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棉铃虫性诱监测工具是一种无毒、无残留、绿色高效的测报工具,2009年进行棉铃虫性诱监测工具的试验,通过对新洲区第2~5代棉铃虫诱蛾量及大田实际卵量调查比较,水盆式诱捕器明显优于干式蛾类诱捕器,与大田实发情况十分吻合,适合棉铃虫监测工具,但作为大田防治工具,须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2010年在通海县开展的4种不同性诱剂产品对甜菜夜蛾的诱杀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性诱剂产品对甜菜夜蛾的诱杀效果差异显著.在有效试验期以诱芯A的平均日诱蛾、最高单日诱蛾效果最好,显著高于诱芯C和诱芯D,也高于诱芯B.但在不同时间段内,4种甜菜夜蛾性诱剂产品的诱捕性能表现各异.其中在1~20 d内,诱芯B的平均诱蛾量最...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稻纵卷叶螟食诱监测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张家港开展了水稻田稻纵卷叶螟不同监测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食诱剂诱捕器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具较好的监测效果,诱蛾高峰与灯诱和人工赶蛾结果基本一致,与田间幼虫发生情况相符,其诱蛾量高于性诱剂诱捕器处理。不同监测方法下,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虫诱蛾量均较低,食诱处理未监测到明显的成虫高峰。  相似文献   

4.
不同诱测方法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应用黏胶型性诱剂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两种诱测方法在达县进行了对水稻二化螟监测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二化螟效果好,具有诱蛾量大、性能稳定、峰型明显、预警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各代成虫诱测中,效果优于虫情测报灯;性诱剂诱捕器监测对二化螟还具有一定兼治作用,1代枯鞘株率防效达33.24%、2代白穗率防效达27.51%。同时,分析了作物生育期、气象因子和非靶标昆虫对性诱捕效果的影响。讨论了性诱捕器在二化螟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应注意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生物食诱剂对麦田棉铃虫的控制效果,于2018年,在河北沧县开展了应用生物食诱剂监测并防控小麦田越冬代棉铃虫的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生物食诱剂搭配方盒诱捕器可较好地监测麦田棉铃虫发生动态。在5月中旬出现棉铃虫越冬代诱蛾高峰,与历年发生动态基本一致。通过在越冬代棉铃虫羽化始盛期条带洒施生物食诱剂与90%灭多威可溶粉剂5 g/L混合药液,处理后12 d对1代棉铃虫幼虫的防效可达60.73%,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曾伟  张莉敏 《江西植保》2014,37(3):250-253
通过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玉米大螟越冬代成虫的同地对比诱测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越冬代大螟成虫效果好,其诱蛾趋势和峰型与灯诱基本趋于一致,可用于替代灯诱监测。对比分析发现,大螟性诱测的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发蛾高峰期相吻合,可作为性诱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大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7 d分别作为雌蛾的发蛾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大螟卵孵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该法适宜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4种不同性诱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诱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动态,筛选对当地种群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性诱剂,对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LB)、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K)、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L)、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AZL)4个厂家生产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进行田间诱捕效果试验,探讨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4种不同性诱剂诱芯对草地贪夜蛾的诱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BLB诱芯和NL诱芯可以有效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田间发生动态,羽化高峰期明显,且峰值日期一致,NK诱芯诱集的成虫虫峰不明显,XAZL诱芯零星诱到成虫,无明显成虫高峰;BLB诱芯监测期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芯,其总诱蛾量达136.75头,分别是NL诱芯、NK诱芯、XAZL诱芯的1.47倍、4.76倍、10.52倍;通过对BLB诱芯进行持续30 d和持续60 d的诱捕对比试验,发现BLB诱芯1~30 d内诱捕性能稳定,诱蛾量大,31~60 d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有所下降且达显著水平,尤其是50 d后诱捕量下降明显。结果表明:BLB诱芯的诱蛾量大,能够明显反映出草地贪夜蛾的羽化高峰期,符合测报要求,更适合本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使用该诱芯时建议30 d更换1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明确昆虫性信息素与不同颜色诱虫板组合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诱集效果,筛选和验证确定适宜水稻二化螟诱集监测的优选材料,为虫情监控及其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21年水稻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发生期,应用性信息素与4种不同色板组合开展成虫诱集监测对比试验,筛选确定最佳的诱集材料组合.