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娃娃鱼,学名称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媒体对娃娃鱼驯养繁殖已多有报道。应当说,驯养繁殖娃娃鱼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对于保护、增殖其资源,促进产业化进程有着积极意义。从技术角度上讲,国内外还没有哪个机构或单位实现娃娃鱼规模化繁殖。因此,现阶段实现大规模养殖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驯养繁殖娃娃鱼获利颇丰;但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不适宜个体投资者养殖。由于利益驱动,少数贩子利用部分养殖者不会识别真假娃娃鱼实际上是大鲵与小鲵的区分,进行违法欺骗行为。这些贩子将假娃娃鱼小鲵、蝾螈当做真娃娃鱼大…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娃娃鱼有特定的生态环境,特别的生活习性和特殊的繁殖习性,人工养殖娃娃鱼由于改变了它的生态条件和生活习性以及养殖管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娃娃鱼病害的发生,要想获得娃娃鱼养殖的成功,必须掌握一些娃娃鱼病害防治的技术,本文就是笔者多年来对娃娃鱼病害防治的简要技术总结,供娃娃鱼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娃娃鱼学名大缩,是我国特有珍稀名贵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娃娃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虽已获得初步成功,但娃娃鱼对生态环境有非常独特的要求,开展娃娃鱼工厂化养殖,旨在进~步提高娃娃鱼驯养繁殖技术水平,尽快实现娃娃鱼产业化。现将我们探索出的娃娃鱼工厂化养殖技术要点介绍给读者。一、利用制冷技术,严格控温、校先,提高生产效率1.严格调控水温娃娃鱼生长发育最佳水温为16-23℃,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根据生产季节变换,利用制冷技术,夏季将养殖地水温控制在历一月℃之间,有利于娃娃鱼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娃娃鱼生…  相似文献   

4.
6月23日中午,酉阳县龙潭镇赶集的群众发现龙潭河大众桥下水面有1尾受伤的“娃娃鱼”在挣扎。听到这个消息,龙潭镇龙泉社区3组青年胡巧组织几名群众立即下河进行救护,他们将受伤的“娃娃鱼”救起,并随即送往龙潭镇水陆派出所进行救治。  相似文献   

5.
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娃娃鱼资源保护、增殖、利用是水产科研人员研究热点,也是农业产业化重点开发品种。虽然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获得了初步成功.但娃娃鱼规模化繁殖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而娃娃鱼雌性催产成功较多,因此,只是只开花不结果。是什么原因没有实现娃娃鱼规模化繁殖呢?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初步认为是两种因素制约了娃娃鱼规模化繁殖;一是雄性娃娃鱼成熟率低及精子活动力差;二是雌雄娃娃鱼性腺发育不同步。针对这两种制约因素,我们进行科学试验,并且成功地突破两种制约娃娃鱼规模化繁殖因素,提高了娃娃鱼亲体雌性减熟率及精子活力并且使雌雄亲…  相似文献   

6.
位于大别山区的新县,共17个乡镇,有10个乡产娃娃鱼,年产量曾达5000余公斤。过去由于没能重视对娃娃鱼这一珍贵资源的保护,群众乱捕、小商贩长途偷购贩卖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娃娃鱼资源急剧下降,趋于酷竭。近几年,引起了新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1980年县里制订措施,禁止对娃娃鱼的收购、捕杀食用。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05,26(5):24-24
融水苗族自治县泗涧山已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立一个大鲵(俗称娃娃鱼)自然保护区,这是目前我区第一个娃娃鱼自然保护区。泗涧山娃娃鱼自然保护区管辖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有1平方公里,分为缓冲区、试验区、核心区3个区域。保护区的规划期为10年,核心区大鲵的野生存量达1000尾左右。  相似文献   

8.
《淡水渔业》1978,(6):50-50
1978年湖南省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进行了娃娃鱼人工繁殖的研究。于9月16日进行第五次人工催情试验。试验中采用HCG与LRH-A两种催情药物对试验用鱼进行肌肉注射,然后将娃娃鱼精卵置于白瓷盆中进行人工授精,获卵721颗,受精率68%(有197颗因损失未算入受精比例内)。经35天顺利孵出第一批人工繁殖的娃娃鱼。孵化率为2.5%。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省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竹溪县南部大山区,近年来水产专家发现了3种并非大的所生的幼织,被定名为中国小鲵、巴山小鲵、黄斑小鲵,已列入省级野生水产保护名录。这些属两栖纲、小织科、学名小锐,别名短尾鲵,又称人手鱼,体形酷似娃娃鱼(大鲵),娇小玲玩,水陆两栖。因它  相似文献   

