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途径。转基因大豆转入的目的基因及表达蛋白可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体2种方式在土壤中富集,从而导致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通过利用生物学试验方法,研究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呼交06-698及其非转基因亲本蒙豆12不同量秸秆还田后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初期土壤脲酶、脱氢酶、蔗糖酶活性基本表现为亲本秸秆还田转基因大豆秸秆还田秸秆未还田,并在个别时期差异达显著水平,但45 d后土壤脲酶、脱氢酶、蔗糖酶活性均与亲本差异不显著。同时,不同还田量之间土壤酶活性也存在一定差异,秸秆还田量越大,土壤酶活性变化越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大豆秸秆粉碎后直接施入土壤中作为培肥地力的一种措施,分析了大豆秸秆还田的作用。秸秆还田技术具有省工、省时、操作简便、效果好优点。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豆秸秆还田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是常见的农业管理措施,有固氮和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作用。N_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秸秆的碳氮比与土壤N_2O排放量密切相关。秸秆半量还田与秸秆全量还田均可能促进N_2O排放,增排效应与施氮水平相关,也与秸秆还田时间密切相关。翻耕还田减少了N_2O的排放量,同时抑制土壤中CH_4的排放,有利于农田N_2O减排。土壤N_2O排放受秸秆残体、土壤理化性质和栽培方式的交互影响。施用秸秆时配施硝化抑制剂,能有效减缓硝化作用,降低N_2O释放量。秸秆还田后加入蚯蚓,可促使N_2O排放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影响复杂,不能单用减排概括。  相似文献   

4.
正一、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秸秆肥料化利用,将秸秆归还农田,不仅可起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固氮能力等作用,而且还可以弥补因作物生长养分吸收引起的土壤矿质养分缺失。秸秆肥料化利用已成为秸秆资源化最重要的技术途径。(一)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秸秆直接还田包括秸秆翻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直接还田要配套应用合理的施肥、灌溉技术,如增施氮肥调节碳氮比以保证粮食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5.
依据国内外对稻麦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所引起的生态效应、环境物理效应和环境化学效应3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环境效应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保温能力;秸秆还田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均有增加,尤以钾素的增加最为明显;秸秆还田为微生物提供能源与营养源引起土壤酶的活性变化,对转化酶影响最大,对脲酶活性也有促进作用,对中性磷酸酶作用不大;秸秆还田后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并表现出秸秆还田数量越多、时间越长,增加量越多的规律;作物秸秆还田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短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连续4 a年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后茬水稻产量,且水稻增产率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连续实施秸秆还田3~4 a,土壤有机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但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的短期效应尚未显现。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秸秆还田开展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且秸秆还田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由此可见,秸秆还田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效应随着实施年限的增加而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7.
<正>1秸秆还田的作用和意义秸秆还田就是把秸秆直接或间接地还原到田中,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1.1培肥地力。秸秆中富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长期进行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另外,秸秆还田还能促进固氮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增加土中的氮素成分。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构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增加土地生产力和增强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综述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其中可能的微生物学、酶学、动物学机制,并指出未来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机制研究应加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毒物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酶和动物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讨秸秆还田以及应用纤维分解菌剂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生物缓冲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秸秆不还田与秸秆还田并应用微生物菌剂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应用微生物菌剂后土壤纤维素酶、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土壤微生物群体增大,微生物总量从4.0×107个/g土壤上升到1.2×108个/g土壤和1.5×108个/g土壤,土壤生物缓冲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明确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2 a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主要提高耕层下部土层土壤酶活性,深耕后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3.03%、4.01%、7.39%和5.43%;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水解酶的活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21%、12.68%和4.23%。深耕和秸秆还田均能够提高耕层土壤水解酶活性,该效应受土壤质地和年份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囡囡 《农学学报》2014,4(11):41-44
为了达到良好的还田效果,应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通过秸秆还田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与普通翻地处理比较,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心土还田、秸秆焚烧处理在大豆植株株高、单株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公顷产量上均得到增加,秸秆心土还田处理的大豆单株节数、荚数、粒数和产量表现最好,与普通翻地处理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并且与普通翻地比较秸秆心土还田增产32.31%,秸秆覆盖还田增产22.50%,秸秆焚烧增产13.65%,由于秸秆心土还田腐熟效果最好,促进土壤肥力增加,大豆吸收的土壤养分比较充分,所以大豆的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小麦秸秆粉和油菜秸秆粉的还土试验,结合常规的分析手段和基于DNA的分子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及测序技术),初步研究了秸秆粉还田后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培养60d后,秸秆还田土壤的肥力明显提高,其纤维素酶活性明显增强。DGGE图谱表明,对照土壤(S)以及处理土壤(SW和SR),在培养过程中,β-Proteobacteria类细菌组成都在发生变化。对其中一个样品的DGGE条带进行了割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大部分条带代表的微生物是未培养的或不可培养的。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技术,从秸秆还田土壤中分离了2株纤维素降解菌。以上结果说明,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土壤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一、秸秆还田的作用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秸秆还田的增产机理主要表现在养分效应和改土效应。1.养分效应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都有所提高。试验表明,全氮平均提高0.0014%,速效磷平均提高3.7毫克/公斤,速效钾平均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水温效应、养分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有机碳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秸秆覆盖还田更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后土壤温度受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规律,而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丁维新课题组以位于黑龙江省的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基地,建立秸秆原位分解试验,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秸秆碳化学特征对分解过程的调控效应。在一年的分解期内,大豆秸秆分解最快,其次是玉米和小麦秸秆。分解一年后,大豆、玉米和小麦秸秆均呈现氮的净释放,源于秸秆烷基碳、烷氧碳和芳基碳的大量分解。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秸秆还田有利于土  相似文献   

16.
<正>1大三卡种技术提出的背景通过原茬卡种技术,可以使玉米的残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养分的这个条件得到充分利用,并有利于蓄水保墒,降低春季土壤墒情流失对大豆的影响,能够促进大豆苗期生长;玉米还田的秸秆,经过夏季的雨水影响和充足的空气有利于秸秆分解,其分解后的物质可为大豆后期生殖生长提供较多的养分,同时玉米根部腐烂后,在土壤中所形成的孔隙可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水、气的协调比,利于大豆的生长;玉米还田秸秆在土壤表面可减少水  相似文献   

17.
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节本增效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玉米的残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养分,并有利于蓄水保墒,降低春季干旱对大豆的影响,促进大豆苗期生长;玉米还田的秸秆,经过夏季的雨水影响和充足的空气有利于秸秆分解,分解的养分可为大豆后期生殖生长提供较多的养分,同时玉米根部腐烂后,在土壤中所形成的孔隙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水、气的协调比,利于大豆的生长;玉米还田秸秆在土壤表面可减少水失和风失。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下,稻作季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作季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下茬麦田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供肥、 保肥水平.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分析明确,在水稻-小麦二熟制条件下,经过两年秸秆全量还田后,水稻秸秆还田1/3(即...  相似文献   

19.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水分运动与热力学函数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研究了温度、水分、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比较,土壤水势温度效应为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势可增加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呈现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相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增加温度可提高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其导水率温度效应值(dk/dt)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土壤含水量一定时,随着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增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也增大,并且高量玉米秸秆还田大于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化施肥,拟合得出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与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方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农业科学工作者对秸秆还田的研究多数局限于秸秆还田后土壤的养分氮磷效应影响,而对土壤钾、硅平衡的影响及其增产作用研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对寒地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