[结果]性信息素与降解黄板、嫩绿色板、降解绿板、降解蓝板的4种组合对二化螟的各指标诱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10%显著水平下,嫩绿色板组合对越冬代二化螟的日均诱蛾量、见蛾后单次诱蛾量、累诱蛾量指标与其他3种组合均有显著差异(P<0.10),最高单次诱蛾量指标与降解黄板组合有显著差异(P<0.10),各指标中,嫩绿色板组合对二化螟的绝对诱量最高,其始见蛾早,高峰期诱蛾量最大,诱蛾峰型及蛾峰最明显,在各监测时期的平均诱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色板组合(P<0.01),对天敌和有益昆虫诱杀量最低,对非靶标害虫诱量较低,总体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其他3种色板组合.[结论]生产上可优先选择性信息素与嫩绿色板组合用于水稻二化螟成虫种群发生动态监测和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多年系统调查和应用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其诱蛾量与测报灯的诱蛾效果相当或略高,且诱蛾量受环境影响较小。诱测结果能够反映出二化螟在1年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可在实际测报中应用。性诱、灯诱、田间虫量剥查结合,将明显提高水稻二化螟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监测和防治枣镰翅小卷蛾,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方法,观察了枣镰翅小卷蛾成虫的发生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枣镰翅小卷蛾在陕西延川1年发生3~4代,其中以1年发生3代为主,个别的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3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有世代重叠现象;在枣树高度1.0~2.0m范围内,诱集到的成虫数量有一定差异,2.0m处分布最多,在运用性诱剂诱杀枣镰翅小卷蛾成虫时,应尽量将诱集器在枣树高度近2.0m处,以达到更好的诱捕效果;成虫活动时间主要在20:00-24:00及4:00-6:00时间段,其中在20:00-22:00及4:00-6:00时段活动更频繁、更活跃。  相似文献   

11.
用二化螟性诱剂代替测报灯进行二化螟发生期预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代替测报灯直接用于二化螟发生期预测。以蛾量突增日性诱剂预测的结果比测报灯诱测结果更接近实际发生情况 ,同时避免了测报灯受灯光干扰和电压不足的影响。可设置2~ 4盆性诱剂 ,4盆的诱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的吻合程度最高 ,其次是3盆。进入盛发期后 ,性诱剂诱蛾数量多 ,可适当合并突增日 ,作为峰期时段考虑 ,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12.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环保无公害的防控技术,笔者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一种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并对其诱捕器不同口径、颜色、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诱剂性诱芯对二点委夜蛾有较强的诱捕能力,最高日诱蛾量105头,最高日均诱蛾量40.25头;诱捕器的大小、颜色和高度都会影响诱捕效果。35 cm口径、绿色和设置在高出作物20~30 cm位置的诱捕器诱蛾量较大;性诱剂和杀虫灯对二点委夜蛾量的监测结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性诱剂和诱盆设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对二化螟性诱剂水盆诱捕器及其设置高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诱捕器的口径大小以24cm为佳,绿色水盆的诱蛾量比其他颜色的要大;在越冬代诱捕中,诱盆的高度在20cm左右效果较好;性诱剂离水面的高度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有一定影响,其高度在0.5~1.0cm的诱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2004-2006年连续3年应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传统普通黑光灯对草地螟种群监测和诱杀结果表明,两种诱虫灯均可有效监测草地螟种群动态,自动虫情测报灯对高密度草地螟种群诱杀效果显著,诱蛾量明显高于普通黑光灯的,而普通黑光灯对低密度种群诱杀较为有效。两种灯光诱捕器监测的草地螟种群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每天诱蛾数呈极显著相关(r2004=0.973、r2005=0.990和r2006=0.981,p<0.01),但黑光灯下草地螟种群始见期较早而终见期较晚。两种灯下诱捕的草地螟雌蛾数均大于雄蛾数,但灯光诱捕器之间诱捕的草地螟雌雄性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性诱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和防控效果,2013—2014年在贵州省都匀市进行了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性诱、灯诱及田间人工赶蛾的比对试验;性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诱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性诱法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和不伤害天敌昆虫等特点,且诱集虫体完整,易识别和精确计数,优于灯诱和田间人工赶蛾法;不同放置密度诱集结果表明,以667 m2放置4个诱捕器防控效果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控制率为51.40%,保叶效果为80.07%,且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6.
