于进行异交传粉特别是矮秆群的传粉和杂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带遗传标记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发现及遗传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年在玉米族远缘杂交组合3402F3(丹340×403-2)中首次发现带标记性状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 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当不育株(A)与可育株(B)进行兄妹交, 育性分离比例接近1∶1; 而可育株(B)自交的后代, 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3∶1。 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证明, 不育基因(ms°)与标记性状  相似文献   

10.
选用光敏组合S-143×C602的F2代不育材料进行花药培养,从后代(Ho)材料中发现不育株,命名为HSF2-35-1。对该不育株进行恢保测定,该材料表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别用保持系(花育13B、花育446B和花育560B)与其回交多代,获得3个不育系:命名为S13A、S446A和S560A。该不育系败育彻底,不育度99.98%,不育株率100%,不育性稳定,对纹枯病、稻瘟病为中抗,高抗稻曲病,耐盐碱,用其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米质优,达到国标优质米标准。  相似文献   

11.
挖掘野生棉资源是棉花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而野生斯特提棉含有栽培棉所缺乏的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以陆地棉品种中12为母本与斯特提棉进行远缘杂交,获得不育杂种F1。结果显示,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存在许多异常行为,包括游离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不均等分离等,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达41.03%,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的可能原因是由染色体后期Ⅱ向多极不均等分离形成的,导致杂种F1高度不育。为使杂种F1的育性恢复,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琼脂凝胶对该杂种进行多倍体诱变,结果显示最佳诱变参数为浓度为0.2%,时间1 d,存活率达55%,诱变率5%。和对照株相比,本研究获得的一株变异株形态表现为:节间缩短;子叶变大;真叶出现晚,着生子叶的茎杆处和子叶柄处出现瘤状;变异株具有较强的生长势,叶色浓绿,花瓣变大但较薄,初步形态学特征分析证实获得的一株诱变株可能是多倍体。诱变株17.4%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正常,诱变株正常花粉粒比例较未诱变对照株提高了6.66%,表明诱变株的育性有恢复的趋势。通过探究杂种F1不育的原因,为其育性的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甲基磺酸乙醋(EMS)1%溶液处理四棱大麦蒙克尔,获得了隐性单基因核不育材料.遗传分析可育与不育按3∶1分离.不育性稳定,不出现中问类型,遗传行为简单,不育株率较高,易于转育.大麦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所获的雄性不育株,在大田条件下由于花粉量不足,结实率变动在0.51~2.25%之间,引入开放授粉特性,对雄性不育系的利用十分重要.雄性核不育基因对雌性器官无不良作用,人工授粉不育株的结实率可达74.10~87.47%,分离出的可育株结实正常,纯合可育株育性可靠,因而作为育种工具,在轮回选择中应用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单显性核不育材料遗传特性,对不育株进行人工杂交、自然授粉及诱变处理,创建一个逐年更新的拥有各种变异类型的种质群体,即可变异种质基因库,在种质库内选择可育株,其中F1、F2、F3用集团选育法混合选择,以后各代用系谱法选育具有目标性状的小麦新品种。已选育出优良核不育材料200多个类型及可育株优良材料570个类型,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河南省南阳市  相似文献   

14.
侯燕  侯国佐 《种子》2008,27(10)
在沪油12群体中发现1株天然不育株,与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材料5862 B测交出现一半左右的不育株,经3年4代的连续定向选择,于2002年春育成了不育株率稳定在50%左右、芥酸含量0.23%、硫苷含量15.5μmol/(g.饼)、含油率45%~49%、种子蛋白含量23%左右、经济性状较好的黄籽双低不育系850 A,并被用作不育系组配一系列杂交油菜组合,其中DH 0815于200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不同世代太谷核不育小麦对花药成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一代可育株和不育株,及二、三、四代可育株花药的离体培养,结果表明:1.不育株花药培养能够获得植株再生;2.杂交一代的可育株花药出愈率最高,绿苗分化率亦最高;3.基因型对花药出愈率和绿苗分化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父母本于9月上、中旬育苗移栽,较好的水平管理,抽苔现蕾后,通过连续两次摘苔可延迟开花20天以上,盛花期微粉减少到1.3-1.4级,杂种不育株率下降到8%-15%,制种每公顷可达到900.0~1350.0kg。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在套袋繁殖产生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及其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F1和可育株自交S1代的育性和核恢复基因位点分析,发现不育系合系42A中出现的大约0.11%可育株包括两种类型。一类细胞质正常可育,核无恢复基因,基因型为N(rf/rf),类似保持系,认为是保持系混杂所致。另一类可育株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核有恢复基因,其恢复基因位于水稻Rf-1基因区域,基因型为S(Rf/rf)。这类可育株不可能来自异品种或保持系串粉,可能是细胞核携带的育性相关基因发生育性自然回复突变导致。本研究将这类可育株简称为“育性回复株”。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质源(CMS-FA)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P3、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相似文献   

19.
具有标记性状的棉花核不育系的创建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五个隐性核不育系材料与52个来源不同的抗卡那霉素标记的单价转基因抗虫棉进行双列杂交,做连锁测验,创建具有标记的核不育系材料。F2代苗期通过叶片涂抹适当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进行连锁测验。连锁紧密的,抗卡那霉素的均为可育株,不抗的为不育株;连锁较紧密的,除苗期鉴定外,开花时需要拔除10%连锁互换部分的可育株。这个材料应用于棉花杂交制种,比需拔除50%的一般核不育材料,可大大降低制种成本。  相似文献   

20.
陈大伦  张瑞茂  李敏 《种子》2004,23(12):68-71
1994年春在本所比较试验的一个隐性核不育两系优质杂交油菜新组合F1群体中,发现花朵育性类似质不育的5株雄性不育株,经广泛测交,与具有良好保持作用的黄籽双低常规优质品系3231连续6代回交育成了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质核互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RM 3231 A及相应保持系RM 3231 B(YE-2选系),其不育系群体不育率100%,花期无死蕾、闭蕾现象,不育性较稳定,不育度94.4%~96.4%,恢复源广泛,易选配强优势组合,且具黄籽双低高油分高蛋白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