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山市吉亮家庭农场是浙江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江山市示范性家庭农场。近年来,吉亮家庭农场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升级,经过不断探索创新,种养基地2021年开展了一种新型稻—小龙虾轮作生产模式:利用稻田冬闲期(每年11月至翌年5月)养殖一季小龙虾,6月捕捞小龙虾后再种一季水稻,11月水稻收割后稻田缓慢灌水养殖小龙虾,实现种稻、养虾两不误,将稻田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提升为高效生态种养相结合模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主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安徽旌德县养殖户利用低洼稻田开展虾稻连作种养技术示范,即在冬闲时间养殖小龙虾,次年5-6月起捕,再种植一季单晚稻,年获一季虾、一季稻,经济效益较单一种稻提高2~3.5倍。2016年,虾稻连作种养总面积255亩。以其中种养面积100亩为例,亩产小龙虾105.4千克、水稻552.8千克,亩均纯收入2077元,对照田单一种稻面积为2亩、亩产550千克;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双千"目标。现将养殖关键技术总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殖小龙虾轮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高效的新型农作模式,具有稳粮增效、生态安全等特点,符合当前产业发展导向,有助于推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稻田养小龙虾轮作模式是目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水稻种植前的田块闲置时间养殖一茬小龙虾,与共作模式相比,轮作不用开挖环沟,不影响种稻面积和产量,具有投入低、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在绿色兴农、以渔促稻等方针的引导下,各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创新稻渔综合种养方式,使稻渔综合种养效益进一步提升,笔者于2018—2019年度在安徽省现代农业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马鞍山综合试验站当涂县苦菜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结合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先进实用的种养模式,进行了“水稻+小龙虾+青虾”养殖技术模式试验。  相似文献   

5.
稻渔综合种养是近年来我国重点推广的一种典型生态循环农业,立足于粮食安全,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绿色生态”,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做好渔业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提高种养经济效益,促进农(渔)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从2016年开始关注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高效技术研究与推广,开展了稻田养殖小龙虾、稻田养殖甲鱼技术研究,现将稻田养殖小龙虾试验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中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安徽稻渔综合种养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2006年起,安徽开始实施小龙虾进稻田工程,大力发展稻虾轮作和稻虾共作。2016年以来,安徽小龙虾养殖可谓是发展迅猛,全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成倍速式增长(图1),  相似文献   

7.
<正>小龙虾稻田养殖,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既开展水稻种植业生产,又开展小龙虾养殖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农业农业部大力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的一种形式。该模式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通过对稻田进行必要的工程改造,营造水稻栽培期间小龙虾同时生长繁育的基本条件,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随着我国小龙虾消费热潮的不断高涨,小龙虾价格逐年走高,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稻田已成为小龙虾市场供应的主要来  相似文献   

8.
正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逐渐兴起的生态养殖形式,主要分为稻虾共作和稻虾轮作两种模式。崇明岛地处长江口,养殖小龙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本试验在崇明地区实施了上述两种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并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下商品虾产量、苗种产量以及水稻产量,以探究崇明地区合适的小龙虾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安徽无为市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现稻渔种养面积发展到17.26万亩,稻渔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得”,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无为水产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在无为市陈斐家庭农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选择了2块田,共50亩,开展水稻—小龙虾—鳜鱼种养试验,水稻为“桃优香占”、小龙虾为克氏原螯虾、鳜鱼为翘嘴鳜,尝试利用多余的小龙虾苗作为鳜鱼适口饵料,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正东台市渔业技术指导站2017年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在东台市五烈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挖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00亩,开展稻田小龙虾轮作、共生综合种养试验,实现小龙虾亩产94.2千克,水稻亩产374.44千克。与传统稻麦种植对比利润提高10倍,投入与产出比1∶2.05,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8年示范推广稻渔  相似文献   