利用5种果树食心虫的性诱剂通过诱捕法调查了延安苹果产区苹果园中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蛀螟的发生情况及成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对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苹果园中发生的食心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3种,未诱捕到桃蛀螟和苹果蠹蛾。不同调查点的诱捕结果均表明,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数量最大,属于优势种群,梨小食心虫次之,桃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相对最小。桃小食心虫雄成虫1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极不整齐;梨小食心虫在苹果树整个生长季均可诱捕到,雄成虫1年具有不明显的4个发生盛期;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较为整齐,雄成虫1年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延安地区年发生2代。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试验表明,2种食心虫的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均具有引诱活性,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的引诱能力均显著强于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分别是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的2.75和2.30倍,2种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具有不对称性。本试验明确了延安苹果产区食心虫的种类组成及主要食心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对预测预报和治理苹果园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陆地种植的番茄的结果期,使用船型粘胶诱捕器配合13种性引诱剂诱芯进行番茄潜叶蛾诱捕试验,筛选最佳诱捕器悬挂高度和诱捕效果最佳诱芯。试验结果表明:船型诱捕器悬挂于离地面约0.8~1.2 m处,诱蛾效果最好;配合船型诱捕器的13种不同诱芯对番茄潜叶蛾均有一定诱集效果;以TA20188C诱芯为对照,TA20207D1、TA20207D2两个诱芯综合诱集效果较佳,日均诱蛾量最高可达126.00头、114.00头,诱捕器连续放置4周,平均诱蛾总量可达2 167.00头、1 804.33头;TA2021885E和作为对照的TA20188C在试验中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日均诱蛾量最高可达87.33头、84.33头,连续放置4周,平均诱蛾总量可达1 606.67头、1 593.67头。综合分析,在番茄结果期,在离地面约0.8~1.2 m处悬挂船型诱捕器配合TA20207D1、TA20207D2、TA2021885E、TA20188C 4种番茄潜叶蛾性诱芯在田间中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较好,建议在番茄潜叶蛾的监测和防治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在湖南省3县进行了稻纵卷叶螟性诱测报试验,比较了性诱监测、田间赶蛾、测报灯诱测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性诱监测的诱虫量、峰期均好于灯诱,且性诱虫量动态与田间赶蛾高度吻合。因此,在稻纵卷叶螟的测报中,性诱可一定程度上取代灯诱和田间赶蛾。但是,性诱电子测报系统的自动计数准确性不到50%,急需改进。  相似文献   

19.
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灯光诱杀棉铃虫效果优于性诱剂、杨树枝把等;用灯光诱蛾,每年可减少药剂防治2次。最佳设灯半径为80~130m。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性诱剂固体诱芯长期诱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持效期短需要定时更换而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于2017—2018年,在杭州萧山开展了二化螟性诱剂PVC固体诱芯田间诱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化合物含量为1000μg、1200μg、1500μg的二化螟固体诱芯的诱蛾量与同期参试的0.61%毛细管诱芯(期间更换1次)的诱蛾量相当,可连续诱蛾175d以上。不同调查时间点的诱蛾量变化与田间二化螟发生动态一致。由此可知,二化螟PVC固体诱芯具有长效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