10.
真假娃娃鱼对比图及区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娃娃鱼(学名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它的驯养繁殖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对于保护、增殖其资源,促进产业化进程有着积极意义。从技术角度上讲,目前尚未实现娃娃鱼规模化繁殖。因此,现阶段大规模养殖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驯养繁殖娃娃鱼有着每亩获利1200万元的巨大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7-8年)、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不适宜个体投资者养殖。由于利益驱动,少数贩子利用部分养殖者不会识别真假娃娃鱼(实际上是大鲵与小鲵的区分)进行违法欺骗行为。他们将假娃娃鱼(小鲵、蝾螈)…  相似文献   

11.
娃娃鱼饲料与营养需要的研究对它的亲体培育和推广规模化饲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娃娃鱼亲体培育所需的营养取决于它的研究成果,为了实现娃娃鱼规模化繁殖,给亲体提供良好的营养饲料,我们对娃娃鱼饲料与营养需要进行了试验研究。针对娃娃鱼发育生物学的独特性,我们配制了适合其生殖细胞发育的配方饲料,满足其生长与发育的需求。一、材料与方法1.饲料营养成份配方娃娃鱼饲料成份比例:粗蛋白46%~50%,粗脂肪3%~4%,粗纤维2%~3%,粗灰分7%~9%,无氮浸出物23%~25%,钙2.5%~3.5%,磷1.5%~2.5%,生精散1%~1.5%,复合添…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1978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大鲵卵721颗,受精率为68%,经过33—40天之久的人工孵化,首次人工孵化出大鲵幼  相似文献   

13.
漳州市琥珀岭种鱼场1989年从省外引进一批娃娃鱼进行人工试养。目前这60多尾娃娃鱼摄食生长正常。娃娃鱼学名叫大鲵,民间也有叫它海狗或海狗鱼的。娃娃鱼体长可达1.5米左右,重可达30公斤以上。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最长,据说可活至130多。年。娃娃鱼为世界珍稀动物,在我国被列为二类保  相似文献   

14.
大鲵(Andriasdav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类,是著名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本文简介大鲵的养殖技术。1大鲵的生态习性成鲵喜清静,伯声惧光,一般不集群,白天常单独栖居于水中洞穴内,夜间外出觅食,黎明前又回到原洞穴,早春时白天也觅食或外出晒太阳。幼组有集聚的习性,常成群聚于石缝中嬉戏。冬季大鲵藏匿于洞穴中冬眠,每年4~12月为捕食期。幼鲵为捕食无脊椎动物为主,如虾蟹类和昆虫。成貌捕食无脊椎动物、鱼类、蛙类、蛇类和哨齿类等,偶尔也摄食绿色植物。如果种群密度高…  相似文献   

15.
如果提到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这个名称,您也许会感到陌生,但说到娃娃鱼,您或许有所耳闻了。当您在动物园欣赏动作迟缓、憨态可掬的娃娃鱼时,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早在联合体大陆尚未形成大板块之前的泥盆纪,娃娃鱼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3亿5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绎,娃娃鱼无疑是幸运儿。中国大鲵是现存中个体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资料记载最大个体超过120公斤,  相似文献   

16.
大鲵(娃娃鱼)规模化繁殖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立成 《齐鲁渔业》2003,20(5):11-12
娃娃鱼人工繁殖由于诸多难题未解决,至今尚未实现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其资源就难以得到保护、增殖和利用。十几年来,我们深入研究娃娃鱼生殖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发现了其制约因素:一是雄性性成熟率低(主要是指精液质量差);二是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三是用肉眼很难准确判断娃娃鱼性成熟。针对这些发育生物学难题,我们将娃娃鱼生殖生理学、繁殖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学、中医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工程学、野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与技术进行整合,创新了娃娃鱼人工繁  相似文献   

17.
《淡水渔业》1975,(4):22-2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为进一步发展娃娃鱼生产,变野生娃娃鱼为家养.以满足出口,支援世界革命需要.湖南省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县于1974年8月成立娃娃鱼研究所。全所现有领导1人,技术员1人.工人2人.农民技术员1人。建所以来.他们在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狠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深入娃娃鱼产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总结科技资料.  相似文献   

18.
《水产养殖》2013,(9):54-54
2013年8月,记者从重庆潼南县获悉,重庆市首个工厂化娃娃鱼养殖基地在潼南县桂林街道莲花居委会洞脱湾建成。目前,该基地一期已经投产,养殖了1000多尾娃娃鱼。  相似文献   

19.
鞠卒 《水利渔业》1986,(2):21-21
大鲵,系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地方名娃娃鱼,是我国的一种珍贵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20.
《重庆水产》2005,(3):19
2005年7月27日下午,璧山渔政渔监渔船检验站接到群众电话,称有人在该县白云湖边一溪沟捕捉到一尾“娃娃鱼”。璧山县渔政渔监渔船检验站的渔政检查人员到现场鉴定后,证实该水生野生动物确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经测量,该“娃娃鱼”,全长90.5cm,体重达4.8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