11.
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种稻养虾"稻渔综合种养是贵州山区发展生态渔业的一种重要模式。稻田中的杂草、害虫等为小龙虾提供了饵料,小龙虾活动为水稻松土,小龙虾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1]),使水稻中的药物残留降到最低。该模式还能通过水稻蓄水养殖,调节稻田生态系统微环境,控制部分有害生物的繁殖,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说最近几年,农业领域呼声最高、底色最靓的新业态,一定非稻渔综合种养莫属。且不说省肥减药、控制投入多么给力,光是小龙虾、大闸蟹、福瑞鲤这些"流量明星"就足够耀眼。在安徽,稻渔综合种养特别是稻虾产业,不仅是农渔民增收的"利器",更是安徽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神器"。2018年底,安徽提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力争到2022年,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00万亩,每亩水稻产量达到1000斤,亩年产值达到10000元。  相似文献   

13.
正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  相似文献   

14.
2023年在江西省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开展了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该模式利用稻田+垄沟+虾沟,在虾稻田环沟里耦合养殖鳖,进行种稻、养虾和养鳖共作。结果显示,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水稻662.5 kg、小龙虾80 kg、鳖105.9 kg;总产值13434.0元,纯利润达到8315.1元。表明垄沟稻虾鳖互利共生效果明显,稻虾鳖产量高,节本增效明显,该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是一种适合在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大力推广的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桌上的一道美味菜肴,深受大家喜爱,消费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激增,激发了养殖户对小龙虾的养殖热情。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田里丰富的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能为小龙虾提供生长所需的饵料,而小龙虾生长所产生的废物可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养料,2018年江苏省泰州市市在兴化中堡镇开展了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快速发展,水稻品种选择、茬口衔接、施肥与用药等是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选育具有抗倒伏、抗虫害、米质好等特性的优质水稻品种成为影响稻田养殖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稻田养殖小龙虾的特点,该试验选育了具有抗倒伏性、抗虫害和不需烤田的水稻开展稻虾综合种养试验,取得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世纪以来,为解决水产养殖病害突出、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全国农(渔)业系统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新业态,逐步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取得了水稻稳产、农(渔)民增收、农药化肥、渔药饲料使用大幅减少的良好效果。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现作为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实现了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殷建平 《中国水产》2017,(11):104-106
<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稻虾鳅"轮作+共作"养殖技术,首先从技术要点,而技术要点又分为稻田改糙、清理消毒、水草种植施肥、虾苗放养和管理等。然后对稻虾鳅共作进行效益分析,最后说说发展经验。稻虾鳅"轮作+共作"养殖技术即"一季虾、一季稻、一季鳅",将稻虾轮作模式和稻鳅共生模式相融合,上半年在稻田空闲期开展小龙虾养殖,实现水稻和小龙虾轮作,下半年在稻田中养殖一季泥鳅,实现水稻和泥鳅共作。该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稻渔互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湖北荆州市和潜江市稻虾综合种养情况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传统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这种立体式种养结合的模式已经延续千年,在此种养模式下既能稳定稻田生态、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以上,现已发展为稻田养虾、养蟹、养鱼、养鳖等17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其中小龙虾养殖已被推至水产行业的最高点。湖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特别是江汉平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发展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水稻是湖北的主要作物,面积和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湖北又是水产大省,淡水水产品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并充分释放潜在效益,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双水双绿"理念,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华中农大成立了"双水双绿"研究院,建立"双水双绿"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与推广。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稻虾综合种养的养殖模式,湖北省便是调研首选之地。近期科学养鱼杂志社调研了湖北省荆州市和潜江市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最真实的一线养殖方法和养殖效益数据,从而更好地促进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思路。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湖北省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81.07万亩,较2015年新增79.77万亩。其中稻田养虾面积352.57万亩,稻田小龙虾产量达35.61万吨;"稻鳖共作"13.4万亩、"稻鳅共作"15.1万亩。为了进一步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健康发展,我们深入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和乌林镇李桥村个体养殖户,对从事水稻种植及稻田养殖的年限、水稻种植方式、销售情况等进行调研。一、调研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